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顺:164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2章 备效军的第三次军改及线列骑兵

处理完牛金星的事情后,李炎也就懒得再去过问新安那边的情况,这封上书必然是要引起轩然大波的,但他相信,李自成一定会有所取舍。

真说要吃掉李自成,反客为主,那他远远做不到,可现在的情况是,李自成在新安粮食即将耗尽,本来计划打洛阳解决粮食问题,结果被李炎捷足先登,这种局面下,李炎是相信李自成会在他跟牛金星之间做出个取舍的。

便算是不杀牛金星,也应该罢黜出决策中心才是!

当然,李自成如何决断那是过后的事情了,现阶段他的重心还是要放在两个方向上,第一,随着备效军的再度膨胀,以前的军制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备效军了,他必须得再度进行军事改革。

第二,洛阳新下,虽然现在他还约束士卒不许劫掠,毕竟城池还没有安定,但等大局定下来,他许诺的东西是必须做到的,如何维持民心,恢复生产也是第二个大问题。

第二个问题他倒是有些眉目了,赵璟在永宁做的不错,洛阳攻克后,便是赵璟第一批送来粮食,除此之外,永宁的民心也在赵璟的兢兢业业的努力下得到了恢复,李炎对此很满意,几次对高一功夸赞赵璟有“治世之才”。

如今看是不是要把赵璟往上面拔一拔,让他来洛阳做事,负责洛阳的民政事务,当然现在还不能动,毕竟名义上他是李自成的下属,也不好太过僭越,这件事只能徐徐图之。

而另一件事却是迫在眉睫的,那就是军事改革。

人数从三千膨胀到七千,备效军原有的体制根本无法兼容这么快速的膨胀,实际上扩军到三千的时候,原有的军制就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了,李炎没有打破原有的编制,而只是单纯的扩编,这就导致各哨人数膨胀,指挥出现不灵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李炎跟高一功商讨后决定趁着洛阳新胜,威望大涨之机,将投降的明军跟原有的备效军进行综合整编,重新搭建军事结构。

整编思路其实不复杂,闯军长期以来军制都不统一,相互掣肘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李炎和高一功决定还是采取明军的“营兵制”来进行改革。

当然,实际上李自成的老营也是脱胎于明军的“营兵制”。

按照备效军的新规定,备效军将被一分为三,在“军”这个单位下设置营,这算是实际意义上明确了“军”这个单位,闯军之中并没有设置“军”的单位,而都是以营为最大的单位。

七千人比效明军营制,三千人为一营,分别为备效左营跟备效右营,每营设置“营将”一人,副将一人,三千人的营分三哨,每哨设置哨总一人,副哨一人,哨下分五队,设队正队副,一队百人往下分四个总旗(明制),总旗下再设十个小旗(明制)。

可以说,按照现在的分法,整个备效军已经和李自成的老营编制截然不同,反而跟明军颇为类似,这也算是备效军正规化的第一步。

分两营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区分备效军跟明降军,李炎不想让投降的明军跟备效军之间产生摩擦,影响双方的整合,索性就还是让明降军自成一体,这样也好发挥其最大的战斗力。

左营将由李炎钦点张洪出任,理由也很简单,张洪是李自成的亲兵,资历老,而且作战勇猛,李来亨太年轻,郝永忠勇武有余但是否能独当一面值得怀疑,黄色俊倒是能跟张洪争一争,奈何前次负伤连床都下不来,所以也就只能作罢了。

左营营将张洪,下属的三个哨也扩编了,从起先的二百人编制扩张到了现在的一千人编制,分别由李来亨、黄色俊、郝永忠出任,郭君镇虽然能力很强,但一直跟李炎若即若离的,让李炎心中摸不准,所以还是只给了个队官。

至于刘文炳,李炎本意是想提他做队官,也好分解郭君镇的势力,结果刘文炳抵死不从,偏要做郭君镇的副手,李炎没办法也只能点头答应了,此外就是贾源也被李炎安排做了个队官。

至于右营营将,李炎则是拔擢了任继荣出任,任继荣虽然起义的时候犹豫了,但这个人有军事经验,是军户出身,标准的世袭武将,他的弟弟任光荣在湖广担任军职,军事斗争经验不见得比高一功低,这样的人李炎自然会重用。

右营下面的几个哨长就更没有悬念了,分别是谢应龙、田虎、孟长庚,孟长庚算是一飞冲天,李炎对这个勇武而知礼的青年军官很有好感,加上孟长庚确实破城有功,李炎也就顺势拔他做了哨总。

