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时代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激增,共享文化成果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也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劲支撑,文化强国、文化自信被列入国家战略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相继出台,不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推动服务效能提升,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走过了供给贫乏、主体单一、资金有限的窘境,开始向规范化、标准化、均等化迈进,发展重点已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精不精”,但供需对接精准度欠缺,均等性、多样性、互动性不足,服务效能、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使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无效的供给中,整体效能不佳。同时,服务并未充分覆盖各类公众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机会并不均等。而由于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多方参与不足,导致竞争性弱、质量提升乏力、公众体验感不佳。因而,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实现获得机会均等、供需精准匹配、多方参与互动,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效能。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技术、产业、政府治理、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的变革浪潮,智能、智慧已经成为国际现代化发展的新标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人们工作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契机。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对公共服务领域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提供了指导。同年9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进一步为大数据的发展和运用谋篇布局。2016年1月,文化部成立“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旨在通过先进技术实现从“政府端菜”到“公众点菜”的精准、智慧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这些标志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开始产生交集,也为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向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现实运用可能。

与此同时,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等理论的发展,和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要求,也引导着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探索发展方向。综上,以大数据为支撑构建智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成为时代发展所需,它既能通过供需精准对接、均等高效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增强公众文化获得感,同时也回应了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