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球治理:理念与路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谢伏瞻[1]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大国竞合关系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革命产生复杂外溢效应,世界面临新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全球治理也因此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治理困境。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出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衰退。随着疫情扩散和防控的常态化,全球经济政治秩序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一方面,疫情在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加快了全球经济的脱钩进程。在客观维度,疫情使全球生产中断和物流受阻,全球供应链陷入困局,产业链和价值链被迫重构。在主观维度,疫情使经济民族主义卷土重来,越来越多国家的政策内顾倾向加重,加速了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本土化、区域化趋势。此外,一些积极倡导开放的国家,采取的应对脱钩冲击的政策措施却推动脱钩成为现实,从而出现了不希望脱钩但最终造成事实上脱钩的“脱钩悖论”。另一方面,疫情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增加了政治不稳定性因素。在国际层面,疫情凸显了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治理模式之间的差异,某些国家由此鼓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对立或对抗;在国内层面,疫情使各种社会矛盾加速累积,种族、宗教、难民等问题加速涌现,引发了部分国家的政治动荡。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面临更多复杂难题。

其次,大国博弈激化全球治理竞争。过去数十年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同发达经济体保持“双速增长”态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持续提升,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但是,为了打压其他国家发展势头和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少数大国仍然固守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国际上拉帮结伙搞“小圈子”“小集团”,肆意挥舞制裁大棒,到处制造矛盾和分歧,把世界推向失序、分裂甚至对抗。在此背景下,全球主要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竞合关系深度调整,全球治理的竞争性和武器化倾向日益突出。在很多问题领域,一些大国将全球治理作为谋取自身利益和迫使他国承担更多义务的工具,使全球治理日益背离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初衷。在世界贸易组织现代化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等方面,由于少数大国的阻碍和干扰,相关各方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不断加大;在气候变化、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一些大国已将其作为国际博弈的前哨阵地。

最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全球治理难题。新一轮科技革命是一场技术经济范式的协同转变过程,是推动全球治理结构演进的重要动力,也是一柄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双刃剑”。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革新和提升社会福利的同时,也对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产生诸多溢出性影响,并引发新的全球治理难题。当前,科技领域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要地,能源科技创新正在引发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度调整,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逐渐成为国家利益的交汇点和国际冲突新的策源地。同时,科技进步将改变战争形态,使世界和平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数字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运用,与实体战线并行的数字战线被开辟出来。尤其是“致命性自主武器”(LAWS)等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发与大规模部署,将可能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发动战争。与科技创新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科技治理仍存在机制不健全、规则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国际社会对科技进步引发的全球治理新问题和新挑战还缺乏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高度相互依存,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日趋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和有增无减的全球治理赤字,包括中俄在内的世界各国都要做全球治理的行动派和贡献者,为建设人类美好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践行真正多边主义。全球性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这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在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多边主义是应对全球治理赤字和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必须坚持的方向和主导逻辑。面对信息化驱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多边主义的价值更加凸显。多边合作既是一国能够更大限度分享工业革命红利的制度范式,也是有效应对工业革命挑战的根本出路。要让多边主义成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利器,就必须坚定维护和践行真正多边主义,而不是以多边主义之名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之实。所谓真正多边主义,就是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践行真正多边主义,就是要维护好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好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二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唯有发展才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总钥匙”。只有秉持全球共同发展的理念,才能从源头找到化解矛盾的空间。在人类共同居住的星球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应当开展平等对话与合作,共同分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实现共同发展、进步和繁荣。为此,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来稳居首位,成为全球增长的主要发动机。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期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系统阐述了实现普惠包容发展的政策和行动框架。这是继“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的新阶段。

三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长期以来,很多全球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多领域的治理赤字得不到实质性缩小,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上升。全球治理体系的走向,关乎各国发展空间,关乎世界繁荣稳定,关乎人类共同命运,携手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每个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倡导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成果共享,不搞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游戏,遇到分歧应通过协商解决,不能由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来决定;要坚持公平正义,体现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精神,不能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要坚持规则导向,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国际规则,任何国家都不能例外,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承担与自身实力与权利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作为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始终致力于同各国探索合作思路和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四是推进全球治理理论创新。在全球治理进程中,正确的理论思维能够增强人们遵循和把握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将世界引入歧路甚至深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愈发明显。当前,全球治理挑战和全球治理赤字凸显,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治理理论范式陷入困境,提升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话语权和推进全球治理理论创新的紧迫性更加突出。中俄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大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两国参与全球治理改革与建设的实践中蕴含着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潜力。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愿同包括俄方在内的各国学界一道,以研究回答全球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总结全球治理领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推动全球治理理念、观点和学术思想创新,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难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人类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发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方将继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难题和开创全球治理新局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1]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中俄思想库交流机制中方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