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选择行为
1.1 概述
人在生活过程中,总是要做出各种选择行为。为什么会有选择行为的存在?我们不是为了去做选择而选择,而是希望能达到某个目标、实现某个愿望、满足某个需求。为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首先要有一个期望,继而做出一些事情往期望的结果努力。在进行每一件事情之前、之中,都会面临着很多选择,并且这些选择是有边界的,也就是会在受到各种外在和内在条件约束的前提下,反复考虑每一种选择的可能性以及能给自己带来的满意(satisfaction)程度。比如,在考大学填报志愿时,目标是能上大学,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经历,实现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处事的能力等目标。在选择具体的志愿学校时,一般会充分考虑自己的成绩、专业兴趣、大学区位等因素的约束,选择一个让自己甚至家人最满意的学校。又比如,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了,要买一辆汽车,脑海中首先会有一个期望,我想要一辆什么样的车。有了车以后,能够满足我什么样的需求。根据经验和喜好,开始在众多的品牌和型号中进行挑选,最终要在一定的约束下,实现需求和车辆特性之间的匹配。这里的约束主要指金钱、时间等。当然,期望和需求也会随着见识的增长发生动态的变化。总结一下,选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先有一个目标,围绕目标形成一个期望,为了达到期望需要去做选择,选择过程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和期望目标的引导,最终对选择结果进行评估。完成一个选择行为,有目标、约束、满意度这三个基本要素。
目标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满足每天生活所需的目标,如出门交通工具的选择、早中晚餐的选择、购买日常用品的选择等,具有频率高、重复性的特点,是一种习惯性(habitual)的选择行为。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传统的四合院中,房屋是木质结构。后来发现白蚁,房屋变成危房需要改造,全家只好临时住在爷爷工作单位的仓库里。刚搬家时的一天下午放学,我可能在胡思乱想,完全没有意识,一直快走到四合院门口,才猛然惊醒往回走。这就是习惯的力量。还有一些目标,需要较为长期的筹备或考虑,才能做出决定,如购车、买房、填报高考志愿等,可以归为一次性决定(once-off decision)。
无论目标是什么类型,人们在做出选择的决策过程中,通常是在各种选项(alternative)之间反复权衡。这些选项的集合,称为选择集(choice set)。比如,每天早晨出门和不出门,是一个选择集;出门所能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构成了另一个选择集。在行为选择建模和分析中,明确选择集的边界、范围或数量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选择集中每一个选择项,都会具有一些固有的属性(attributes),如出行方式选择中,乘坐每种交通方式的价格、时间、舒适性等。这些属性正是在决策过程中权衡考量的因素。除了选项自身的特征以外,决策者在考虑过程中还会关注选择行为个体自身的属性,如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这些称为社会经济特征(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SECs)。
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行为选择会有目标、约束和满意度,并且根据目标的类型,可以将选择分为习惯性和一次性两类。在选择的过程中,会权衡各种选项的属性以及行为个体的自身特征。那么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能够客观地描述过去行为选择的过程、合理地解释选择行为的内在机理、准确地预测不同选择环境下决策的结果、有效实现选择行为的引导,就是行为选择分析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非常符合心理学研究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