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不尽英雄:三国人物揭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刘郎才气

近年来,“必也正乎名”的历史风潮逐渐兴盛起来。许多被历史掩盖、演义扭曲的历史人物都得到了公正的评价。在此风潮中,最幸运的便是曹操,最不幸运的则属刘备。在罗贯中笔下,刘备除了“汉室宗亲”“伪君子”“大耳贼”“丢妻弃子”等名声外,似乎别无长处。

那我们就来真正了解一下:刘备,有何过人之处?

身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刘备,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宗室待遇”,其父祖两代也仅仅做了州郡的小吏。他年幼丧父,与母亲“贩履织席”相依为命,过着极其贫苦的童年生活。

没落的皇族,贫贱的处境,似乎并没有磨灭他与生俱来的“高贵血统”中存留的志气。小时候,刘备与同族小孩在院子中玩耍。看见屋子东南处的一棵参天大树,便用手指着大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小小年纪,便已经有了其祖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是”的豪情壮志。也许,上天已经注定,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俗话说得好:“再穷也不能穷了志气,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刘备家虽然一贫如洗,可到了求学的年纪,他的母亲还是让他去求学了。这位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母亲,深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这对刘备日后的成就不无影响。

十五岁的刘备告别了家中的老母,也告别了东南角的大树,从此踏上了“行学之路”。在求学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同宗刘元起的资助,得到了同学兼兄长公孙瓒的爱护,也得到了名儒卢植的倾心教授。

可惜,他虽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却缺少一颗热爱学习的心。与刘邦一样,他“不乐读书”,反而喜欢狗、马、音乐、衣服等玩乐之物。但刘备对于这种玩乐,只是当作消遣来对待的,而他的主业是“结交豪侠”。

多金高贵的袁绍兄弟可以用“名望与金钱”来结交豪侠、塑造贤名,那贫穷且无闻的刘备又靠什么结交豪侠呢?

无他,一颗仁义之心罢了。

与人交往,务要诚心,这就是他的交友之道。

刘备通过自己独有的一套交友之道,成功获得了大商人苏双的资金援助,使得自己拥有了能在乱世之中拉起自己队伍的实力,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无论是在安喜尉任上,怒打督邮,挂印而去;还是在平原相任内,外御强敌,内安百姓;刘备一直所践行的准则就是一步步走出霸业。

在这个世界上,机会常有,而把握住机会的人却不常有。刘备显然是一个懂得把握住机会的人,而他的第一个机会便是曹操给的。

初平四年,打着“为父报仇”旗号的曹操尽起兖州精锐,浩浩荡荡杀向徐州。向来软弱的徐州牧陶谦不得已之下唯有向北边的公孙瓒求援。就这样,刘备以“援军”的身份,跟随着田楷前往徐州救援。

由于吕布的背后偷袭,使得这次驰援轻而易举地顺利成功。陶谦为表感谢,不仅资助刘备军粮,还热情地留他在徐州做客。于是刘备便暂时离开了公孙瓒,留在了徐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陶谦的“大限已到”,正是刘备的“机会来临”。奄奄一息的陶谦躺在病榻上,在对糜竺说完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后,便悄然离世了。

对于陶谦的慷慨,刘备显得有些猝不及防。在陈登与糜竺的不断劝说下,他仍然“抵死不从”并提议把位置让给邻近的袁术。

这时出现了两个人,坚定了刘备对自己的信心。

徐州名士陈登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

言外之意,刘备才是治乱之主。

海内名儒孔融说:“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言外之意,刘备才是能力过人之辈。

刘备救援了一次北海,赢得了孔融的信任;救援一次徐州,赢得了陈登、陶谦、糜竺等人的信任;甚至于一向眼高于顶的袁绍也不得不佩服一句——“刘玄德弘雅有信义”。就这样,刘备顺理成章、应众人所请地接管了徐州。

人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真实的情况是: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可以“传千里”。这就像是“滚雪球”,吕布是“越滚越糟糕”,刘备则是“越滚人越好”。

在孔北海、陈元龙等人的义务传播下,刘备的“仁义之名”就这样传播开来了。随之而来的则是刘备地位的“水涨船高”。

他去投奔曹操,曹操表其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并说出了使刘备吓掉了筷子的评语:“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他去投奔袁绍,袁绍连忙遣将道路奉迎,亲自到邺城以外二百里处迎接。

他去投奔刘表,则刘表亲自郊外迎接,以上宾礼待之,甚至荆州豪杰都偷偷向刘备靠拢了。

朋友的尊重,敌人的尊重,名士的尊重,群雄的尊重,这足以说明:刘备,值得尊重!

