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大贤之才
“陛下...”
李立轩显得有些艰难。
早在回来之前,他就知道阻力会很大,徐徐图之才是好办法,可谁叫他从前线下来,深知前方战事紧急。
朝廷经不起一场败仗了,本就不多的家底,还是留一点吧。
这才如此激进,可没想到,满朝皆反!
“行了。”
“此事,交由内阁再议一议。”
“李爱卿虽然激进了些,但也是忠心体国,忧国忧民嘛,朕看,就先这样放着吧!”
靖德帝微微摇了摇头,但还是出手将李立轩给保下了。
这些军中改制,对付匈人的举措,他也研究了一番,战术层面是可行的,出此策的那个秀才张泗,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可惜,有些太激进了。
再缓一缓吧。
登时,殿内气氛一变,文武百官都松了口气。
只要不改革,爱干什么干什么,他们都懒得管!
“臣,遵旨!”
李立轩无奈的叹了口气,心里悲凉不已...
他也猜得到圣上的意思,可是,从前线下来的他深知,有些事,缓不得!
但却是无力回天!
...
晚上,李府。
回了府上,李立轩摆了一宴,宴请叶正平,回想起今日朝中的汹汹群臣,不仅长叹。
“其民,何必作此长叹啊?”
叶正平饮下一杯酒,问道。
其民,这是李立轩的表字,轩者,车也,而更多是指官员所称作的车,立轩,就表明了从政之心。
而其民则是出自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乃是李立轩自己给自己的启示。
“哎,罢了,仲康兄,今日不谈这个。”
“那叶浩言之事,而今已水落石出,不知仲康兄打算如何处置啊?”
李立轩摇了摇头问道。
“他这是取死之道,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至于扬州叶家,哼!”
叶正平对于此事也是满腹郁闷,他其实也收到了叶子晋的信,信上将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至于叶浩言,提也没提,俨然是打算放弃了。
这般,反倒让他不好发作了。
毕竟,此事说出去也不大光彩!
“仲康兄应当知道,我问的可不是他们叶家,而是...”
“那个叫张泗的是吧?提起此事老夫就来气,就算此事有叶浩言在其中添油加醋,事情真相大白,他也当让老夫的孙女来京城看看,认祖归宗才是!”
叶正平的确被扬州叶家气得够呛,但,对于张泗更是没有半点好感!
不过是个有点小才的读书人罢了,鼓捣一些奇淫巧技,连秀才都考不上,能有什么大出息?
至于那两个孙女,他也是痛心中夹带着不理解!
何至于此?
“仲康兄的家事,按理说我不当多言。”
“但我这张泗小友,可是不可多得的大贤之才,也就是其与发妻叶清淮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否则,老夫都恨不得将女儿嫁于他!”
李立轩听出叶正平的不屑之意,当即说道。
“哦?”
“在你举荐之前,他也不过是个小小童生,有这般能耐?”
“仲康兄有所不知,此人胸怀大志,才高八斗,仲康兄知道的我就不说了,这流传到京城的烧刀子酒,皮革皮草,香水,皆出自他之手,已卖到了大乾大江南北。”
“此人处乱不惊,文采斐然,小女在京城颇有诗才之名,却被他的出口成章也赞不绝口,而今京城风传的石头记,便是出自我这位小友之手!”
“更不要说,他在当地生意做得大,百姓也得了实惠,为他做工,每月便有一两工钱。”
“匠学,商业,军法,诗才,理政,无一不精,无一不包,如何称不得大贤之人?”
李立轩将张泗吹了个天花乱坠,令叶正平也微微一惊,随机皱眉反问:“那他为何不入仕,为国效力?”
“若他真是个大才,看在他是老夫孙女婿的份上,提携他一二,有何不可?”
李立轩有些尴尬:“我这位小友生性淡泊,老夫也想征辟他入仕,可也都被他拒绝了。”
“哼,淡泊?”
叶正平摇了摇头,并没有全信李立轩的一家之言。
若真是淡泊,又怎么会这么积极的为李立轩出谋划策,上蹿下跳?
明明有大才却跑去干这些下九流之事,当真是有辱门楣!
以他叶家的地位,他的亲孙女的女婿,至少也得是进士榜前三,
毕竟,刻板印象已经形成了,叶正平是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心里反倒更生气了。
既然如此,那就老死不相往来吧,总不能让他堂堂吏部尚书,跑去清溪县认孙女和孙女婿去吧?
李立轩看出来了,还打算再劝,就被叶正平摆手打断:“行了其民,不必再说了。”
“既然他生性淡泊,那就在那乡野之地待着吧,也能少给老夫添点乱!”
“哎!”
李立轩点点头,也没有再劝,毕竟是别人自己的家事,即便是关系再好,也不好去管的那么宽。
到时候不光管不过来,而且连好友都没得做,何必呢?
这便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缘由。
曲终人散之后,李立轩倒是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反倒是想起了张泗不肯跟他来京城,心中对张泗的敬佩更深几分。
难怪他百般邀请,张泗也不答应,甚至还和他定下了承诺,这才勉强答应。
对于这些军制改革所带来的后果,张泗一个从未进过官场的人,却比他看的更深,想的更远!
不过,李立轩也没有放弃。
他与匈人打交道多年,实在太清楚匈人的贪婪狡诈,同样,也对匈人的政治制度十分清楚。
匈人是野蛮人不假,可即便如此,每次出兵叩关劫掠,也是有成本的!
此番出动了五万大军,不抢够了,是不会退兵的。
前线不战事失利,形势不危及到杀头的份上,朝中衮衮诸公是不会闭上反对的嘴,也就没有他李立轩的机会!
可是,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以至于李立轩不愿意坐视前线出事,才如此焦急的提起改革。
但,为今之计,也只有等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