要知道孟长庚之前是一点点战争经验都没有,如今直接拔成一千人的领导,感动的孟长庚涕泗横流,发誓要效忠李炎至死不渝。

至于田虎的想法,那是他跟孟长庚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李炎也乐意看着他们两个斗,只有斗才能稳嘛,全部一团和气,他做领导的就难办了。

王学礼则被李炎单独拎出来做了“骑军直指营营将”,这就意味着王学礼也跻身成为三大营将之一,说是坐火箭也不为过,虽然手底下还是两百左右的骑兵,实力上没变化,但地位上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李炎要把骑兵打造成完全不同的兵种,这就涉及到李炎这次军改的核心,那就是骑兵战术的调整,王学礼的骑兵战术在跟王绍禹的战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首先王学礼根本没有骑兵战术可言,就是胡乱冲一气,靠着速度和威势拉崩敌方步卒的士气,好在这次王绍禹轻敌,漏了个光屁股出来,因此被捅了菊花,可战场可不是实实运气都这般好的。

没有完整的骑兵战术作为支撑,那么早晚王学礼都会在战场上吃败仗。

李炎此次很重视骑兵的改革,首先他要提升骑兵的人数,希望能够从现在的两百人提升到六百人,只可惜无论是马匹还是人数都是个问题,不过现在不缺银子,想来慢慢也能解决。

第二,便是战术上的调整,李炎决意要改变闯营长期坚持的骑兵战术,而是往近代化的骑兵战术上靠,也就是线列骑兵战术。

李自成的骑兵战术脱胎于明军,王学礼玩的也是这一套,这一套其实还是结合了闯军缺乏甲胄,以轻骑兵为主的战术追求。

李自成临战,会将骑兵分为三重,依次进行冲杀,如有反顾即斩,若是冲杀不能击垮敌军,那么就会后撤诱敌,等敌军追击再以步兵击溃,这套战术不能说不科学,实际上就是蒙古骑射的变种,明朝边军也习惯这么个打法。

现在的世界上大体流行的骑兵战术不过四种,其一便是传统的骠骑兵战术,即骑兵不列阵,随意冲锋,有空隙就突破,有间隙就穿插,也就是典型的运动战打法,打的就是个自由,最大程度上发挥骑兵的灵活性,但若是遇到阵型严密,训练有素的敌军就会翻车。

其二,便是蒙古喜欢玩的骑射战术,通过弓骑兵骑射将步兵方阵钉死在原地,不听的消耗步兵的体力跟耐力,迫使敌方的重骑兵来驱逐,再行诱惑敌方重骑兵追击,一路追击一路消耗重骑兵的体力,同时造成一定的受伤(弓箭几乎不能射杀披甲的骑兵,但可以射伤)

等到重骑兵难以支撑的时候,己方的重骑兵就出击,一举摧毁对方的重骑兵,然后没有了骑兵的保护,步兵也就是案板上的鱼肉,加上被弓骑兵消耗,很容易就会被重骑兵打崩,蒙古人就是精通此法的高手,当初纵横东欧就是这么折磨东欧骑士的。

而明边军跟蒙古人打了很久交道,也渐渐熟悉此法,李自成的战术也就是脱胎于其中(只可惜缺少重骑,只能用步兵代替,效果就小了不少。)

其三嘛,便是现在欧洲已经开始有雏形的线列骑兵战术,线列骑兵战术会将骑兵分为若干横排进行冲锋,第一排充当肉盾的角色,有人中弹或者中箭倒地,后面几排依次补上,每个骑兵手持长矛,始终以一堵骑兵墙冲向步兵。

这战术蛮横的地方在于威慑力太强,前排的骑兵几乎视死如归,一旦陷阵便可能跟敌方同归于尽,但好处就是通过这种蛮横的方式可以瞬间撕碎敌军的步兵方阵,然后后面的骑兵再行跟进就会形成剃刀的效果,直接把敌方步兵剃掉,乃至形成卷珠帘的战场情况,瞬间拉崩所有敌军。

当然,这种战术对于骑兵的纪律性要求近乎变态,对于骑术反而要求不是很高了,而李炎便是打算搞这种战术。

其四,则是现在辽东战场上满洲骑兵已经有所门道的“龙骑兵”战术,即骑马步兵,满洲军队作战,往往都会将骑射战术跟龙骑兵的打法结合在一起,甚至会有八旗下马跟明军对射,明军追击再上马消耗的情况出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满清在某种意义上的骑兵战术,甚至还走在了西方的前面,自然对还停留在传统骑射战术的明军和蒙古军形成了碾压优势。

线列骑兵,就是李炎接下来进行骑兵改革的重点,他要打造一支近代骑兵出来,彻底抛弃闯军那一套老掉牙的骑兵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