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忠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天子章第二

【题解】

天子,统治国家的帝王。古人认为帝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故称之为“天之子”。《白虎通德论·爵》:“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本章主要阐述天子该如何行孝。孔子认为,天子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还要把这种孝敬之心推广到所有百姓的父母身上;只要天子做好表率,天下百姓就会以天子为榜样,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美德教育。

从本章至“庶人章第六”共五章,按照尊卑次序,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种人应有的孝行,被称为“五孝”。唐玄宗李隆基《孝经序》:“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虽然五种孝行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各种善行的根源却是一样的,这个根源就是孝道。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注释】

① 爱亲者,不敢恶(wù)于人:天子如果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去厌恶、伤害别人的父母。这即儒家所提倡的“推恩”。见“解读一”。另一解释为:天子如果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伤害其他任何人。

② 慢:怠慢,不尊重。

③ 尽:尽心尽力。

④ 而德教加于百姓:有关孝敬父母的美德教育就能够推广到百姓那里。德,这里具体指孝敬父母的美德。加,施加。以上两句为因果关系,意思是天子如果能够孝敬自己的父母,百姓才能够以天子为榜样,接受孝道的教育。

⑤ 刑:通“形”。郑玄注:“形,见也。”四海:指整个天下。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皆为大海,所以把中国叫海内,外国叫海外。一般情况下,“四海”指中国,但李隆基认为这里指“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也即四方少数民族国家:“德教加被天下,当为四夷之所法则也。”(《孝经注》)

⑥ 盖天子之孝也:这就是天子行孝的内容啊。盖,句首语气词。关于天子的孝行,见“解读二”。

⑦ 《甫刑》: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又称《吕刑》。周穆王时,刑法较为混乱,大臣吕侯劝告周穆王重新审查、修订刑法,于是作《吕刑》。《吕刑》全篇均为周穆王的诰词,但也体现了吕侯的法律思想。因为吕侯的后代改封为甫侯,故《吕刑》又称《甫刑》。

⑧ 一人有庆:天子有了美好的品德。一人,指天子。商、周时期的天子自称“余一人”。庆,善。这里具体指美好的品德。

⑨ 兆民赖之:亿万百姓都可以依赖他。兆,数词。古代以“百万”或“万亿”为兆,常用来表示数量极多。

【译文】

孔子说:“天子如果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去厌恶、伤害别人的父母;天子如果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去怠慢别人的父母。天子能够尽心尽力地去爱敬自己的父母,那么他爱敬父母的美德就能够推广到百姓那里,就能够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这就是天子的行孝内容啊!《尚书·甫刑》说:‘天子有了美好的品德,亿万民众就可以依靠他了。’”

【解读】

从本章可以看出,天子的孝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自己父母要孝敬,二是要把这种孝心推广到整个天下。“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阐述的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推恩思想。关于推恩思想,孟子讲得更为明白。有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孝敬自己的父母,就要用孝敬自己父母的心去孝敬别人的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就要用养育自己孩子的心去养育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帝王就能够保有四海;否则,就会国破家亡,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无法保护。

那么反过来,仅仅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伤害别人的父母,结果又如何呢?孟子也给予了明确回答: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孟子·尽心下》)

孟子说:“我如今真正知道了杀害别人的亲人是多么严重的事件了:杀害别人的父亲,别人就会杀害他的父亲;杀害别人的哥哥,别人也会杀害他的哥哥。那么,虽然父亲和哥哥不是被自己杀掉的,但与自己杀害父兄也相差不远了。”

因杀人之父,使自己几遭亡国、父子蒙羞的,大概要属春秋时期的楚平王。楚平王为了联合秦国以制约晋国,准备为自己的太子建娶秦国女子。楚平王派费无忌前往秦国为太子建迎娶秦女,因秦女容貌美丽,费无忌便怂恿楚平王自娶秦女,另为太子建娶妻。

