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李隆基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①,虽因心之孝已萌②,而资敬之礼犹简③。及乎仁义既有④,亲誉益著⑤。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⑥,故因严以教敬⑦,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⑧,立身扬名之义彰矣⑨。子曰:“吾志在《春秋》⑩,行在《孝经》。”是知孝者⑪,德之本欤!
【注释】
① 朕:我。唐玄宗李隆基自称。先秦时期,人人皆可称“朕”,秦始皇以后,“朕”专用于皇帝的自称。其风朴略:人们的品德纯朴而行事疏略。风,风气,品德。略,简略。指做事、礼仪等各方面都很简略。
② 虽因心之孝已萌:虽然亲爱父母的孝心已经产生。因心,亲近仁爱之心。因,亲近。《广雅·释诂三》:“因,亲也。”《诗经·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孔颖达疏:“言其有亲亲之心,复广及宗族也。”萌,萌生,产生。
③ 而资敬之礼犹简:然而可供借鉴的孝敬父母的礼节、规制还太简略。资,资取,借鉴。
④ 及乎仁义既有:到了人们开始提倡仁义的时候。指与上古时期相对的后世。《道德经·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认为,在有道的社会里,人人都保持着自己的美好天性,大家互爱互助,不相伤害,根本无人去为非作歹,因此也就不需要去提倡仁义与孝慈。大道被抛弃之后,人们开始不仁不义、不孝不慈,于是就有人站出来提倡仁义与孝慈了。
⑤ 亲誉益著:孝敬父母的美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亲,指亲亲,孝敬父母。誉,美好的名声。益,更加。著,显著。这里引申为受到人们的重视。
⑥ 圣人:这里具体指孔子。本书的内容就是孔子教育人们要重视孝道。
⑦ 因严以教敬:顺应着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引导他们去进一步地尊敬父母。因,顺应。严,尊敬,这里指尊敬父母的天性。
⑧ 以顺移忠之道昭矣:把顺从父母、兄长转换为忠于君主的方法就十分清楚了。移,转换。道,原则,方法。昭,清楚,明白。
⑨ 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原则也就非常明白了。立身,能够卓然自立于社会,有所建树。义,原则。彰,彰明,明白。本书《开宗明义章》:“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⑩ 志在《春秋》:我的政治思想体现在《春秋》一书中。志,思想。这里指政治思想。《春秋》,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经典之一。系孔子依据鲁国史书整理删订而成,表达了孔子对时事政治、历史人物的褒贬。《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两句出自汉代无名氏纬书《孝经钩命决》。
⑪ 是:此,因此。
【译文】
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们品德纯朴而行事疏略,虽然亲爱父母的孝敬之心已经产生,然而可供借鉴的孝敬父母的礼节还是显得有些简略。到了人们开始提倡仁义的时候,孝敬父母的美誉也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圣人知道可以用孝道来对人们进行教育,因此就顺应着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引导他们去进一步地尊敬父母;顺应着子女爱护父母的天性,教导他们去进一步地爱护父母。于是把顺从父母、兄长转换为忠于君主的方法就十分清楚了,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原则也就非常明白了。孔子说:“我的政治思想体现在《春秋》中,而我的行为规范则包含在《孝经》里。”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孝道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啊!
