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祖朱重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7章 不同的回答

没用多久,朱允炆出现。

“老十八的事情,可知道了?”

朱允炆中规中矩,不敢有丝毫瑕疵。

“孙儿在大本堂,听几个王叔说了。”

老朱直截了当,直接开门见山。

“那你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理?”

如何处理,朱允炆倒是听黄子澄分析了。

可在老朱面前,却不敢随便开口了。

“孙儿...孙儿....”

眼睛撇着朱允熥,半天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究其原因,不过就是不想输给朱允熥而已。

“别看他,你咋想的,就咋说。”

老朱一声催促,朱允炆更不敢说了。

“都是自家人,你咋想就咋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朱标语气温和,在朱标的鼓励下,半晌功夫,朱允炆这才开了口。

“孙儿以为,当惩勋戚子弟。”

“这是你自己想的?”

“是...是...”

一遇上老朱,朱允炆忍不住就要结巴。

“说说你的理由。”

“十八叔皇家子弟,不管出于何种缘由,打了他就是打了皇家的脸面。”

“要不能施以严惩,尊卑礼仪何在?”

说完这些,朱允炆便等着老朱表扬了。

按黄子澄的话说,老朱最是护犊子,哪怕朱楩在老朱众儿子中不算起眼的那一个。

但以老朱性子,自己的人自己打行,别人打绝对不能行。

哪怕,这人是和老朱一块长大的淮西勋贵。

毕竟相较于他们,儿子才是最亲的。

“你来说。”

等了半晌,终于等来了这一句。

朱允熥莞尔一笑,上前一步,回道:“孙儿以为少年间的打闹,长辈就别插手了。”

为了巴结勋戚武将,连亲叔叔都不要了?

朱允炆暗自得意,许久都没等到老朱的雷霆之怒。

“不信的话,皇爷爷去问十八叔,他肯定不会让皇爷爷帮忙的。”

打输了找家长,那是孬种。

朱楩宁愿下一场,再输给沐晟他们,也绝对不会让,老朱给他出头的。

“皇爷爷,孙儿以此想到了我大明存有的另一条弊病,有了些处理办法,请皇爷爷明鉴。”

“允炆呢,你有其他想法吗?”

老朱都没搭理朱允熥,直接转而问及了朱允炆。

朱允炆刚才一口气说了好不容易组织起的语言,没等到想象中老朱的表扬不说。

眨眼之间,竟又抛出了一个新问题。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大脑一片空白,哪顾得再想其他的。

“孙儿...孙儿...不知道。”

机会给了,他自己把握不住,那就怨不得别人了。

“你说。”

老朱准允,朱允熥这才继续。

“今社稷宁,天下安,文人苦读以求致仕,想要荣华富贵只能出入庙堂,而勋戚子弟袭得父兄之爵,就能抵文人数十年的寒窗苦读。”

“没有竞争,没有压力,很多勋戚子弟纵酒享乐,歌舞升平,弓马骑射样样不通。”

“这样的人,哪能担负起守卫边塞要地之重任。”

“孙儿看邸报说,扬州指挥使单寿临阵脱逃,导致泰州剿寇大败,死伤无数。”

“但凡能熟练骑射,知晓军令如山,又何至于此。”

文臣抓住武将的把柄,只顾拼力挤兑。

哪顾得上,往这方面想。

也就是朱标,刚刚和老朱提过一嘴。

“可有解决之法?”

对于这个问题,老朱和朱标心中或许已有想法,但却并未来得及相互交流。

朱允熥沉着冷静,顿了一下,这才道:“检阅最为简单,承袭爵位的,必须得由五军都督府检阅之后,方可承袭。”

“不能骑射的,虽授职只给半俸。”

“三年之后,再次校阅,依旧不能骑射的,夺爵为军。”

“法令严苛,勋戚自会督促于自家子弟勤于练习。”

“三年期限,足显朝廷宽容。”

“以此类推,指挥使,佥事,同知,甚至于千户百户都要校阅。”

“对于他们的要求可适当放松,凡有不合格者,只能为军,不能为将。”

