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和”思想与《内经》理论建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众所周知,《内经》(即《黄帝内经》简称)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从《内经》开始,中医学才有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了2000年以来的临床实践。但《内经》的诸多医学理论是如何发生的?发生之后又是如何建构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从中医学术史的角度看,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尚不清晰。而《内经》的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之前的文本校勘、训释研究与整个20世纪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研究两个阶段之后,需要寻找新的研究突破口。所以,《内经》理论建构研究就成为目前《内经》学科研究的最新动向。

从古至今,医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内经》理论的形成受到了先秦两汉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先秦两汉的哪些思想文化影响了《内经》的哪些理论?这种影响具体是如何体现的?《内经》的理论又是如何从先秦两汉的思想文化土壤中孕育转化出来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必须从先秦两汉思想文化发展史中去寻找。所以,从先秦两汉思想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研究《内经》理论建构就成为目前《内经》学术界的必然选择。《内经》理论建构研究就是把《内经》理论回归到其发生形成的特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下加以综合的动态考察,分析和揭示其发生、发展与演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找出其发生发展的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

“和”思想是先秦两汉的核心思想文化之一,从《诗经》的“和乐且孺”、《尚书》的“燮和天下”,到《淮南子》的“万物和同”、《白虎通》的“阳倡阴和”,“和”思想渗透到先秦两汉的哲学、历史、政治、伦理、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内经》在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与认识中也处处闪烁着“和”思想的光辉。研究先秦两汉“和”思想与《内经》理论建构的关系,既顺应了目前《内经》学科研究的最新动向,又体现了《内经》理论建构研究的必然选择。

本课题立足中医学与文化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将发生学研究方法与文献学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系统研究殷商、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等先秦两汉六个时期之“和”思想及其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揭示先秦两汉“和”思想对《内经》理论建构的影响。梳理了《内经》天道观、天人观、人事观、人体观、养生观、治疗观中的“和”思想及《内经》“和”思想指导下的《内经》疾病治疗中的“和”法、《内经》后“和”思想及“和”法在医疗实践中的丰富与发展流变。我们认为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内经》与中医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且有助于促进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与临床疗效的提高。

本书第一、二、四、六、七章由田永衍编写,第三章由赵志伟编写,第五章由吴大洲编写。感谢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任红艳、梁永林、朱向东、王凝等各位同事。由于编者知识经验所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田永衍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