《经》曰①:“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②,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③?”朕尝三复斯言④,景行先哲⑤,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形于四海⑥。嗟乎⑦,夫子没而微言绝⑧,异端起而大义乖⑨。况泯绝于秦⑩,得之者皆煨烬之末⑪;滥觞于汉⑫,传之者皆糟粕之余⑬。故鲁史《春秋》⑭,学开五传⑮;《国风》《雅》《颂》⑯,分为四诗⑰。去圣逾远⑱,源流益别⑲。
【注释】
① 《经》:指《孝经》。以下引文出自本书的《孝治章》。
② 不敢遗小国之臣:不敢怠慢那些弱小诸侯国的大夫。遗,放弃,忽略。这里引申为怠慢、轻视。一说“小国之臣”指小国派来的使臣。弱小诸侯国的大夫很容易被天子忽略,受到天子的怠慢,而明王对这些小国大夫都能够以礼相待,那么明王对待各国诸侯的态度就会更加尊重了。
③ 公、侯、伯、子、男:周朝分封诸侯的五等爵位。此指各级诸侯。
④ 朕尝三复斯言:我曾经多次吟诵这些话。尝,曾经。三,泛指多次。复,反复。这里指反复吟诵。斯言,这些话。斯,此,这些。“三复斯言”是套用了《论语·先进》中的话:“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的弟子南容多次吟诵关于白圭的诗句,孔子就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这里的“白圭”指的是《诗经·大雅·抑》中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说,白圭(一种玉制的礼器)上面的瑕疵尚且可以磨掉,而语言的失误就不容易消除了。说明南容对自己的言行特别谨慎。
⑤ 景行先哲:仰慕先哲的高尚德行。景行,原指大路。景,大。行,路。比喻光明正大的行为与高尚的品德。这里用作动词,仰慕高尚的德行。语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⑥ 庶几广爱形于四海:希望能够在爱护父母方面做天下人的榜样。庶几,副词。表示希望。广爱,博爱。这里主要指爱护父母。形,郑玄注:“形,见也。”唐玄宗注:“形,法也。”四海,指整个天下。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皆为大海,所以把中国叫海内,外国叫海外。一般情况下,“四海”一词指中国,但李隆基认为这里的“四海”指“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也即四方少数民族国家。“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形于四海”这两句出自本书《天子章》:“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李隆基《孝经注》:“德教加被天下,当为四夷之所法则也。”
⑦ 嗟乎:感叹词。
⑧ 夫子没而微言绝:孔子去世后,他的精妙言论也就被湮灭了。夫子,指孔子。没,死亡。后来这个意义多写作“殁”。微言,道理精深微妙的言辞。
⑨ 异端起而大义乖:不合正道的学说出现,而正确的道理被歪曲。异端,不符合圣人思想的学说。大义,正确的道理、原则。乖,违背。这里指违背、歪曲了圣人的大义。《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⑩ 况泯绝于秦:更何况古代经典灭绝于秦代。秦代曾大肆焚烧古籍。《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秦朝规定,除了秦国史书、医药书、卜筮书、农业书之外,其他民间的各种书籍全部在烧毁之列。
⑪ 得之者皆煨烬(wēi jìn)之末:后来找到的一些典籍也已经被秦火烧得残缺不全了。煨烬,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末,残破不全的事物。
⑫ 滥觞(làn shāng)于汉:古籍的搜寻工作起始于汉代。滥觞,原指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小得只能浮起酒杯,借指事情的起源。滥,浮起。觞,酒杯。《汉书·惠帝纪》:“除挟书律。”汉惠帝时,正式废除秦代禁止民间藏书的命令,并开始搜寻残余的书籍。
⑬ 传之者皆糟粕之余:然而流传下来的古籍都是一些残余糟粕。意思是说,流传下来的古籍已经失去了它们的原貌。
⑭ 鲁史《春秋》:这里具体指孔子依据鲁国史书编写的《春秋》。
