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的特征
英文短语“solid as a rock”(像石头一样硬)用来描述某物非常坚硬。建造大坝的混凝土就像人造的石头一样,非常坚硬,足以承载大坝里数百万吨水的压力。
组成固体的内部原子和分子有自己的固定位置,几乎无法移动,这些原子和分子有规律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固体的宏观形状。
多数固体是刚性、坚硬的,并且有很高的熔点。固体的这些物理特征表明其内部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作用力。还有一些固体是由大分子组成的,这些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弱,因此这些固体往往比较柔软,并且熔点较低。石蜡和许多聚合物(如塑料)就是这类固体的代表。
晶体是一种特殊的固体,其内部构造质点(如原子、分子等)按照规律性的重复模式排列,这一重复模式就被称为“晶格”(lattice)。当晶体被加热时,其构造质点在晶格中的位置保持不变,当温度达到该晶体的熔点时,其构造质点在晶格中无法再保持在原有位置上,因此晶体开始熔化。如果固体内部的原子或分子没有规律性的重复排列模式,则这种固体被称为“非晶质”(noncrystalline)或“无定形体”(amorphous)。玻璃和塑料就是典型的无定形体。当被加热时,它们会在很广的温度范围内逐渐软化,并且没有可预测的确定熔点。
晶体中构造质点的确切属性因材料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大多数金属和一些固体元素(如硫或金刚石形式的碳)而言,晶体的构造质点是原子。而糖这样的晶体的构造质点是分子。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晶体而言,其构造质点是离子——几乎所有的盐和矿物(也就是岩石)是由离子组成的离子晶体。
金属也是晶体
我们在看到“晶体”这个词时,往往会联想到一些透明的、有棱角的东西,如闪闪发光的钻石。其实大多数金属是晶体,这一事实以及晶体构造质点之间的键合类型决定了金属的特征。
典型的金属可以被切割、抛光。在镀银镜发明之前,镜子就是用抛光的金属制成的。许多金属可以被拉伸成细丝而不断裂,这种受到拉伸应力变形而不断裂的特性被称为“延性”(ductility),可以被拉成细丝而不断裂的金属就是有延性的。许多金属可以被压成薄片。例如,金可以被压成薄得透光的金箔。这种受到压缩应力变形而不破裂的特性被称为“展性”(malleability),受到压缩应力变形而不破裂的金属就是有展性的。
钻石(金刚石)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晶体之一,它也是已知的最坚硬的固体。钻石经切割、抛光后可用于制作珠宝。
单晶系
共有7种不同的晶系,图示为这7种不同晶系的代表性矿石。晶体的外在形状被称为“晶体习性”(也被称为“晶体惯性”,简称“晶习”)。由同一物质组成的晶体的两个晶面间的夹角总是一个定值。但是,由于晶体不同晶面的生长速率可能会有差异,因此呈现出的晶体习性可能会有所不同。
岩盐(立方晶系)
锆石(四方晶系)
方解石(三方晶系)
绿柱石(六方晶系)
蓝晶石(三斜晶系)
石膏(单斜晶系)
重晶石(正交晶系)
有些金属(如铜和金)既有延性又有展性。这是因为当它们受到拉伸应力或压缩应力时,其内部原子会发生相对滑动,因此会呈现出新的形状。金属的这种成键方式明显与其他晶体的成键方式不同。金属内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很容易分离出去从而产生正离子,而正离子被金属中的“电子海”所包围。因此这些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就是金属具有导电性的根源。当用一根金属导线连接一个电池的正负两极时,电子会沿着金属导线移动并产生持续的电流。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也得益于自由移动的电子。
固体中的成键
人们已经确定了固体中存在的4种不同的成键方式——将固体中的粒子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像钻石这样的共价晶体中,原子间共用电子,并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参见第6页)。在像盐这样的离子晶体中,粒子以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形式存在,正负离子由静电吸引结合在一起,这种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即为离子键。在石蜡这样的分子晶体中,粒子是由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的分子。而在金属中,金属原子由涉及自由电子的金属键结合在一起。尽管这4种成键方式各有千秋,但都能使晶体中的粒子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晶体。
晶轴
晶系是根据晶体内部假想的坐标轴来定义的。七大晶系中有6个晶系存在3个坐标轴,其中最简单的是立方晶系,由3个等长的直角坐标轴构成(直角坐标系)。而六方晶系则存在4个坐标轴。
晶体的晶胞
晶格最小的空间单元,就是晶胞。晶胞一般为晶格中对称性最高、体积最小的某种平行六面体,它决定了晶体的外形。下图是在金属和其他晶体中最常见的3种晶胞。
晶体的分类
科学家认识到,晶体有7种基本的几何形态,所有晶体都可以归于7种基本几何形态中的一种。然而,天然的晶体鲜少有完美的几何外形,其在形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变形、扭曲或受到杂质的影响。
科学词汇
晶体:由离子、原子或分子在空间中按一定周期规律、重复地排列组成的固体物质。
延性:指在拉伸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
展性:指在外力作用下能被压成薄片而不破裂的特性。
这7种晶体形态被称为“晶系”(见第15页)。7种晶系的名字来自它们的几何形状。最简单的几何形状是立方体,呈现这种形态的晶体就属于立方晶系。普通的食盐是天然的矿物盐,矿物学家称之为“岩盐”。岩盐可以结晶成立方体形状。如果用放大镜观察食盐,你可以看到一粒粒立方体形状的食盐晶体。
晶体内部结构
晶体内的粒子按一定的规则排列,这种排列方式被称为“晶格”。在食盐晶体中,离子排列在其立方晶格的8个角上,而表观的食盐晶体也是立方体形状的。因此我们发现:食盐晶体的形状反映了食盐晶格中离子的排列方式——这一点对其他晶体同样适用。想象一下,立方体的8个角上分别有8个离子,你会发现立方体中心仍有一个空间可以容纳另一个离子——这种排列方式就是体心立方。如果立方体每个面的中心都有一个额外的离子,那么这种排列方式就是面心立方。除此之外,如果有6个离子围成的六边形圆圈把第7个离子围在中间,你可以想象一下用这样的方式排列7个橘子,然后在这一层摆好的橘子上再垒上3个橘子,在3个橘子之上又可以加一层7个橘子,以此类推,就组成了一种紧密的六边形结构,这就是密排六方结构。
研究晶体的结构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常用的研究方法是使用X射线晶体学来研究碳原子。当X射线穿过目标晶体时,晶体中的原子或离子使X射线散射,散射路径被记录在摄影胶片上,就形成了X射线散射图样。科学家可以从这些散射图样中反推出晶体的结构。1951年,罗莎琳·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1920—1958)利用X射线散射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小实验
自己生长晶体
熔融矿物或浓缩矿物液逐渐冷却时,就会在地下形成矿物晶体。这一冷却过程越慢,晶体长得越大。
实验步骤
将适量的晶体物质(糖、盐或明矾)溶解于一杯温水中,向温水中不断加入晶体,直到溶液中不能再溶解更多晶体为止。把一小块晶体系在一根细线的末端,悬在溶液中(可以把细线系在铅笔上,横着支在杯口上),然后保持几天。随着悬着的晶体从溶液中吸收更多的晶体溶剂,晶体会逐渐长大。由于新吸收的晶体粒子总会占据特定的晶格位置,因此生长出的晶体将与原来的晶体保持相同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