这时候的刘备还只是个东逃西窜的失败者,别人对他的尊重,尊重的不是权力地位,而是他的仁义与雄才。刘备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出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近来有人拿吕布与刘备相比,认为两人很具有一些相似性,其实不然。

那“不然”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吕布本人的话就很有说服力。吕布杀掉董卓后,被其余党李傕郭汜赶出了长安,后经辗转来到了徐州。此时的徐州正是刘备主政,而吕布一见刘备便痛哭道:“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在说这句话之前,吕布分别被袁绍、袁术、张杨赶走过。

相比于吕布,刘备则是完全不同的待遇——他无论来到哪里,哪里的主人都会礼遇他,哪里的贤才都会投奔他,这就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刘备与吕布最大的不同便是——刘备始终具有“独立性”与“凝聚力”。而要想拥有这两点,则离不开“雄才+德行”这种顶级配置。由此可见,刘备在当时诸侯的眼中,算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英雄人物。

建安十二年,曹操突袭荆州,刘琮举州而降。猝不及防的刘备,无奈之下只能奔江南而逃。在途经襄阳时,诸葛亮劝说他趁势攻打刘琮,荆州可有。当时的刘备抬头望天,满怀悲痛地缓缓说道:“吾不忍也。”

仅仅四个字尽显刘备的仁者形象与政治头脑,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怎能不令人死心塌地、誓死追随。

十万百姓,拖家带口,荆楚名士,从之如云。

在个人性命、江陵军资、人心仁名的抉择上,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这既可看作是他的执着信念,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仁德之心,还可以看作是他的政治手腕。但在现在看来,这都不重要了。看一个人,无须看他怎样说,只要看他怎么做。即使他是一个“伪君子”,但甘舍弃自己性命来“行伪”的,已然是“真的仁者”。

百万大军不舍昼夜地穷追猛打,十万百姓生死不弃的亦步亦趋,生死不过一线之间。滔滔汉水,拦住了前路,滚滚尘烟,蒙蔽了人心。携民渡江,临水而叹,在面对着下属的劝告时,他说出了震烁千古、足以不朽的一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以生命为注,成仁者之义。

刘皇叔,你有你的坚守与信念,你有你的大理想与大智慧。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对此盛赞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志,则甘与同败。

至此,刘备一步步地走出了聚拢天下人心的仁义之名。

建安十三年,一场“赤壁之战”彻底结束了曹操天下无敌的神话,而打败曹操的刘备则向天下人证实了“惟刘豫州可敌曹操”的传闻。

在一步步地蚕食了荆州之后,刘备把目光放到了益州这块肥肉上。而战后刘备的“人心所向”也让刘璋主动抛来了橄榄枝。在对益州的战略上,刘备没有采纳庞统“席间擒之、一举而定”的计策,转而坚持了自己“徐图之”的方针。

从涪之会的倾心相待、互推互举,到葭萌关的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最后到白水军前的彻底反目。这整个过程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步接着一步的,将益州缓缓地收到了自己的囊中,也将“三分天下”收进了自己的囊中。

建安二十四年秋,在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后,他终于登山了王位,上表自称“汉中王”。这既是对曹操的宣战,也是对自己的认可。

对于刘备而言,能走到今天既离不开自己的坚韧不拔,也离不开文臣武将的竭力辅佐。如果对刘备麾下的谋臣武将进行一个分类汇总,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问题,也能攻破许多不实的流言。

无论是智囊团,还是名将团,刘备的人手数量都不如曹操。刘备麾下只有三位顶级的谋臣:全才的诸葛亮、知人的庞统、料事的法正。他对诸葛亮是敬服,对法正是亲近,对庞统则是君臣;诸葛亮是他的师友,法正是他的朋友,庞统则是他的臣子。

相比于刘备对谋臣的不同感情,他对手下的大将也有着不同感情成分。对于一直以来追随自己、不离不弃的关张二人,刘备对他们既有君臣之义,也有兄弟之恩;而对于远来归国的马超,则怀有一种极其明显的生疏感;至于黄忠、赵云,一个是功臣,一个是亲信,疏于关张,却亲于马超。

有才的用其才,有名的用其名,人各尽其用,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刘备经常外出巡防、考察人才,而考察的方式就是——“与语”,也就是谈话。像诸葛亮、邓芝、蒋琬、马忠等人才便是通过这种方式被刘备发掘的。

他终于靠着败而不馁的顽强精神和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霸业。

章武三年春,刘备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躺在病榻上,回想着因急躁冒进而在夷陵之战中惨遭重创的蜀汉,刘备恨透了东吴,更恨透了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在说出这句千古警句之后,满心遗憾地闭上了双眼。

在他身后,青史谥曰:昭烈帝。

昭者,明心见性,诚善无欺;

烈者,不屈不挠,至死不渝。

以此盖棺刘备的一生,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