⑮ 学开五传(zhuàn):解释《春秋》的学派分为五家。开,分开,分为。五传,具体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⑯ 《国风》《雅》《颂》:代指《诗经》。《诗经》为儒家“五经”之一,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诗经》共分《国风》《雅》《颂》三个部分。
⑰ 四诗:指汉代传承、解释《诗经》的四个学派。具体指鲁人申公的“鲁《诗》”、齐人辕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鲁人毛亨的“毛《诗》”。四家对诗义的说明、解释均有不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毛《诗》。
⑱ 去圣逾远:距离圣人的时代越远。去,离开,距离。圣人,这里主要指孔子。
⑲ 源流益别:圣人的本意与后人的解释差异越大。源,源头。这里比喻圣人的最初用意。流,指水流的下游,与“源”相对。这里比喻后人对经书的解释。益,更加。别,差别,差异。
【译文】
《孝经·孝治章》说:“从前那些圣明的帝王,在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们就连弱小诸侯国的大夫都不敢怠慢,更何况是对待公、侯、伯、子、男这些诸侯本人呢!”我曾经多次反复吟诵这些话,特别景仰那些古代的圣哲,虽然我还没有能够把孝敬父母的美德教育推广到百姓那里去,但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孝敬父母方面做天下人的榜样。唉,孔子去世之后他的精妙言论也就被湮灭了,不合正道的学说出现之后正确的道理也被歪曲了。更何况古代经典灭绝于秦代,后来找到的一些典籍也已经被秦火烧得残缺不全了;典籍的搜寻工作起始于汉代,而流传下来的典籍也不过是一些残余的糟粕而已。因此,对于孔子依据鲁国史书撰写的《春秋》,后人的解释就分为五个学派;对于包含《国风》《雅》《颂》三个部分的《诗经》,也分为各不相同的四个传承派别。离开圣人的时代越久远,后人的解释与圣人的本意就会差别越大。
近观《孝经》旧注,踳驳尤甚①。至于迹相祖述②,殆且百家③;业擅专门④,犹将十室⑤。希升堂者⑥,必自开户牖⑦;攀逸驾者⑧,必骋殊轨辙⑨。是以道隐小成⑩,言隐浮伪⑪。且传以通经为义⑫,义以必当为主⑬。至当归一⑭,精义无二⑮,安得不翦其繁芜⑯,而撮其枢要也⑰?
【注释】
① 踳驳(chuǎn bó)尤甚:错乱得特别严重。踳,乖背,错乱。驳,驳杂,杂乱。
② 迹相祖述:师承前人的观点。迹,追踪前人的行迹。也即继承前人的学问。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③ 殆且百家:大概有将近一百家学派。这里指所有传承过或者涉猎过《孝经》的学派有将近百家。殆,大概。且,将近。
④ 业擅专门:专门研究、传承《孝经》的学派。业,学业。擅,专门,擅长。
⑤ 犹将十室:仍然有将近十家。将,将近,接近。室,家,学派。
⑥ 希升堂者:希望能够登上孔子学术殿堂的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指孔子弟子子路。孔子用“升堂”比喻子路的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没有“入室”,也即还未达到最好的程度而已。
⑦ 必自开户牖(yǒu):他们一定会妄自穿凿、另立门户。户,门。牖,窗。意思是那些传承《孝经》的人,本来希望能够登上孔子的学问殿堂,只因不得其门而入,只好妄自穿凿,另开门户。
⑧ 攀逸驾者:那些希望能够攀上孔子学问这辆快车的人。逸驾,速度极快的车辆。逸,快速。这里比喻孔子关于《孝经》的思想。
⑨ 必骋殊轨辙:一定会奔驰在其他的歧途上。骋,驰骋,奔驰。殊,不同的。轨辙,道路。以上两句是说,一些学者本来是想掌握孔子关于《孝经》的学问,只因眼光浅近,反而走上了歧途。
⑩ 是以道隐小成:因此孔子的大道被一些人的小小成功蒙蔽了。是以,因此。道,指孔子关于《孝经》的思想。隐,蒙蔽。小成,很小的成绩。本句意思是,有人在传承《孝经》时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就自以为自己的解释符合孔子原意,而实际上距离孔子原意甚远。《庄子·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⑪ 言隐浮伪:孔子的至理名言被一些人的浮夸虚伪的言辞遮蔽了。言,指孔子的至理名言。浮,虚浮,浮夸。