“三年之后,依旧不合格,不得再承父兄之职。”

“将来在军中,发展成哪样,一切需从零开始。”

“若有本事,自己能摸爬滚打出来,封爵都行。”

“除此之外,隔期还要进行勋戚武将子弟的比试,御令专人参加,获胜者发专有奖励,如腰带之类。”

“这样一来,就可把除袭爵之外的,其他勋戚子弟的训练激情也一并调动起来了。”

“毕竟将来的将来,朝廷用兵地方会越来越少,没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家里的爵位嫡兄承袭,他们苦练骑射又有何意义,只剩饮酒享乐,虚度人生混日子了。”

“一时没用用兵之处,不代表永远不会用,那些人若都去提笼遛鸟,一旦有战,抓瞎的就会是朝廷。”

朱允熥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老朱和朱标均迟迟没开口。

他们就是心中有了些想法,还没来得及整理归纳。

这才多大一会儿功夫,朱允熥便都想明白了?

若说朱允熥像朱允炆那样,是有人教授的。

可朱允熥身边,都是些武将。

那些人领兵成,哪有这个头脑。

再者说了,这法令从根本上是要触动武将利益的。

没有谁,会挖自个儿墙角的吧?

“你何时开始想的?”

朱标捋清之后,率先发问。

“今天知道十八叔和沐晟他们打架之后,回宫的路上儿子就开始想了。”

“黑发不知勤学早,正是精进自己的年纪,却整天游手好闲,荒废光阴。不说他们都拿着朝廷俸禄,就是普通百姓家的子弟,人人都像他们那样,整天啥都不干,国家也会因此停滞不前。”

“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少年若不知努力,那国家如何发展,千百年来,不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文明的辉煌。”

“回宫后,正好又看到扬州指挥使的邸报,由此想到了勋戚子弟的共性。”

“之后,儿子翻阅了些各朝兵役情况,结合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杂七杂八的很多,就总结了这么些。”

“儿子第一次弄这些,有用的话,父亲剪巴剪巴用了,要是没用,那就当儿子没说。”

不是有用,那是太有用了。

老朱和朱标惨理朝政这么多年,两人都没办法从中找出瑕疵之处。

“行了,都回去吧。”

老朱率先反应过来,随之开始赶人。

朱允熥拱手,当即离开。

他的这些,那都是历史中存在过的。

这些东西都是老朱经过深思熟虑,才昭告于天下的。

把最后结果,直接讲出来,老朱连考虑都不用,就能直接用了。

一直到朱允熥走远,朱允炆才能反映了过来。

看这情形,他这是又输了。

紧随朱允熥脚步出了乾清宫,朱允熥已哼着小曲,走出老远了。

直到朱允熥消失不见,朱允炆才回了东宫。

刚一回去,便开始奋笔疾书。

尽快把朱允熥说的摘录下去,然后找黄子澄,找些缺点,并加以改正。

如此一来,朱允熥功劳簿上可就有他一份功劳了。

朱允炆确是自己优势的,就比如记性就挺好。

乾清宫中,朱允熥说的那些,他只凭回想,便挑重点摘录了下来。

为把握良机,尽早想出办法。

朱允炆写好这些后,又找人连夜送出宫。

以便让黄子澄,在次日授课的时候,就能想出办法来。

已经下值的黄子澄,知道是朱允炆的信后,连夜挑灯看了一遍。

所有的内容都看完,黄子澄捞着信,久久不语。

这法令,老谋深算,毫无瑕疵。

若说这是老朱将定的,那都有人信。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能有这般谋划。

黄子澄突然有些怀疑,他坚定支持朱允炆到底是对还是错了。

过了许久,黄子澄把信放于灯前点燃,最终拿定了主意。

这么多年,他早就把朱允熥得罪了。

现在改换门庭,去朱允熥跟前摇尾乞怜。

哪怕朱允熥能接受他,也不见得不会秋后算账。

再次拿定主意,黄子澄开始拧眉沉思。

须臾之后,眼前一亮,微微一笑,终有了主意。

要是连个小孩子都对付不了,那就白读那么多圣贤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