实用皮肤与形体美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皮肤的结构及其生理病理与美容

一、皮肤结构概况

(一)皮肤范围与面积

皮肤覆盖于人体体表,在口、鼻、肛门、尿道口及阴道口等处与体内官腔黏膜相连接。总面积为1.5~2m2,约为两乳头和脐连线三角形面积的7倍,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

(二)皮肤重量

表皮与真皮的重量约占人体总重量的5%,若包含皮下组织可达体重16%,是人体最大重量的器官。

(三)皮肤厚度

不含皮下组织,皮肤的厚度为0.5~4mm,全身平均约为2mm。不同部位皮肤厚度差别较大,掌跖部最厚,眼睑、外阴和乳房部最薄,躯干和四肢外侧较厚,面部和四肢内侧较薄。

皮肤厚度与皮肤健美有较密切的关系。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的厚薄及皮肤表面的散射现象可以影响肤色。若角质层和颗粒层较厚,则透光性差,皮肤会偏黄;若皮肤较薄,透光率较大,可折射出血管内血色素而透出红色来,肤色会较红,或者出现毛细血管浮现。当皮肤太薄,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减弱,则导致皮肤敏感性增加。颜面部最薄的位置是眼皮与眼周,此处是最容易出现皱纹和过敏的地方。因此,皮肤美容应当保持适宜的皮肤厚度,可适当进行皮肤去角质的护理,使皮肤色泽红润通透,表面光滑、细腻,但又不能过度破坏角质层,还应维持皮肤的正常结构及屏障功能。

皮肤的厚度与年龄、性别也有关。老年人皮肤薄,女性皮肤比男性薄,因此,老年人与女性的皮肤更容易敏感、干燥。

(四)皮肤色泽

1.皮肤颜色

皮肤颜色因种族不同而有白、黄、黑、红等差异。此外,年龄、性别、部位的不同,也会引起皮肤颜色的差异。如新生儿皮肤较红,而后转白;男性较女性色素深;乳晕、外阴部位色素较深。

正常肤色由三种色调构成:黑色——取决于黑素颗粒多少;黄色——取决于角质厚薄、组织中的胡萝卜素及胆红素含量;红色——其隐现或呈现程度与微血管疏密及血流量、血液浓度及皮肤通透度有关。

2.皮肤透明度

皮肤具有一定的透明度。透明度高则肤色鲜艳、亮丽。透明度与诸多因素有关,包括角质层、表皮的厚度及性质,表皮内黑素量,真皮内含水量,皮下脂肪量以及睡眠、身体状况等。

3.皮肤色泽

色泽含颜色与光泽、透明度元素,皮肤色泽与健康状态息息相关。中医面色望诊,不仅观察颜色而且观察气色,气色即光泽度、透明度。中医认为,不论皮肤颜色或白或黑或红或黄,只要有光泽就是健康的色泽,而缺乏光泽、气色不华的则是不健康的色泽。如,红润光泽的肤色是健康的体现,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调和,阴阳平衡,生命活力的外在反映;肤色苍白与血亏有关,可因失血、思虑伤及心脾、脾失健运、营养不良等所致;黄气可因脾虚、气血虚、肝阴虚、肝失疏泄、湿热等引起;暗黑气与肾虚、阳虚、气血瘀滞有关;青紫气与肝郁、血瘀有关。

(五)皮肤反光性

皮肤具有一定的反光性,肤色越白反光性越强。女性皮肤反射率高于男性5%~6%。

(六)皮肤表面外观结构形态

皮肤表面肉眼可见的外观结构形态包括皮沟、皮嵴、皮野、皮纹、皮肤皱褶线等,统称皮肤纹理。皮沟是由真皮纤维束排列的牵拉而形成的细小沟纹。皮嵴是皮纹网状分布网格中略隆起的皮肤。皮野是指由皮沟与皮嵴构成的三角形、菱形或多角形的皮肤纹理特征的皮肤区域。手掌背皮肤的皮野纹理形态最为典型、最容易观察。皮纹一般专指指(趾)纹,呈涡纹状图案,人各不同,由基因决定,可做法医鉴定依据。皮肤皱褶线是真皮中弹力纤维束的有序排列,在皮肤活动时产生固定张力方向而形成的皮肤张力线,如掌纹、腕纹、肘纹、颈纹、面部表情纹等。皮肤上另有毛囊与汗腺的开口,称为毛孔与汗孔,较大的毛孔肉眼可见,而汗孔肉眼不可见。

皮肤纹理的深浅粗细随部位、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皮沟浅而细、皮嵴小而平整的皮野纹理,给人以肌肤细腻、冰肌玉润的美感。但随着年龄增大,皮肤的增龄老化,真皮纤维发生变性、断裂,引起皮肤纹理逐渐加深;或者由于皮肤光老化,长期搔抓导致的皮肤苔藓样变,以及痤疮患者毛孔粗大导致的橘皮样外观等原因,均可引起皮肤纹理粗糙,影响美观。因此,维护皮肤纹理的细腻光滑是皮肤护理的重要指标和目的之一。

(七)皮肤的pH值

人体正常皮肤的pH值通常在4.5~6.6,呈弱酸性。油性皮肤酸性强一些,干性皮肤酸性弱一些。偏油至油性皮肤,pH 4.5~5.0;偏干至干性皮肤,pH 5.6~6.6;中性皮肤,pH 5.0~5.6。

弱偏酸性的皮肤能抑菌和自净,并对碱性物质有较强缓冲力,对弱酸物质也有缓冲力。

(八)皮肤组织结构总体构成

皮肤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外到里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皮肤还含有各种皮肤附属器(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甲)和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

图1-1 皮肤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