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隔代互学”指导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促进家庭隔代互学方案的形成?

赵欧亚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沈 丽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

一份有效的家庭隔代互学方案,可以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方向,使活动的目标、步骤和进度得以合理有序地开展,为后期活动的延续提供经验、依据或保障。

在有效方案基础上开展的隔代互学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家庭资源,为祖孙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活力和新鲜感。实践表明,隔代互学有助于增进祖孙之间的情感,让祖孙在获得价值满足的同时,拥有更加强烈的家庭归属感。

案例呈现

一、集思广益定主题

确定主题是隔代互学方案形成的首要条件。在2020年“寒假幸福作业”的指导课上,笔者通过询问了解到班中有一大半同学将回老家度过一个多月的寒假生活,而且由于父母上班,假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会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待在一起。

于是,笔者继续发问“这个寒假我们将开展家庭隔代互学活动,你能给这个活动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孩子们想出了许多活动主题,如“爷爷、奶奶,我来啦!”“隔代互学显成长”……最终,经过民主投票,“祖孙互学,各显神通”这一主题以绝对的优势胜出。由此,笔者和孩子们确定了“祖孙互学,各显神通”的2020年“你好,寒假!”家庭隔代互学的活动主题。

二、家庭调查定内容

隔代互学内容是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隔代互学的内容,笔者提出了两个调查问题。第一,“祖孙互学,各显神通,你们觉得自己有哪些隐藏的神通可以与爷爷奶奶分享呢?”第二,“既然是互学,那么爷爷奶奶又有什么神通可以教你们呢?”基于这两个核心问题,笔者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以下这份班级隔代互学内容的调查单。

三(6)班寒假家庭隔代互学内容调查单

亲爱的家长们、同学们:

我们的幸福寒假即将来临,同学们将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作为家庭的一员,孩子们要学会自理,学会在家庭中交往与实践。这是一次很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机会。经过与孩子们的讨论,我们共同确定了本次寒假的“幸福作业”主题——“隔代互学,各显神通”。关于学习内容,您又有哪些独特的想法呢?下面这份调查单请孩子与祖辈合作填写完成,让我们共同领略您与家人的神奇吧!

龙虎塘实验小学三(6)班

2020年1月10日

孙辈回到家和长辈们取得了联系,共同讨论并确定了隔代互学的内容(见表1)。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为了不限制大家的思维和创造,我们遵从孩子与长辈们的个人意愿,选择使用自行填空的方式,鼓励大家选择自己认为最独特的本领进行互学,哪怕是同一个互学项目,也可以与其他小伙伴有不一样的“独门秘诀”。

表1 三(6)班部分同学隔代互学意向

隔代互学内容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主题的多样上,还体现在不同的教授方法、学习方式和展现途径上。我们力图从中寻求隔代互学内容的独特性。

在昆明市西山萃智御府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将前期调查出来的隔代互学内容进行分类,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见图1),予以清晰、系统地呈现,这有助于进一步形成隔代互学的具体方案。

图1 昆明市西山萃智御府学校“隔代互学”思维导图

三、互学要求大家谈

确定好隔代互学的主题与具体内容之后,我们开展了第二次隔代互学指导课。笔者和孩子们就隔代互学的相关要求、原则和建议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在与孩子们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我们共同总结出以下三点隔代互学的要求。

第一,祖孙双方在相互传授本领时,必须耐心、认真,并且态度保持和善,不得发火,不得言语不敬。

第二,隔代互学的内容必须是祖孙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而且能够通过学习掌握。

第三,祖孙双方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的,幸福寒假作业等第不建议评为优秀。

在此基础上,笔者继而提出“采用哪些方式呈现祖孙互学成果”这一话题,并引领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想法。比如,有学生提出从微视频、抖音、照片、美篇、日记、绘本、现场展示等多种方式中择其一或多种进行呈现。我们强调隔代互学成果的展现不拘泥于形式,最适合自己即可。因此,在隔代互学方案形成之时,也需要提前确定好互学成果的展现方式,这既可以帮助每个家庭更加系统、全面地考虑隔代互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增加了隔代互学方案的完整性、动态性与可操作性。

四、汇总建议制方案

有了上述的想法、调研和课堂指导,我们的隔代互学方案框架也就基本成形了。笔者将前期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整合成了本班寒假“祖孙互学,各显神通”的具体活动方案,其中包含活动主题介绍、祖孙互学内容建议、学习要求、学习成果呈现四个板块,希望家庭成员通过阅读这份方案,清晰、详细地了解隔代互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流程等,并基于每个家庭的具体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开展家庭隔代互学活动。

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祖辈和孙辈在父辈的帮助下填写好《龙虎塘实验小学三(6)班“家庭隔代互学”方案》(见图2)。此方案包括互学项目、互学要求、互学成果(呈现方式)、互学时间。而后,笔者鼓励他们将“方案”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有了这份家庭隔代互学方案的引导,每个家庭在隔代互学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隔代互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图2 三(6)班部分同学的“家庭隔代互学方案”

五、基于实情促开展

如果说基于班级的隔代互学方案具有共性特征,那么基于家庭的隔代互学则呈现出个性化、独特性的特征。每个家庭在隔代互学的共性要求下,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进一步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具体化的家庭隔代互学方案。

(一)商定隔代互学的具体时间

由于各个家庭的作息时间不同,隔代互学的时间选择具有自由、开放等特征,每一个家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隔代互学的时间。但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一旦学习时间被确定下来,应保证按时学习、高效学习;第二,开展隔代互学不能影响家庭生活的正常秩序,切勿因隔代互学的开展而给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二)关注隔代互学内容的选择

