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序3 在地OD的首创:一起来认识这支南方的“异军”
一场OD盛宴
被耀均(Simon)邀请为他们团队的新书《极简组织课》写一篇序,我荣幸之至。在这本充满诚意的本土首创之作中,作者用故事、理论和大量插图来呈现他们对理论与实践的沉淀,偶尔还有一些真理。这本书的特色在于第一部分开场虚构了一个CPO角色——李敏(我很有理由相信这个角色是很多OD工作者的混合体)来叙述一个关于“介入”的组织发展故事,其用意就是要求读者们不要只顾理论,却忘了真实处境中的艰难。“我的处境是什么”“我该如何介入”等重要但又常被忽略的问题,是每个OD/HR工作者都在问的问题。“介入”似乎是个关键词,当然也是简致团队的拿手好戏。这是一个有里有外、同步解读的“双调式”故事,旨在帮助读者更细腻地反映、反思职场中的种种坑洞与可能性。我相信读者会像我一样看得入迷,但这只是这本书“戏码”的一部分。
这本书是一场关于OD的教育式洗礼:既是一场丰富的盛宴(书中有太多“干货”),同时也是一本“简致式”手册,从中读者可以感受到Simon团队多年来沉淀的知识,是一个可以终生学习的大库,也是所有OD同行都需要修的一些功课。“组织课”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个人修炼上的一门大“课”。我诚心邀请大家,如我一样,从细读这本书开始,学习很多我也没有读过的OD理论方法,更重要的是,借这个机会,认识一下这支很有意思的南方小分队。据我所知,简致的名声,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透过这本书,读者大概可以明白为什么简致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因《行动探询》而结缘
好了,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就先说到这里,我相信读者都有一双慧眼,如我一样欣赏这个团队的用心、实力与智慧。此刻,我更想借这个机会来说一下我所认识的Simon及他在简致的队友。
首先要谢谢Simon邀我写这篇序,让我有机会回想我是怎样认识他的。我是从一个外国人那里听到Simon的名字的。这个外国人不是别人,正是Bill Torbert。他是《行动探询》(Action Inquiry)一书的作者,也是成人发展理论界中经常被提到的“大咖”。我于2005年认识Bill,那一年我们洽谈过翻译他那本当年刚出版不久的新书(《行动探询》),结果由于一些原因不了了之。十余年之后,在《领导者的意识进化》出版前后,我收到Bill的电邮,他老人家邀请我帮他联系一位愿意将Action Inquiry翻译成中文的中国译者。老人家很客气,我既尴尬又欣喜地接受了这份温馨的邀请。
由此,我认识了Simon。他当时与我对接这件事。Simon是个地道的广东人。我少有地用广东白话与他洽谈了好一阵子,两人意外地投缘。他是一个自信但不失谦卑的实践者。从他的话语中我隐约嗅到一股“沙因派”(提出“过程咨询”的OD大家、“企业文化之父”沙因)的味道。虽然还不知道他是什么来路,但我清楚地感知到他肯定打过“木人巷”,不是那种“软泡泡”OD同行。无论如何,我决定去南方见一下这个令我好奇的Simon。随后的深圳造访之行,让我更加欣赏这位好手,以及一直陪伴他的小红(Tony)与孙茜(Ivy)。我认为他们这个组合是南方实力派的代表。
从最基础的教育入手
我后来发现,在我眼中属于后辈的Simon,却在很多致力于本土OD的部署上,总是先知先觉地走在很多同行的前面,这也证明了简致团队一直都有一幅“OD该是什么样子”的蓝图。毫无疑问,这次Simon与他简致的队友们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OD在内地该用什么方式来呈现呢?万一Simon心中所想的并非正解,那企业岂不是被带歪了?我评价的标准永远是他们有没有挑一些容易的路走。虽说他们先知先觉地走在同行的前面,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一定能抢先尝到什么好处,现实往往是“先行者总要先吃点苦”。让我欣赏的是,他们总是选择挑一些难走的路:从最基础的教育入手,让更多人理解OD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我认识他们之前,Simon、小红与孙茜就快人一步地挑选了几本OD领域的好书:《行动探询》《NTL组织发展与变革手册》《引导型教练》——三本被我称为“松土壤”的业界经典,并花了很大的心血将它们翻译出版。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OD图书的翻译出版工作,可以说,Simon团队编写这本书的初心,是为了“教育本土OD工作者”,是“大德”。
能打才算你牛
难的并不只是出版上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练出“真功夫”。就如我台湾的伙伴少玲跟我说的:“能打才算你牛。”在OD行业,没有打出“真功夫”,没有从种种理论中沉淀出一套自己的打法,先不说能不能服众,单从一门小生意的角度来看,就不得不长期依赖外国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家门派撑场。在OD行业,如果没有经营上的自由度,就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种种困难,也很容易掉进用不断推课、卖课来维系营运的“坑”,从而失去了对自己更重要的训练。但在打出“真功夫”之前,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各位同行:你得走一段既迂回又痛苦的路。我知道,简致在早期发展的时候,做过一些艰难的决定,刻意放弃了很多赚钱的机会,选择了先充实自己的实力。在我看来,这本该是行业的常识,奈何这并不是行业的常规。
简致今天已经发展出了很多产品和课程,但他们真正的实力沉淀在哪里?对于Simon及他的团队,我可以真诚地说:Simon与小红是我在内地见过的最灵敏同时也是最“反动”的团体动力“双枪手”。他们两人有本事翻转任何一个小团体动力的场域,将它变成一个能彼此打开心扉的“浴场”。他们的灵敏可能是一种由务实的行动力滋养出来的气质。他们同时也游走在沙因、阿吉里斯、舍恩等人的理论中,并借用很多OD框架、小团体动力及行动学习,将其综合为一种行动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派。我真心地认为,这支南方的OD小分队,是一支“异军”。我曾一度替他们担心,这些真功夫得在现场才能见识到,但该怎样吸引他们想服务的对象来体验他们的实力呢?《极简组织课》这本书(以及他们的其他产品)的面世,就为企业了解简致,了解如何做好OD创建了一条渠道。
除了欣赏、羡慕、向他们学习,我还可以做什么?还好,起码我可以帮忙写一篇对他们衷心的介绍。是为序。
陈颖坚(Joey)
资深组织发展工作者
《人人文化》《领导者的意识进化》《重塑组织:插画精简版》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