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听话的沟通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命令和压制孩子,真的能让孩子听话吗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都希望孩子乖巧、听话,因为这样的孩子省心,也能少走很多弯路,但我们要清楚一点,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如果希望孩子样样服从自己的安排,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因为我们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长,被压制和命令,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相反,智慧的家长懂得引导孩子,在亲子沟通中就巧妙解决问题。

大伟的爸爸又被老师请到学校去了,因为大伟在学校又和同学打架。回家后,爸爸并没有训斥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把孩子叫到身边。

“我知道,老师肯定又把你请去了,我今天是少不了一顿打。”儿子先开了口。

“不,我不会打你,你都这么大了,再说,我为什么要打你呢?”爸爸反问道。

“我在学校打架,给你丢脸了呀。”

“我相信你不是无缘无故打架的,对方肯定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是吗?”

“是的,我很生气。”

“那你能告诉爸爸为什么和人打起来吗?”

“他们都知道你和妈妈离婚了,然后就在背地里取笑我,今天,正好被我撞上了,我就让他们道歉,可是,他们反倒说得更厉害了,我一气之下就和他们打了起来。”儿子解释道。

“都是爸爸的错,爸爸错怪你了,以后别的同学那些闲言闲语你不要听,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好了,就没人敢轻视你了,知道吗?”

“我知道了,爸爸,谢谢你的理解。”

案例中,大伟的爸爸是个懂得和孩子沟通的好爸爸。儿子犯了错,他并没有选择粗暴地责问、无情地惩罚,更没有命令孩子要听话,而是选择了倾听。倾听之中,爸爸表达了对儿子的理解,让儿子感受到了爱、宽容、耐心和激励。试想,如果他在被老师请去学校以后就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结果可能是父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的叛逆行为也可能越来越明显。

对于家长来说,引导孩子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也可以说是一生的课题。但无论如何,家长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听话,把什么都强加给他。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做法和看法都是对的,他们总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事,并且,他们喜欢用命令句式,因为他们以为我们的孩子天生是听话的,应该由别人来决定他的一切,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干……了”。这种语气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还能起到作用,但随着孩子年纪的长大和他们独立意识的萌发,会导致他们对抗情绪越来越明显,而这就是在很多家庭中出现“家长气急败坏,孩子无所畏惧”的现象的原因。

有的孩子看似听话,但家长绝不可认为孩子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爱护你的孩子,就别让他做你的傀儡,而是应该给他一个温馨的生活氛围。这就要求父母通过洞察他的内心世界,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他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父母也不要因为孩子尚小,就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话,也不能随意斥责或辱骂孩子,更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

对此,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

1.不要强迫孩子接受你的观点

你越是将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强加于他,并自以为他会与你分享,他拒绝接受它们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便一个较小的孩子也是如此。

因此,家长要想办法弄清孩子的想法。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喜欢这个想法,但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而不是说:“太棒了,你不这样认为吗?”或者可以说:“你怎么看待那个电视节目?”而不是说:“那个电视节目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2.不要把你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

很多有所成就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为他规划的人生走下去,早有“子承父业”“书香门第”之说,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医生的女儿当护士,教授的女儿当老师……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而他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这种“独裁”只会把你的孩子从你身边拉走。中国的家长们太喜欢包办代替,操心受累之余还总爱不无委屈地说一句:“我什么都替他想到了,能做的我都做了,我容易吗?”可是对于这一“替”,孩子不但不领情,反而想要反抗,尤其是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更愿意固守自己的意志而拒绝家长的好心安排。

其实,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想而知,但他们却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大多数时候父母都会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们不懂,我们选择的对他们才更有好处。殊不知,孩子虽小,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只有从兴趣出发,孩子才能自主地学习,才能学得又快又好,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多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

很多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句式,因为他们以为,孩子天生是听话的,应该由别人来决定他的一切,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干……了”。而这种语气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强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也不高兴。

家长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干……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

总之,家庭教育中,命令和压制不会让孩子真正听话,引导和启发式的沟通才能让孩子自己思考,进而愿意接纳我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