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巢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杀害冒死救出的孩子

尽管母爱在许多动物母亲身上被唤醒后,它们会爱得热烈而又真诚,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并不真正懂得如何照顾孩子。在幼崽出生的头几天里,动物母亲们不是凭完整的“个性”来辨认孩子,而只是通过识别某个“证明”信号,完全基于本能地认出自家孩子。这个信号可能是一种声音(如雏鸟的叽喳叫声),也可能是特定的视觉、嗅觉或触觉信息。

这样一种“盲目”的母爱出现在所有这类的动物身上:它们一窝同时孵化或一胎同时产下好几个孩子。而在生单胎的动物如斑马、马、绵羊等中,母亲嗅过幼崽气味一次后便能立即辨认出它们。

在所有多子女的家庭里,自然做出了这样的安排:只需一个独特而简单的信号——把孩子的复杂形象抽象成一种简单的信号——就能激发母亲救援孩子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本能都能正确地指导动物母亲怎样行动,但倘若某个偶然因素(如某位教授)干扰了信号,那么,动物的母爱就会陷入走不出的迷宫之中。

人类用此类奇特的实验得到了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只有通过对异常情况的考察和研究,我们才能认识到“寻常之物”的真实本性。

鉴于其非凡的意义,这儿不能不提到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教授所做的著名的疣鼻栖鸭实验。当一只母疣鼻栖鸭领着它的一群孩子摇摇摆摆地经过这位研究者时,他突然伸手抓住旁边一只另类的小鸭——一只绿头鸭,这只小鸭自然发出阵阵尖叫,疣鼻栖鸭母亲听到呼救声,一下子变得十分恼怒,嘎嘎叫着朝他扑来,扑棱着翅膀击打他,并迅速张嘴咬住小鸭,把它从教授手里夺了下来,然后立即把救下的孩子带离危险之处。

得救的小绿头鸭现在试图靠近疣鼻栖鸭的小鸭群,这时,那位母亲的行为瞬间改变,对这只自己刚才拼命救下的小鸭进行猛烈攻击。这下,小鸭又得感激教授及时出手相救了。

该如何解释疣鼻栖鸭的这一系列互相矛盾的行为呢?

一开始,它对异种小鸭发出的呼救做出反应,是因为这只小鸭发出的声音与它自己的孩子的声音相似到极易混淆。然而,因为绿头鸭的羽毛颜色与疣鼻栖鸭的不同,在仅仅几秒钟后,它就认出了这个不速之客,并判断它是敌人。因为视觉信号与听觉信号相互冲突,于是,这位母亲的行为就在两个极端之间转换了。

在调换丽鱼幼鱼的实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闹剧。丽鱼属于比较罕见的一夫一妻制的鱼类,丽鱼夫妇一起守护鱼卵,一起保卫幼鱼。在这个过程中,若出现错误,就可能导致一场悲剧。

花斑腹丽鱼幼鱼在成长过程中要更换三套色彩差别很大的未成年“服装”,好比婴儿服、童装及少年装。一位研究人员从别家取来一条稍大点的幼鱼,送给一对尽心尽责的丽鱼父母,把它混进了一群近40个的丽鱼宝贝中。丽鱼父亲目光敏锐,一下子通过服饰的差异认出了这个外来者,决定把它吃掉。

然而,刚把幼鱼吞到喉咙口,他的味觉便马上发出了警报:“注意!同类孩子在口中!”丽鱼父亲立即把它吐出,外来的幼鱼顿时安然无恙,犹如“约拿在鱼腹中”出自《圣经》,约拿被水手扔进大海以镇住风浪,一条大鱼将他吞入腹中,三天后把他吐回了陆地。——译者注一样。可是,这个孩子刚被吐出,又立即被丽鱼父亲的眼睛看到,视觉信号又告知它发现了一个敌人,于是,那条花斑腹丽鱼又一口把幼鱼吞进去,又再次把它吐出……就这样,它不停地吞吞吐吐,至少重复了上百次。

这个名副其实的死循环一直要到幼鱼不慎被丽鱼父亲的牙齿刮伤流血,才会被打破;这时,抑制吞咬的机制就会失灵,别家的幼鱼最终消失在了丽鱼父亲的胃中。

与疣鼻栖鸭一样,花斑腹丽鱼父母的行为也是由类似的直觉指引着;只是在这儿,起作用的是视觉和味觉。一旦这两种信号相互矛盾,动物父母就无法从父爱或母爱本能和攻杀敌人的本能同时起作用的混乱中理出头绪,它们就会被搅得晕头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