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今本47章)
【帛书复原本】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一〕,以知天道〔二〕。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三〕。
【今本】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9处不同,突出的是: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句,被今本等版本改为“不出户,知天下”。前者暗含不出门,就可以凭借能力(过往知识、经验的积累及超强的推理判断能力等)推知天下大事的意思,而后者根本没有上述意思,变成了不掌握知识就能知晓一切,这属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其他以此类推。
【译文】
智者贤达,不出门户,就能推断、明晓天下大事;不望窗外,就能推导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而凡夫俗子,外出得越远,看到的越多,就越容易被浮华表象所迷惑,懂得的真知反而越少。所以,圣人(本身就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又有超于常人的推理判断能力等)不经历就能推知事理,不必眼见就能明晓缘由,不妄为就能有所成就。
【注释】
〔一〕窥:从小孔隙里看。牖(yǒu):窗户。
〔二〕天道:天行之道,即天理、天意,泛指万物运行的规律。
〔三〕弗为:不妄为。
【阐释】
关于老子在本章中阐述的认识论,学术界存在两种批评的观点:一是老子是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者,所谓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二是老子并不轻视实践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只是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甚至还否定实践的作用,比如“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这与民间俗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实践论完全相左。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一方面,正如【对比说明】中所说的那样,由于今本等版本将复原本中原有的大量助词删除,往往引发很多歧义和误解。另一方面,任何理论都要在一定条件下成立,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还有一点,就是生活中的智者贤人,面对很多道理、问题,他们在脑子里便能推演事情的发展脉络,凭借高智商的洞察明晓事理;同时,他们还能通过所掌握的信息、知识及曾经的实践,准确地排除干扰项,把握事物的内在逻辑,推断出外部正在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所以,这类智慧贤达的人,他们“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这在一定情况下是可能的,也是很有道理的,更不用说像老子这样的“圣人”了。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谈的又是哪类人呢?是那些没有达到智慧贤达的人,有些人行走得越远,看得越多,结果往往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反而被庞杂的信息弄得摸不着门。
例如三国赤壁之战前夕探望周瑜的蒋干,就是因为他当晚住宿在周瑜的营帐之中,看得太多(思维行得太远),反而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所以才有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即无为而无所不为。
当然,老子在本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论观点,那就是:在认识上纯凭感觉、经验等一些表面功夫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样做无法深入事物的内部,不能认识事物的全貌,而且还会扰乱人的心灵。要洞悉事物本质与内在根本,我们的功夫需要下在自我修炼、内在自省上,以知晓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