⑫ 且传(zhuàn)以通经为义:再说解释经书的文字要以疏通经书为原则。传,注释经书的文字。通,疏通,解释清楚。义,原则。
⑬ 义以必当为主:这一原则的主要内容就是解释一定要恰当。当,恰当。这里指符合经书原义。
⑭ 至当归一:最恰当的解释只能有一种。因为圣人的原意只有一种,所以最恰当的解释也只能有一种,那么其他不同的解释就是错误的。
⑮ 精义无二:最精确的原义不会有两种。
⑯ 安得不翦(jiǎn)其繁芜:怎么能够不去删除其他不符合孔子原意的杂乱解释呢?安得,怎么能够。翦,剪去,消除。这个意义后来多写作“剪”。繁芜,繁多而杂乱。这里指繁多而杂乱的文字。
⑰ 撮(cuō)其枢要:提取其中的核心精义。撮,提取。枢要,事物的关键或核心部位。这里指最精确的主旨。
【译文】
最近我在阅读《孝经》的旧注时,发现这些注释错乱得特别严重。至于师承前人观点去解释过《孝经》的,大概有将近百家;即便是专门研究、传承《孝经》的学派,也仍然有将近十家。那些希望能够登上孔子学问殿堂的人,只因不得其门而入就只好妄自穿凿、另立门户;那些本来是想追上孔子学问这辆快车的人,只因眼光短浅反而走上了歧途。因此孔子的大道被一些人的小小成绩遮蔽了,孔子的至理名言被一些人的浮华虚夸的言辞湮灭了。再说解释经书的文字要以疏通经书义理为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要内容就是解释一定要恰当。最恰当的解释只能有一种,因为最精确的原义不会有两样,我们怎么能够不去删除其他不符合孔子原义的杂乱解释,而提取其中的精确主旨呢?
韦昭、王肃①,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②,抑又次焉③。刘炫明安国之本④,陆澄讥康成之注⑤。在理或当⑥,何必求人⑦?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⑧,会“五经”之旨趣⑨;约文敷畅⑩,义则昭然⑪;分注错经⑫,理亦条贯⑬。写之琬琰⑭,庶有补于将来⑮。
【注释】
① 韦昭(204—273):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是三国东吴儒林名士。韦昭自幼好学,擅长文史,著有《国语注》《孝经解赞》《吴书》等。后为吴主孙晧所害。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经学家。著有《孝经王氏解》《周易王氏注》《礼记王氏注》《尚书王氏注》等。
②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因得罪孙权,流放于交州。虞翻研究经学,为《周易》《老子》《国语》等书作注,对《孝经》也颇有研究。刘邵:又作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曾执经讲学,参与编纂类书《皇览》,制定《新律》,撰写《人物志》以品评人才。
③ 抑又次焉:是稍次于韦昭、王肃的儒家学者。抑,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
④ 刘炫明安国之本:刘炫阐明了孔安国的《古文孝经传》。本,注本。指《古文孝经传》。邢昺《孝经疏》:“初,炫既得王邵所送古文孔安国注本,遂著《古文稽疑》以明之。”刘炫(约546—约613),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人。隋朝经学家。在隋末战乱中四处流离,最终饥饿而死,门人谥为宣德先生。安国,指孔安国,汉代鲁国(在今山东曲阜)人,生卒年不详。孔丘后裔,经学家,先后任谏大夫、临淮太守。武帝时,鲁恭王拆除孔子旧宅,于夹墙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皆为先秦古文字写成,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定《尚书》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尚书》,又著《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隋书·经籍志一》:“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孔安国为之传。”
