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贾诩的计策
过完正月,许都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曹信带着琅琊军启程向南,从许都到陈国、汝南,再到淮南郡。
正值初春,冰河解冻,万物复苏,又是一个生机勃发的季节。
从淮河北岸到淮河南岸,一路上能看到许多在农田里忙碌的身影,大家忙着春耕春种,也祈祷着今岁风调雨顺,少点战乱,多些收成。
“将军快看,有鹰在抓兔子。”
冯绢娘穿着白狐皮裘趴在车窗上,指着远处一处荒原上,一只黑鹰抓着一只小白兔,渐渐飞向远方。
曹信看了一眼,那是探马营的黑鹰,负责侦查,有时也会被放出去捕猎,锻炼黑鹰的能力。
“小心点,外面还有些冷。”
曹信拉着她的小手暖了暖,“绢娘想不想家?”
“想!”
冯绢娘点点头,眨着水汪汪的眼睛说道,“妾身也想玉姐姐,想丽姐姐,将军我们什么时候回许都?”
“我问的是淮南冯家。”
“不想!将军府才是妾身的家,府里有将军,有玉姐姐丽姐姐,还能打叶子牌,什么都有,家里太好玩了。”
“哈哈,过几个月天暖了,我们一起回许都。”
“好呀将军!”
冯绢娘开心地钻进他的怀里,扭扭捏捏地撒起娇来。
车队在路上走了五天,从蕲阳过淮河来到寿春县境内。
轰隆隆~
刚过寿春界碑不久,远处传来一阵阵响亮的马蹄声。
曹信坐在乌骓马上,望着远处一队骑兵快速冲过来,约有两三百骑,穿着黑色皮甲,队伍中高举着‘夏侯’的旗帜。
“将军,是夏侯将军带人前来迎接将军。”
裴元绍拍马过来说道。
“跑这么老远来迎接我?也太客气了。”
曹信大笑几声,带着贾诩廖化上前招呼。
“子玉,你可总算来了。”
戴着黑眼罩的夏侯惇骑着一匹黄骠马,背着一口大刀冲过来。
“元让,什么事这么着急?”
曹信上前问道。
“子玉,事太多了,一团乱遭,瞧瞧,我头发快急白了。”
夏侯感叹道。
在拿下寿春后,袁术那伙人不死心,时时想着搞反攻,重新收回淮南郡和庐江郡。
当初曹操和曹信在,袁术那伙人不敢动。
等到他们率军离开,袁术就派遣手下将领率兵进入淮南,四处搞破坏。
一会儿合肥,一会打居巢,一会儿打成德,也有淮南的土匪趁机浑水摸鱼攻掠县城。
夏侯惇和于禁带着手下军队四处灭火,连续两三个月,打了几十仗,虽然几乎都赢了,但一万多人马,被硬生生消耗掉三千多,只剩下六千五百人,降将陈兰的兵马也伤亡近两千。
死伤这么多人,夏侯惇和陈兰也仅仅是维持住淮南郡表面上的安稳,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袁术军和土匪。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民心。
“操特娘的,也不知袁术给了那些人什么好处,淮南郡的大户人家,宁愿支持袁术那个草包,也不支持我们,招兵没有,要粮草也没有,却经常偷偷送粮草给袁术军,简直是一群逆贼。
有次老子一生气,把那些大户抓起来杀了抄了,谁知道那群人竟敢造反,跟寿春城外的袁术军里应外合想偷城,那一次要不是于禁及时救援,寿春怕是要丢在我手里。”
夏侯惇挥着拳头骂道。
也正是那一次增援,于禁率军离开庐江,原由曹军控制的庐江八县,被桥蕤趁机偷走三个,损失不比丢掉寿春城差。
“元让,你在寿春抄了多少大户?”
