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王勃(650—676?)[1],字子安,王绩的侄孙。曾为沛王府修撰,后任虢州参军,因罪革职。有《王子安集》。
作者曾慨叹说:“七岁神童,与颜回早死何益!”[2]没料到自己的生命比颜回短促。这样一个年寿不长的人,偏偏又常有光阴虚度的感伤[3];才高自负的傲兀情绪和位卑不遇的牢骚情绪交织在他的作品里,尤其在他的文里。他的诗数量较少,不像文那样充分表现出他的精神面貌。的确,文是他创作里的主要部分。当时“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齐名,可能原指他们的文而言[4],后人评诗也借用“四杰”这个称号来统括他们。“四杰”名次一般都说王、杨、卢、骆,其实当时并无定论[5]。以年辈而论,卢、骆当居前;以诗的高下而论,卢、杨应在后。
王勃的诗正像他的文,标志着新旧的过渡。虽然还保留排偶,却不像六朝有些作品那样堆垛得密不通风;虽然也点染词藻,却不像六朝有些作品那样浓厚得掩尽本色。传诵的佳句像“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咏风》)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清新、质朴的风格对于熟悉后来王维和杜甫诗的读者或许会引起一些联想。不过,王勃存诗不多,而语意每每重复,这也足以说明他的意境的局限[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
城阙辅三秦[8],风烟望五津[9]。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2]。
山中[13]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14]。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15]。
[1] 据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文编》里《书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王子安年谱》的考订,王勃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卒于上元二年(675)十二月。
[2] 《感兴奉送王少府序》。
[3] 例如《春思赋序》、《守岁序》。
[4] 《旧唐书》卷一九〇上记张说与崔融论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朝野佥载》卷六论卢照邻自说“喜居王后,耻在骆前”,讲的都是文。
[5] 张说《裴太尉碑》:“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以骆为首。《旧唐书·文苑传》又以杨炯居首,以下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
[6] 《别薛华》“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重别薛华》“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秋日别王长史》“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麻平晚行》“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临高台》“锦衾夜不襞,罗帏昼未空。……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秋夜长》“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铜雀伎二首》“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7] 这一篇是送别之作。当时作者供职长安,他的杜姓友人从长安外放到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做县尉。“少府”,当时县尉的通称。“之任”,赴任。
[8] 首句写杜少府的出发地。“城阙”,指长安的城郭宫阙。宫门前的望楼叫做“阙”。“辅”,护持,夹辅。“三秦”,承汉初的旧称(项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封秦将章邯等三人为王),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辅三秦”,以三秦为辅。一本作“俯西秦”,说长安城阙俯临西秦(指长安西去凤翔一带),似不如概言“三秦”较为浑括,和下句“五津”相称;为了两个数字的对仗,也以作“三秦”为是。
[9] “五津”,指杜少府所去的地方。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的一段岷江中当时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句说遥望杜的目的地,但见风烟杳渺而已。
[10] 这两句说我游长安,君行入蜀,同是为了做官而奔走(宦游),彼此都是既去乡又别友,离别之意正复相同。
[11] 这两句说四海之内还有知心的朋友存在,彼此虽然天各一方,也好像近在咫尺。这意思本于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但此二句更精炼,更概括。
[12] “歧路”,分路。“沾”,湿。最后两句说我们不要像儿女子似的,在临分别的地方(也是临分别的时刻),让眼泪沾湿了袖巾。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也有“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之语,意亦相似。
[1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此疑咸亨二年(671)寓巴蜀时作(见《春思赋》),故有‘长江悲已滞’之句。”宋玉《九辩》开端四句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慓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首诗写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而触动家乡之念,和《九辩》这几句相似。后来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可以概括这首诗里的感慨。
[14] 这两句写因见长江逶迤东去,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感叹长期留滞。“念将归”,如解作想到宋玉《九辩》中的“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一语,也可以通。
[15] “高风”,秋高气爽时的风。张协《七命》:“高风送秋。”这两句深入一层,表示秋末的景象更增加旅客的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