⑤ 陆澄讥康成之注:陆澄批评郑康成的《孝经注》。实际上是陆澄不承认郑康成注过《孝经》。《南齐书·陆澄列传》:“时国学置郑、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穀梁》,郑玄《孝经》。澄谓尚书令王俭曰:‘《孝经》,小学之类,不宜列在帝典。’乃与俭书论之曰:‘……世有一《孝经》,题为郑玄注,观其用辞,不与注书相类。案玄自序所注众书,亦无《孝经》。’”陆澄(425—494),字彦渊,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文学家、藏书家。从小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康成,即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为汉代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⑥ 在理或当:只要这些学者的注解合理、恰当。或,语气助词。
⑦ 求:责求,批评。邢昺《孝经疏》:“言但在注释之理允当,不必讥非其人也。求,犹责也。”
⑧ 六家:指韦昭、王肃、虞翻、刘邵、刘炫、陆澄六人的《孝经》注释。
⑨ 会“五经”之旨趣:融会“五经”的旨趣。会,融会贯通。“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⑩ 约文:文字简约。敷(fū)畅:全面而流畅。敷,普遍,全面。
⑪ 义则昭然:经文的意思被阐述得清楚明白。昭然,清楚明白的样子。
⑫ 分注错经:把注释文字分别安插在有关的经文之中。错,通“措”。放置,安插。
⑬ 理亦条贯:也有条有理。条贯,条理清楚。
⑭ 写之琬琰(wǎn yǎn):把它写在琬圭、琰圭之上。琬,上端浑圆的圭。琰,上端较尖的圭。圭是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名称及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一说“写之琬琰”是指把自己撰写的《孝经注》刊刻在石碑上,“琬琰”是对石碑的美称。这一种解释更为合理。因为在天宝四载(745),唐玄宗亲自以八分书写《孝经》,刊刻于石碑,立于太学,因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又被称为《石台孝经》。该碑至今仍保留在西安碑林。
⑮ 庶:副词。表示希望。
【译文】
韦昭、王肃,是从前儒家的领袖。虞翻、刘邵,也是稍次一点儿的儒家学者。刘炫阐明了孔安国的《古文孝经传》,陆澄批评过郑康成的《孝经注》。只要这些学者的一些注释合理恰当,又何必对他们求全责备呢?所以我现在特地举出韦昭、王肃、虞翻、刘邵、刘炫、陆澄六人对《孝经》注释的异同,融会贯通“五经”的旨趣,用简练、流畅的文字,以求把《孝经》的主旨解释得清楚明白;我把注释文字分别安插在有关的《孝经》经文后面,这也比较有条理。然后把《孝经注》刊刻在石碑之上,希望对未来的人们有所补益。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①。虽五孝之用则别②,而百行之源不殊③。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④。具载则文繁⑤,略之又义阙⑥。今存于疏⑦,用广发挥⑧。
【注释】
① 志取垂训:目的在于为后人留下训导。志,目的。垂,留下,流传。
② 五孝:五种人行孝的内容。《孝经》从“天子章第二”至“庶人章第六”共五章,按照尊卑次序,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种人应有的孝行,被称为“五孝”。
③ 而百行之源不殊:然而各种善行的根源却是一样的。百行,泛指各种善行。源,源头,根源。这个源头指的就是孝道。
④ 意有兼明:其含义有时要说明几个问题。
⑤ 具载则文繁:把想讲的话全部写进去,文字就显得繁杂。载,载入,写进去。
⑥ 略之又义阙(quē):太简略了,意思又没能表达完整。阙,缺乏,不完整。
⑦ 今存于疏:现在我的想法都存在于注疏之中。疏,注释。
⑧ 用广发挥:用这些注疏广泛地发扬光大《孝经》的思想观念。发挥,发扬光大。
【译文】
再说孔子谈论经书,其目的就在于为后世留下训导。虽然五种孝行的内容有所差异,但各种善行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因此孔子在一章之中,写了许多词句;在一句话之内,其含义有时要说明几个问题。我如果把所有要解释的话全部写进来,文字就会显得太过繁多;如果写得太简略了,许多意思又不能表达完整。现在我的想法都存在于注疏之中,用这些注疏广泛地发扬光大《孝经》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