“也没有多少,只有一百二十来户,本来我准备多抄一些,最好全抄了,可杨弘那个老头子不让。
子玉,我怀疑杨弘与袁术有勾结,还有那个陈兰,常常出工不出力,那些降臣降将没一个靠得住,子玉,你去寿春后最好小心一些,别叫那些人钻了空子。”
夏侯惇面色凝重地说道。
曹信点点头,又问了些细节问题。
根据夏侯惇的描述,寿春这边的情况就像是一处四处着火的屋子,需要一场瓢泼大雨才能灭掉这场火,而他手里仅有几瓢水。
在曹信领着琅琊军抵达寿春的第二天,夏侯惇率领五千兵马返回许都。
接下来曹丞相准备打吕布,但宛城和淮南两次大败,导致曹军兵力严重不足。
年初曹操在豫州兖州征兵两万,只有两万新兵肯定打不赢吕布。
为此曹操不得不从南阳李通处抽调两千精兵,又抽调夏侯惇回许都,算上原来的残军,勉强凑够三万兵马。
有这三万兵马和刘备的盟军,曹操能不能像原来那样打赢吕布,曹信不太清楚。
此时他更在意的是,怎么平息淮南境内的动乱,尽量别耽搁淮南郡春耕。
“文和先生,淮南的情况你也了解,可有妙策解决眼前的麻烦。”
寿春城头上,曹信望着繁华的街市问道。
寿春本是扬州治所,下辖两万多户,在袁术定都之后,寿春人口达到三万户以上,寿春县下辖有人口十多万,虽经历多次战乱,人口也维持在十万以上。
人口太多太密集,管理起来也相当麻烦,暴乱、动荡、细作横行、敌视曹军的人秘密勾结,这里的情况比南阳复杂太多。
“将军,属下有上中下三策,可供将军参考。”
贾诩摇着黑羽扇,缓缓说道。
“哦,文和先生请讲!”
曹信大喜,有谋士在身边就是方便。
“上策,将军只需坐镇寿春,防御袁军,打压亲近袁术的势力,同时拉拢淮南世族,募兵练军,将手上兵马扩充到两万以上,不到一年,将军定能稳稳掌控淮南。”
贾诩缓缓说道。
曹信摸了摸下巴的胡茬,“一年时间太久,有没有快一些的,本将军是武将,喜欢快刀斩乱麻。”
“有,中策毁城!”
贾诩用羽扇指着寿春城说道,“寿春是袁术的根基,将军只需摧毁城池,将城中百姓迁出寿春,打散安插在其它各县,袁术在其它各县影响力不大,此一举釜底抽薪,必能断掉袁术在淮南的根基。”
曹信微微摇头,“寿春是个大城,烧掉太浪费,此外移民搬迁是个大麻烦,若是百姓不愿搬迁又如何处置?”
贾诩眯着狭长的眸子笑道,“但凡不配合之人,必是袁术的细作,如何处置,全凭将军一言而决。”
“哈哈,太麻烦也太血腥,有没有那种快一些,代价相对小一些的主意?”
曹信问道。
贾诩嘴角颤了颤,连带着酒窝更深邃了一些,他轻叹了口气,“下策,将计就计,引蛇出洞,但难度较高,危险性较大。”
“难度高?”
曹信眼睛一亮,“文和先生,请细细道来。”
“将军,在夏侯将军撤离淮南后,我军在淮南和庐江两地只剩下一万兵马,控制力大大降低。
袁术军若想夺取寿春,必会趁着我军在寿春立足未闻,发动新一轮袭击。
将军只需将计就计,必能击垮袁术在淮南的军队,也将袁术在寿春的根基连根拔起。”
“如何将计就计?”
“将军,若袁术军来袭城,将军只需如此如此。”
贾诩用扇子遮着嘴巴悄悄地说道。
曹信听着连连点头,比起上策中策,他觉得这个下策才是真正的上策。
“文和先生,此计比上策中策更好,文和先生为何当作下策来用?”
“将军,上策七分人算三分天算,中策五分人算五分天算,下策三分人算七分天算,下策若能成功,多靠运气,实为下策。”
贾诩缓缓地说道。
曹信点点头。
人算应该指的是人力,天算指的是运气,靠人力能实施成功的计策更稳妥,靠运气实施的计策则相反。
还有一点,贾诩此人惜命,不喜欢冒险,才将上策当下策。
曹信哈哈一笑,“文和先生,等袁军来袭,城中必然大乱,文和先生不如先去合肥县城暂避,那里相对安稳一些。”
“多谢将军好意,属下觉得还是在将军身边更安全。”
贾诩拱手说道。
“哈哈,你倒是看的很准!”
曹信大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