由于夺妻之事,费无忌担心太子将来秋后算账,便日夜在平王面前谗害太子建。楚平王杀害了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太子建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不得已逃亡国外。伍奢的次子伍子胥也辗转逃往吴国。后来,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辅佐吴王,率兵攻入楚国都城郢,《史记·伍子胥列传》接着记载:

昭王出亡,入云梦。盗击王,王走郧。郧公弟怀曰:“平王杀我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恐其弟杀王,与王奔随。吴兵围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尽灭之。”随人欲杀王,王子綦匿王,己自为王以当之。随人卜与王于吴,不吉,乃谢吴,不与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伍子胥攻入郢都时,楚平王已死,在位的是楚平王与秦女所生之子,即年幼的楚昭王。楚昭王逃到云梦(指云梦泽,在今湖北一带),在这里又受到盗匪的袭击,昭王只好逃到郧(在今湖北安陆)。郧公的弟弟怀说:“平王曾经杀死我们的父亲,我们杀掉他的儿子,不是也可以吗?”郧公担心自己的弟弟杀了昭王,便带着昭王逃到随国(在今湖北随州,随国君主为周天子同族)。吴军随即包围了随国都城,对随国人说:“过去被封在汉川(即今湖北汉水)一带的周朝子孙,几乎被楚国消灭完了。”随国人于是就想杀掉昭王,楚国大夫王子綦把昭王藏起来,自己假扮成昭王替昭王去死。这时随国人占卜是否应该把昭王交给吴军,占卜结果是不吉利,于是就拒绝吴军的要求,没有把昭王交给吴军。吴国军队进入郢都之后,伍子胥四处搜寻昭王,结果没有找到,于是就把楚平王的坟墓扒开,拉出平王的尸体,把尸体鞭笞了三百下,以泄杀父之愤。

楚平王杀人之父,不仅使自己死后受辱,而且几乎葬送了自己的国家;不仅使自己的父祖蒙羞,而且也几乎给自己的儿子带来灭顶之灾;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不知有多少无辜生命葬送在这场残酷的复仇战争之中。楚平王杀人之父,为己为人带来的灾难远远比孟子说的“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要严重得多。

关于天子的孝行,我们仅举舜帝与汉高祖刘邦两人为例。

舜帝是位大孝子,被列为古代二十四孝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史记》说:舜的父亲瞽叟不明事理,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儿子象,象桀骜不驯。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把舜杀掉,舜都躲过了;如果责罚不重,就接受。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忠厚谨慎,没有一点儿懈怠。……舜的父亲瞽叟愚昧贪婪,后母愚顽奸诈,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做事而从不违背为子之道,他友爱兄弟,孝顺父母。父母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需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关于“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我们仅举《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一件事:“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有一天,瞽叟让舜去修缮谷仓顶,等到舜上去以后,瞽叟就在下面放火焚烧这个谷仓,而舜手握两顶斗笠从谷仓顶上跳了下来,既没有摔伤也没有烧伤。瞽叟找舜干活的时候,舜马上就到;瞽叟要杀害舜的时候,舜就想方设法逃走了。这两顶让舜顺利落地的斗笠可以看作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降落伞”。

我们接着谈刘邦。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刘邦是一位带有流氓习气的开国皇帝,这一看法应该是历史上的一大误解。我们就以他与父亲的关系谈谈守经达权原则与他的孝父之情。

守经达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处世原则。所谓“经”,就是基本原则;所谓“权”,就是权变,就是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所进行的灵活变通。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几位思想家—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视“权”,他们甚至认为,懂得“权变”,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刘邦不仅是中国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开国皇帝宝座的人,而且他开创的大汉王朝是中国最强大的王朝之一,我们至今自称汉人,就是由汉朝的名称而来。我们现在多把西汉和东汉看作两个王朝,而古人则把西汉和东汉视为一个王朝,因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是刘邦的子孙。这两个王朝加在一起,长达四百多年。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其他王朝基本都没有超过三百年的。正是因为刘邦能够守经达权,才使他建立了如此丰功伟业。

