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用她们自己的语言说话[1]
——农村妇女口述史的价值
刘筱红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武汉 430079)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普通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历史叙述的“缺席者”与“失语者”。许多农村妇女的经历、生活、情感等,较少被正统的历史资料记录和关注过,她们是被历史遗忘的边缘化群体。而口述史正试图将这些被忽视的普通妇女的经历、生活与情感挖掘出来,让她们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用她们自己的语言来诉说历史。这些最真实、淳朴的声音,对回溯历史原貌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弥补以男性为主体来书写历史的缺憾,更有助于从女性的独特视角来重新审视社会历史的变迁。妇女生动活泼、细节丰富、可触摸的个人述说一方面能够使湮没在久远回忆中的事件和经历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为原本静态冷肃的历史记录增添人性的温度;另一方面能够为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社会结构的变迁、个体日常生活的生成与型塑等问题提供助益。因此,妇女个人的口述记录,既是生动描绘不同地方语境下普通妇女生活的流动画卷,又是折射国家宏大话语变迁和地方社会结构的一面棱镜。
作为社会普通的一员,农村妇女的生命历程和日常生活往往间接被国家宏大话语规划、塑造和裹挟,又直接被地方性知识、民间风俗、微观生活环境所制约、影响和渗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男女平等的国家政策下乡,会在与地方性知识或民间风俗的博弈和相融中权变和走样,进而影响着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妇女日常实践。本期推出的四篇农村妇女口述史研究的文章,正是以妇女个人生活为纵坐标,以其所经历的国家宏大话语为横坐标,将个人日常经历与地方性知识交织在一起,从这些散落在不同妇女身上的历史碎片来勾勒出社会变迁的脉络。我们既可以看到农村集体化时期的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实践是如何在国家与地方性知识互动互构的过程中来体现地方行政力量在效率目标和性别平等价值两者张力中权变与调适的,又可以体会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绩效是如何受到达拉特旗的部落底色和基础性制度影响的;既可以观察到传统村庄公共场域性别排斥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又能管窥国家宏大话语对妇女日常生活的建构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