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十五章 道者,万物之注

(今本62章)

【帛书复原本】

道者,万物之注也〔一〕,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二〕。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三〕,虽有共之璧以先驷马〔四〕,不若坐而进此〔五〕。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今本】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2处不同,突出的是(或其他说明):

1.“万物之注也”的“注”字,帛书甲乙本均为“注”,今本等版本改为“奥”,意思有些变化。

2.“不谓求以得”句,被今本等版本改为“不曰以求得”,不符合古貌。

3.“宝”“保”“尊行”“加人”“不若”等文字的校勘是参考众多学者研究与古籍而来的,是当下被广泛认同的内容,但是本书将提供另一种不同的考校结论,以供读者参考,详见【阐释】。

【译文】

“道”是万物荫庇的处所,善良之人把它当作宝贝,不善良的人也能靠它来保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卿,虽然有拱璧在前、驷马在后的礼仪,还不如用“道”来献礼呢。自古以来“道”之所以被看重,原因是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它有求必应,有罪也可以避免吗?所以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一〕注:属、归属。

〔二〕加人:见重于人。

〔三〕三卿:司徒、司马、司空。

〔四〕共之璧:即拱璧,大璧,为圆形玉石,中间有孔。驷马:指由四匹马拉的车。古代献礼,重礼在后,轻礼在前。

〔五〕坐而进此:献上“道”。

【阐释】

本章老子讲了“道”的三重好处。

一是,“道”是善良之人的法宝,也能让不善良的人获得保护,而且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二是,只要懂得了“道”,在现实中按照“道”的规律去行事为人,对善良的人,它就好像有求必应一样,对不善良的人,它就好像有意在赦免罪过一样,所以“道”是荫庇任何人的,当然也包括万物。三是,既然天下人如此看重“道”,那么作为一国之君和贵为三卿的统治者,就应该更加尊崇“道”,而且要把它看得比君主即位、三卿进爵时送的任何礼物都要重要,也就是说其他礼物都不要送了,送“道”就是了。

老子在本章中以近乎理想主义的方式来阐述问题,一言以蔽之,目的就是晓谕君臣要顺应自然、顺应民心和以民为上,行“道”这个“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天下的智慧方略。

另外,这里提出一种重要的置疑性解读。

“善人之宝也”的“宝”字,帛书甲乙本均为“”(《说文》无此字),不可能都错,可能是“葆”字之假借,有学者校勘“葆”通“宝”,或不妥。“尊行可以加人”的“加人”,帛书甲乙本均为“贺人”,也不可能都错,另有说考辨原文墨迹,“尊行”当为“奠行”。“不若坐而进此”的“若”字,帛书甲本为“善”字,或本该为“善”字。于是,有人进行了如下解读《真正的道德经》,文墨中文网,2019年4月10日,https://www.maxreader.net/novel/zhenzhengdedaodejing1/read_62.html。下文中所引帛书和今本字句与本书校勘有差异。,笔者认为很有道理,放在此处,供读者研判,其大意是:

本章老子讲述的是要发挥“道”对民众的教育引导作用,老子所宣扬的“道”,就像是注入了万物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善人行善的资本,也是不善人向善的依据。所以,帛书中用的是“注”字和“葆”字,“美言”“奠行”“市”“贺人”都是教育手段。其中,“美言”指的是使用动听的语言做宣传,“奠行”指的是树立模范做榜样,“市”字表示用有声的宣教来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贺人”表示用无声的示范教育来感染、激励人。原文后面以古代“立天子、置三卿”时所举办的“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的隆重仪式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无声教育对“不善”者心灵所产生的“坐而进此”和“有罪以免”的震撼效果。

而今本等版本将“注”字改为“奥”字,将“葆”字分别改为“宝”与“保”字,以标记的形式表明“善人”与“不善人”是有区别的,还将“不善坐而进此”改为“不如坐进此道”,将“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改为“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这样,就描绘出一幅以“道”为偶像,号召百姓求拜以免罪的景象,这与老子从教育入手,以改造主观世界为目标,强调“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