刘邦和项羽作战,可以说是输多胜少,项羽则是屡战屡胜,但输赢的效果却相反,由于政治眼光、性格差异,使刘邦即便屡战屡败,力量却越来越强大;而项羽虽然老打胜仗,力量却越来越弱小。最后垓下一战,刘邦以压倒性的优势一战定乾坤,项羽自杀,刘邦当了天子。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在彭城惨败,刘邦幸运逃脱,而他的父亲和妻子则被项羽活捉了。后来,项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就做了一块大砧板,把刘邦的父亲绑在砧板上,推到阵前,与刘邦对话。项羽要求刘邦赶快投降,否则就杀掉他的父亲,并煮成一锅汤。这时,刘邦把“无赖”的性格又一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项羽说: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对项羽说:“当初我们俩结为兄弟,接受楚怀王(这位楚怀王为战国楚怀王之孙)的命令共同进攻秦朝,既然我们两人结为兄弟,那么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今天一定要把你的父亲煮成肉汤,煮好以后,希望能够分一杯羹让我也尝尝。”明明是自己的父亲,刘邦通过“逻辑推理”,杀自己的父亲竟然成了杀项羽的父亲。

实际上,这段话反映的是刘邦的“权”。项羽之所以要用杀害刘邦父亲这件事去威胁刘邦,就是要从精神上打击刘邦,如果刘邦表现得痛不欲生,那么项羽可能会真的杀其父亲,杀了,至少可以对刘邦构成精神摧残。然而刘邦却表现得无所谓,既然造不成任何打击,杀其父就毫无意义,况且杀人父亲的名声也不好,项羽在项伯的劝说下没有杀刘邦父亲。我们说这件事表现了刘邦的权变机智,其证据就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父亲极为孝敬,其孝敬程度,让我们常人自愧不如。

后来刘邦与项羽讲和了,商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荥阳)为界,鸿沟以西归刘邦所有,鸿沟以东归项羽所有。和约签订之后,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送还给刘邦。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封父亲为太上皇,并且规定自己每五天朝拜父亲一次,也即每五天要陪伴父亲一次。我们常说,皇帝政务繁忙,日理万机。而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更忙,他不仅要处理日常政务,还要扫平各异姓诸侯接连不断的叛乱,用“日理万机”不足以形容刘邦的忙碌。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每五天还要陪父亲一次。我们这些普通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刘邦是丰(今江苏徐州丰县)人,而建都于长安,也即今天的西安。丰县距离西安遥远。刘邦当然希望父亲能够与自己一起住在长安。但人老思乡。刘邦为了让父亲既住在长安,又能解决他的思乡问题,于是就想出一个好办法:

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故新丰多无赖,无衣冠子弟故也。高祖少时,常祭枌榆之社。及移新丰,亦还立焉。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竞识其家。其匠人胡宽所营也。(《西京杂记》卷二)

刘邦父亲住在长安深宫,整日闷闷不乐,刘邦得知父亲是因为思念故乡,就指派工程师胡宽到故乡丰邑,把丰邑的建筑画了一张图纸,带到长安,在长安附近原模原样地又修建了一个丰邑。因为两地都叫丰,为了区别,新建的丰就称为“新丰”。新丰建好之后,刘邦下了一道命令,把故乡丰邑的乡亲们,包括他们的羊啊、狗啊、鸡啊、鸭啊,全部用车搬了过来。实际上就是把整个老家给搬了过来。新丰与老丰修建得相似到了什么程度呢?当乡亲们带着羊狗鸡鸭来到新丰之后,不用向导,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家门;他们带来的羊狗鸡鸭,不用人赶,也都能够找到各自的羊圈狗舍、鸡窝鸭笼。

正是因为刘邦做到了“爱敬尽于事亲……刑于四海”,所以不仅刘邦的那些做帝王的后代子孙,就连其他王朝的帝王,无不标榜自己是“以孝治天下”,而且在他们的帝号中,往往带有“孝”字。比如汉代的文帝号“汉孝文帝”,武帝号“汉孝武帝”,其后的王朝无不如此,如晋惠帝号“晋孝惠帝”,唐高宗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明成祖号“……纯仁至孝文皇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