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消除指南:用认知行为策略走出情绪困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认知行为疗法的历史

20世纪上半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主张的心理学理论与疗法成为西方精神病学的主流。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于幼年时期被压抑的无意识渴望。他的治疗方法被称作“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通过可能持续多年的日常治疗,深入探索病人的潜意识世界。精神分析的目的是使患者洞悉他们不快乐的根源,并通过这一过程让他们从被压抑的欲望及其引发的心理痛苦中解脱。

20世纪50年代,其他心理疗法开始兴起。一些直接发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包括精神动力学、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另一些则截然不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史中两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和精神病学家艾伦·贝克(Aaron Beck)。两人的职业生涯都从精神分析治疗师开始,但他们最终都对精神分析疗法感到失望。精神分析的核心是对童年经历的细致探究,极其耗时,阿尔伯特·埃利斯对这一点以及弗洛伊德的很多基本理论都提出了批评。20世纪60年代初,埃利斯开始关注想法和信念在制造心理痛苦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非理性思维会造成情绪困扰,因此只要教会人们以更理性、均衡的方式思考,就能解决心理问题。他开创了一种疗法,鼓励患者专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质疑那些引发他们痛苦的非理性想法和基本信念。埃利斯的治疗模式最初被称为“理性治疗”(Rational Therapy),后来改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RET),以反映治疗的目的是运用理性思维改变情绪反应。20世纪90年代,因为肯定行为策略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疗法被再次更名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REBT)。

艾伦·贝克为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领域的早期应用做出了贡献。他发现,抑郁人群有着错误或扭曲的思维模式。这些源于他所说的“图式”(schema),即在儿童时期发展出的、反映了童年经历的核心信念,会影响人们对自身经历的感知。贝克将图式描述为“模板”,人们会下意识地用它们来判断自身经历的意义。“我低人一等”“不能相信别人”“我会被抛弃”“世界很危险”等图式会影响人们的日常想法,从而引发痛苦情绪和心理问题。和埃利斯一样,贝克坚持认为,心理治疗应当运用种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帮助人们识别并改变错误思维和自我挫败行为。

埃利斯用“非理性”一词来描述引发痛苦情绪的想法和信念。其他学者使用的术语包括“消极”“适应不良”“无益”“不切实际”“错误”“自我挫败”等。本书将交替使用这些术语来描述引发不良情绪或自我挫败行为的想法、信念和感知。虽然认知行为疗法的不同流派使用的技巧和术语存在差异,但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改变无益的认知和行为来帮助个人减轻痛苦。自埃利斯和贝克首次阐释各自的观点以来,用于治疗特定心理问题的认知行为疗法一直在被反复修正和更新。新研究不断提供新发现,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