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格萨尔王传说
正好暑假期间,原定的上民族学院找人的计划落空了,欧阳只好利用公司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招聘活动,应聘人员条件就是:“懂藏语,最好是对藏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工资待遇是一月一万,工作时间自由,完成工作任务合同终止。
一万的月薪并不高,但在一个二线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且正是各大高校学生寻找暑假工的时间,因此来应聘的人员还真不少,以民族学院的在读生为主。
经过层层挑选,最终来自昌都的曲珍和卓玛被录取。
欧阳在公司腾出一个格子间给翻译人员办公用,季风负责监督,欧阳可以一边处理公司事务,一边参与翻译工作。
事实证明,作为资深人力资源总监的欧阳的眼光很不错,曲珍和卓玛不仅很快把录音整理成了汉字文档,还额外提供了许多资料。
某天,曲珍问欧阳:“欧总,我看我们公司是做咨询业务的,为何要翻译《格萨尔》?
欧阳:“我和季风都是驴友,喜欢去雪区旅行,也喜欢藏文化,格萨尔王是藏民心目中的英雄,但《格萨尔》一直只存在于雪区的唱诗人口中,并没有任何的历史记录,我们就想知道格萨尔王到底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过,于是就想找到一些格萨尔王存在过的线索。
卓玛接过话,格萨尔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当时藏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使得关于格萨尔王的历史未能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年,在政策支持下,一些文化研究的学者已找到一些线索。”
“那格萨尔王出生的岭国到底是什么地方?”季风问。
卓玛:“从唱诗人的口中得知,格萨尔王出生地名叫吉苏雅康多,那里两水交汇,两岩相对,两个草坪如铺毡,格萨尔王从小以放牧为生,据此,现代学者们找到了位于SC省GZ州德格县阿须乡的阿须草原,这与唱诗人口中格萨尔家乡的描绘完全吻合,且格萨尔藏戏的发祥地也在德格竹庆寺。格萨尔王的30员大将、妃嫔的城堡遗址、典故在德格县许多地方存在,现在有与他们相关的行政地名33处。在全县57座寺庙中,绝大多数收藏有与格萨尔王有关的文物,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不具备的。同时,这里的民间、宗教活动都深深打上了格萨尔文化的烙印。
”那格萨尔王去世后又葬在哪里的呢?”欧阳直奔主题。
卓玛:“据传,有一天,格萨尔听到一个预言,说他很快就会死,但他可以选择在战场上光荣地死去,或者在另一个地方。他选择了后者,并决定将自己的肉身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隐秘的坟墓里。因此,在他离开他的王国之前,他命令两个他信任的使者找到坟墓,并在他去世时将他埋葬在那里。
使者们找了好几个月,但什么也没找到。后来,有一天,使者偶然发现一位老人坐在一座大山脚下的一块大石头上。他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沿着这条路走到这座山的顶峰,在顶峰他们会发现格萨尔的坟墓。
使者听从了他的建议,开始往上爬,直到最后他们到达了顶峰——那里就是:格萨尔的坟墓!两位顾问喜极而泣,他们把格萨尔的尸体放进石室,用一块巨大的花岗岩板把它封了起来——永远不会再被打扰。他们为英雄格萨尔王找到了永恒的安息之所,在这个雄伟的山顶上,一个真正的国王最后的安息之所。
从这些描述不难找出,格萨尔王陵应该也在德格县境内他的家乡。
得到了她们想要的信息,曲珍和卓玛还额外赠送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二人决定尽快出发德格。
季风觉得不好再用欧阳的车,于是租了一辆皮卡,她觉得,只有皮卡才配得上旅行路上的颠沛流离,也方便带上为去王陵而采购的装备。而且大手笔的选了猛禽。
德格对许多驴友而言并不陌生,只是驴友跟季风和欧阳此行的目的不同,驴友只为探访一下德格印经院。加上德格离昌都不远,许多去昌都的人都会选择顺道打卡德格。
成都到德格,全程八百多公里,从京昆高速到成那线,途经丹巴县、新龙县、玛尼干戈镇,最后到达德格县。为了方便接下来的工作,她们带上了曲珍同行。
和雪区的许多县城一样,县城很小,小的站在县城的一侧就能看到另一侧,金沙江穿城而过,或许是因为身在县城中,金少江的水温柔了许多,滔滔江水驯服的在规定的河道内奔流,不敢有丝毫造次。德格印经院在公路一侧的更庆寺内,印经院是所有游人到此必去的打卡点,季风和欧阳早就打卡过印经院了,这次也就不打算再去了,可曲珍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自是一定要去的,二人也只好临时决定在德格住一晚,第二天再去阿须草原。
阿须草原位于德格县东北部,距离德格县城206公里,距离马尼干戈120公里,海拔4000米左右,沿省道216线向北,翻过海拔4800米的海子山,就踏上阿须草原的地界了。连接竹庆、浪多、阿须等地,总面积达八万五千多公顷。阿须草原山清水秀,地表坦荡,远处山峦环绕,著名的雅砻江穿流而过。
一行三人在草原上遇到了一位转山的喇嘛,也不管她们来此的目的,喇嘛指出她们转山的方向错了,应该顺时针走。并一再的谆谆教诲她们,转山十二圈,不仅可以为自己来世积福,还能为家人积福。让来世少收轮回之苦。并告诉她们,阿须草原是格萨尔王出生成长并征战一生的主要地区,他雄才大略,智勇双全,一生除暴安良,扶贫济弱,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进驻位于阿须草原西北部俄支乡境内的故都“森周达则宗“,巩固并壮大了岭国。
并指给她们:“你们看,那边还建有格萨尔纪念堂。
季风想,我今天还没活明白呢,还修什么来世,来世就留给来世再说吧!去格萨尔纪念堂看看如何?季风问道。
想想甘孜的格萨尔王城也不过如此,这纪念堂估计也差不了太多,因此也并不抱什么希望,反倒是一路的景色让三人叹为观止。
金碧辉煌的岔岔寺就坐落在阿须乡民居集镇的西北方,与相距不到2公里处雄浑岿立的格萨尔纪念堂遥相呼应。岔岔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由甘珠大师创建。不远处的格萨尔纪念堂坐落在这个开阔的草原之上,依山傍水,景色迷人。雅砻江穿过草地,蓝天、绿草倒影江面,形成了两个景色绝佳的世界,格萨乐纪念堂系在格萨尔王去逝后,其后裔和将士们为了纪念他叱咤一生的不朽功勋,在格萨尔王诞生的青蛙石旁修建作为其家庙,现在所看到的纪念堂是由宗教大师巴伽活佛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建的。纪念堂由64根梁柱、16根通天柱构成主体构架。堂正中塑岭国格萨尔王骑驹驰骋的巨像,靠背处塑立着十三位畏马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十二大佛,格萨尔王其左右两旁分立将士如云及烈女翩翩。以纪念堂为中心,辐射四方的宗教文化氛围给这片草原增添了无限神秘。置身于这片草原之上,新落成的格萨尔铜像面朝东方,勒马而立,卓绝、威猛之形尽现。环顾四周,不难分辨这里的山形地貌与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对其诞生地的描述如出一辙。
就这景色,三人已觉不虚此行,竟差点都忘记了此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