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跨文化对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导言

2020年春天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无法预料的重大疫情,这是一场考验各国政府和医生的大战,一次以公共医疗卫生领域为主战场的全球抗灾斗争。对于思想发育、知识孵化和人格发展中的高校学生来说,通过疫情,解读当今的中外世界,应该是一次不期而至的世纪相遇。在武汉封城后,我国高校在寒假度假中的师生,开始了居家隔离的生活。按照教育部关于疫情期间延缓开学和实施远程教育的指示,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及时下达了“延期开学不停课”的部署和相应文件。然而,我们所从事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参与这场抗击病毒的战“疫”,我们能做什么?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宅家不是目的,平安打卡不会成为专业,高校课外学习的效果必然下降,这也将成为中国付出巨大代价的一部分。但如果高校教师每人尽一分力,用疫情战役的活态资料,密集布置最真实、也最跨文化的学习活动,让我们的教育工作在非常态时期也能激活,那么这个代价就值得付出,而且会变得很有价值。

按照这个想法,我和我指导的在读研究生,也有平时联系较多的海外留学生,以及毕业不久仍与我往来较多的往届研究生,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共12人,分布在国内的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吉林、广东和欧洲的比利时各地,大家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传递中外战“疫”信息,并放在手机微信中讨论,把孤独寂寞的隔离时光,变成心路相连的集体时刻。这个微信群的群名就叫“延期开学不停课”。事实证明,它考验了我们对国家战时防疫部署的执行力,见证了我们勉力做到战“疫”与教育两不误的收获。

自2020年2月10日起,在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和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同人的支持下,我每天编发《跨文化中外资源选编“战疫”手机版》阅读资料,通过手机,发给群内研究生,邀请他们与我群聊,师生再把发言内容写在手机上对话和讨论。与此同步,我也继续指导研究生写学位论文,批改课程作业,每日不断。至4月8日武汉解封,已发333期。以后继续,至5月2日,又发到549期。

具体程序是这样的:我每天把阅读资料编选文件发到本院和本所的教师群中,后面再发给我的研究生群。疫情发生三个月来,我没想到这些平时看似自我、懒散、低头享受的独生子女们,表现得独立而活跃,富有中国意识形态的特征,而且忧国忧民地要跨文化。他们手也快,能争论,不妥协,也不掩饰,彬彬有礼,还知道得不少。我原来习惯于高高在上地杏坛布道,这次与他们摸爬滚打,第一次看到他们的能力和潜质。

这次多部手机在多地互动,配合其他形式的远程互联网教育,采取高校师生可能采取的各种方式,让这种高校教育融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战之中。研究生们由此增加了中国文化自信,认识到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强化了中国文化自信,增加了为中国崛起和人类福祉而努力学习的动力。而在我国高校中(我们不过是其中的微型群体)将关爱生命与知识学习相结合,已成为本次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经验”的一部分,现在已为各国教育部和高校都在效仿。

疫情可以隔离,思考从不缺席。我们这场讨论的目标是什么?要点有四。

第一,在经历重大疫情的同时了解身边中外世界变化。疫情事件知识是公共卫生事业和所关联的政治、经济、外交、法律、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海洋,各具体专业知识只是沧海一粟。限于高校专业分科,我们的讨论以专业视角为主,并对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抱有热情,虽不能做扎实的评论,但也要一般了解。了解才能促进全面思考,让我们珍惜地球资源和人类有益创新活动的精彩。

第二,梳理跨国连通问题。疫情期间,我们前所未有地接收来自东方西方、铺天盖地、众说纷纭的资料,我们要从中去找我们要的东西,即跨国连通的共性问题,包括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首脑讲话,视频会议、合作抗“疫”、石油价格,医疗卫生系统、医院、医护人员、医疗器械、防护用品,边境海关、道路交通(海陆空),运输工具,社区、群体、个体与流动哨,开放的建筑群,阳台、公园、邮局、药店,超市,食品店,金融、银行、股市,福利、停产、带薪放假、工资、补贴,教育、学校、关门、停课、远程上课,商品、必需品、防护服、捐赠物资,民俗、饮食、婚丧、生育、歌曲、传统节日,等等。我每天梳理各种微信资源,提取“主题词”,冠以“导读语”,发送给研究生,提供阅读参考。

第三,防疫问题与次生社会问题。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但次生社会问题与防疫问题相比,有时更复杂,甚至需要付出双倍的乃至多倍的努力去解决,包括WHO的全球防控指挥、中国经验的战略阐释与推广、各国文化差异、政要讲话与人道主义对话。我与研究生们戴上专业的“眼镜”,在疫情变化、政治较量与世界格局重组的每日动态中,寻找贯通其中的概念词语,然后观察和思考这些词语怎样被国家化、地方化和国际化,怎样实现文化转场,哪些概念经过文化转场后能被较为普遍地接受,哪些概念无法通过文化转场实现共享。我们师生不搞防灾减灾,不做新闻发言人,但是要听听,要想想。在这样多元多样,瞬息万变的信息中,独白和复调都正常。我跟研究生们说,不能企图在单一化世界中生存,不能当鸵鸟;要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成长,积极发言,在文化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

第四,伟人教育。研究生在到达高级人才阶段之后,每人都可能成为成功者,因此每人都需要伟人做榜样。我为此也遴选了一批与疫情相关的中外著名学者的资料定期发给大家。高等教育不能没有伟人教育,伟人是地球文化孕育的最高精华。疫情总会过去,伟人指引前方。

应该说,在已经经历,而且还在继续经历的2020年新冠疫情之中,在轰轰烈烈的全球战“疫”期间,这本小书的存在意义似乎是微乎其微的。它只是12名高校师生在写论文之余,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大战和信息大战,所思所想的每日记录。它不是宏大叙事,也不是生活日记。它来自宅家居室,追求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学术活动,当然事实上也做到了。不仅这一个专业团队做到了,我认为事实上无数个中国高校团队都做到了。在中国政府整个战“疫”的部署中,全国高校最早被安排延期开学和线上上课,也被最后安排开学,这一安排,正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高校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信心。那么,在政府出台严密部署的背后,高校师生又是怎样做到的?这个问题也需要回答,这正是出版这本书的价值。当然,高校团队无数,未必都要写书,就此点而言,我也要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的提前预判而点赞。

董晓萍

2020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