在活动开展中可秉持三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每一对组合中祖辈和孙辈都有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以及可能不足之处,因此需要祖辈和孙辈共同商讨并确定要教对方什么内容。第二,隔代互学的内容需要考虑祖辈和孙辈的身心发展特征,需要了解双方的学习能力,确保祖孙彼此通过互教、互学能够掌握所学内容。第三,隔代互学的内容需要明晰、具体,比如要避免这样笼统的内容陈述:孙辈将“手机等电子设备操作”教给祖辈,祖辈将“做饭、种菜、历史文化等技能和知识”教给孙辈。总而言之,基于家庭的隔代学习需要根据家庭成员的具体需求展开,避免笼统和宽泛。

(三)选择适合的隔代互学成果呈现方式

随着信息化、电子化等技术性的产品融入生活,微视频、抖音、照片、美篇等都可以成为隔代互学成果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我们鼓励更多家庭以更加创新的渠道和方式展现隔代互学的个性化成果。需要注意的是,隔代互学成果的表达需要客观、实事求是,教师可以参与家庭隔代学习的指导,保证学习成果的质量,达到成果展现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

原理解读

一份良好、适合自己的“隔代互学”方案,可以帮助祖辈与孙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隔代互学活动,在科学可行的方案指导下有序开展隔代互学,有效地提升隔代互学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有多种渠道,本校采用的是“幸福作业指导课”。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和讨论,并确定隔代互学主题是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隔代互学内容调查单”为方案形成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学生的父辈家长看似没有出现在隔代学习的主体中,但他们在活动中承担着沟通、衔接、支持、鼓励等多元化的任务,是助力隔代互学活动有序、真实开展的重要角色。

隔代互学方案看似是一份份停留在文字上的材料,但经过每个家庭个性化、独特性的改造、完善和更新后,被赋予了来自多个家庭的教育力、学习力和生命力。由此,千千万万个家庭隔代互学方案的链接与组合,形成的是一幅幅网状的隔代互学范例。在这样丰富多彩的范例中,学习遍布于隔代关系、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难事,而是一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趣事。每一个家庭成员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是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统一体。

温馨提示

家庭隔代互学活动从方案初成,到落地实施,再到成果生成,需要隔代主体、家长和教师等多方合力、共同参与。要形成一份可实施、出成果、有评价的隔代互学方案,有以下四点注意事项可供参考。

一、明确学生立场

通过两节“幸福作业指导课”,学生不仅明白了何谓隔代互学,更加知道了如何开展隔代互学。“祖孙互学,各显神通”主题的确立,使学生对这一活动有了清晰的认知、学习的兴趣、实施的方向,因此,“幸福作业指导课”对于隔代互学的推进卓有成效,学生立场渗透于隔代互学的方方面面。

二、祖孙本位的互学视角

老人和孩子是隔代互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学习意愿尤为重要。因此,在开展隔代互学之前,通过一张“需求调查表”,让孩子和老人重新“审视”自己、“看见”对方,是对他们本身价值的肯定和挖掘。隔代互学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发展,而是兼顾祖辈和孙辈的共同成长,让处于社会中的两个特殊群体重新在家庭中“被看见”和“被重视”,重新塑造他们的个体形象和社会价值,帮助他们走出“就在身边却并不了解”的尴尬窘境。从“看见彼此”的视角出发,让隔代互学活动的“双主演”闪亮登场。

三、不可缺席的父母角色

父辈家长虽然在隔代互学活动中属于“隐形角色”,但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他们给孙辈以引领,给祖辈以帮扶,承担着“传话筒”等“交通枢纽式”的角色。例如,父辈家长在隔代互学活动中给祖孙加油、鼓励、指导,提供场所、设备、金点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因此,在隔代互学活动的筹备中,教师与父辈家长保持沟通显得至关重要。

四、班主任需发挥指导、统筹的职责

班主任是学生、家长的领导者李家成.班主任是领导者[N].中国教师报,2019-12-25(11).。在隔代互学过程中,班主任是“看不见的大手”。从指导课上对学生的引领,到活动实施前的调查准备,再到活动开始后对隔代互学主体的引导,及至学习成果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等诸多环节,班主任贯穿于整个活动,并以“旁观者”的视角予以审视和辅导,让这一长程式的活动方案在多方努力下开启、完善,逐步形成每一家庭的“隔代互学”范式。

拓展思路

如何挖掘隔代互学的内容?每个家庭由于家庭成员的性格、特长等不同,隔代互学方案也各具特色。挖掘隔代互学内容,除了依靠隔代主体双方所具有的知识、技艺和价值观等,还可以拓展到家庭其他成员的既有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此外,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隔代互学的空间被无限拓展,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是隔代互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如何增强家庭之间的互学联动?有些家庭可能缺乏学习资源,有些家庭可能缺少活动主体。譬如,祖辈过世或祖辈没有学习能力的家庭,可以发动身边的老年人开展隔代互学活动。面对这样缺乏必要条件或者活动条件单一的家庭,如何确保隔代互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及保持其趣味性,也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为了避免隔代互学活动陷入窘境,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主动介入、积极优化家庭间的隔代互学或多代互学。

最后,期待能设计更多形式的隔代互学活动方案,来奏响家中老人的“人生暮歌”,并与稚嫩的童声一起编织出蓬勃的生活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