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唐朝的那些事(三十四)
李世民:工作不好干,但还是要努力干好(一)
李世民是个有情怀的人,也是有使命感的人,注定了也是一个辛苦的人。
皇帝这个工作是否好干,因人而异:杨广肯定觉得好干,吃喝玩乐没人管,掌握着别人的生杀大权,周边都是迎奉拍马之人,听得都是歌舞升平阿谀奉承之话,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李世民觉得不好干,因为他有家国情怀,有历史使命感,觉得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如何建立君臣同心、坦诚相待的良好关系?如何建立一心为公上下同心的政治生态?如何建立贤者上劣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如何巩固国防击退外敌?等等,事情千头万绪。工作如何理顺?机制如何健全?都需要领导想思路出谋划督落实。
工作虽然辛苦,道路也不会平坦,但李世民不怕,他将勇往直前......
玄武门之变后,虽然局面暂时稳定下来了,但大家的心里没底,还都在观望。
观望什么?
观望李世民接下来会怎么干?
他会是第二个杨广吗?
事实证明,李世民不是杨广。
两人的前半部分可能有类似,但后半部分确实两个截然不同的射线。
李世民将向世人证明:自己不但打仗打得好,国家治理也是一个能人,后来历史也确实证明他做到了。
我们来看看他的几步政治策略:
第一步:稳定大局。
李建成、李元吉死了,他们的下属该怎么处置?
有人建议将他们全部处死免留后患;有人建议惩处他们,以惩戒之前在太子府所做之事。
李建成手下的大将冯翊、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建成出过死力。
后来都逃亡了。
见外面风声太紧,知道也跑不掉,冯翊第二天主动投案自首了。
李世民一见面就数落起冯翊两大罪状:第一个是在东宫时,暗地里挑拨离间说我坏话,阻隔我们的骨肉之情;第二个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我很多手下。
冯翊自知死罪难逃,争辩说:“我只是献身侍奉主上,希望能舍命报效,在任之时,是没有什么可顾忌的。”
说完伏在地上嚎啕大哭。
李世民听了很动容,就赦免了他。
薛万彻玄武门之变后逃进了南山,李世民知道他是名将之后,十分骁勇,赦免其罪,并多次派人劝慰征召。
太子冼马(类似于太子事务秘书长)魏徵也是李建成手下得力干将,一直怂恿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
逮住魏徵后,李世民很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感情?”
别人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魏徵却举止如常地回答道:“如果已故的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进言,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李世民素来器重他的才能,便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对他以礼相待,引荐他担任詹事主薄(詹事府书记官)。
不以私利而忘国家之大义。
李世民以大的气魄公开赦免了与李建成、李元吉有牵涉的人,将打击面缩小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反过来,这些被赦免的人也感受到了李世民的善意,以余生全部的能量来回报李世民的信任。
冯立赦免后对亲信说:“受到莫大的恩典,有幸得到救助,终生应当以死来报答。”627年,贞观元年,突厥入侵,冯立率领百骑在咸阳死战,大破突厥军队。其后到广州任职,不治产业,清廉自守,成为一代良吏。
薛万彻亦是如此,628年,贞观二年,薛万彻随军出击梁师都,在朔方(陕西靖边)附近突遇突厥援军,薛万彻和兄长薛万均横击突厥,斩其骁将,致使突厥阵脚大乱,唐军乘势进攻,大破突厥军。635年,贞观九年,薛万彻随李靖出击吐谷浑,突然遭遇数千吐谷浑骑兵,薛万彻单骑杀入敌军,无人敢挡,“人马流血,勇冠三军”。
(《旧唐书》:万均,贞观初历迁殿中少监。柴绍之击梁师都,以万彻为副。未至朔方数十里,突厥四面而至,官军稍却。万均与万彻横出击之,斩其骁将,虏阵乱,因而乘之,杀伤被野。鼓行而进,遂围师都。俄而师都见杀,城降,突厥不敢来援。万彻后从李靖击突厥颉利可汗于塞北,以功授统军,进爵郡公。初,靖将击吐谷浑,请万彻同行。及至贼境,与诸将各率百余骑先行,卒与虏数千骑相遇。万彻单骑驰击之,虏无敢当者。还谓诸将曰:“贼易与耳!”跃马复进,诸将随之,斩数千级,人马流血,勇冠三军。又与万均破吐谷浑天柱王于赤水源,获其杂畜二十万计,追至河源)。
644年,贞观十八年,薛万彻因功任左卫将军,并迎娶李世民妹妹丹阳公主,加封为驸马都尉,人生达到巅峰。
魏徵更是如此,一生为大唐事业兢兢业业,死后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其与李世民互相成全、互帮互助的事迹,成为君明臣贤的典范。后面还会谈及,这里先不多赘言。
立场不同,做法自然各异。只要不徇私心,一心为公,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李世民不因冯立、薛万彻、魏徵等人因履职伤己而枉加其罪,体现了一个高级领导人广阔的胸怀和天下为公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