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产业兴旺

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直通希望

/刘丽萍/
家庭主妇

78.5cm×78.5cm

这些年,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学会了上网,个个都用上了智能手机。通过网络,大家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也更加紧跟时代潮流,不但在网上看直播、买东西,而且自己开起了网店、玩起了直播,促销自家土地里种出来的农产品。自从直播进农村,大家都想尝个鲜,不少人还成了“网红主播”,在网上人气很高,有些产品经他们一推荐,销量就噌噌地往上涨。

我们的直播一般就在田间地头进行。虽然装备简易,但环境真实,由农民介绍自己的产品,很受买家的欢迎,一场直播下来,可以卖掉不少,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相比以前,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水果、蔬菜,因为信息闭塞,销路很难打开。现在有了网络直播,天南海北的买家都可以看到我们的产品,而且有什么问题,当场提问、解答,互动十分方便。

网络真是太神奇了!当时村里给我们培训网络直播时,大家还似懂非懂、将信将疑,操作起来也磕磕绊绊的。没想到它竟然这么厉害!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来说,掌握网络直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村里请来专业人员,点对点、手把手地教我们。经过多次练习,大家才慢慢掌握直播的方法和技巧。感谢党的政策,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走上了直通希望的小康之路。

“芋”戏莲叶间

/朱碧云/
美术教师

80cm×78cm

共奔小康路

/曹滨/
农民

107.5cm×77cm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我是来自新疆库木库萨尔乡刀郎画乡的农民画家。棉花种植业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产业,也是新疆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一黑一白”之一,“黑”指的是石油和煤炭,“白”说的就是棉花。这里的农民世代种植棉花,棉花不仅深植于这片土地,更深植于每个农户心中。在棉花产业方面,政策优势正在放大,今年日子会更好过。我用画笔描绘着蓝天中朵朵白云一样的棉花时,也在描绘着我们的幸福之花。

新农村

/木克热甫·艾海提/
农牧民

80cm×60cm

康庄大道

/何小宝/
群众文化工作者

80cm×80cm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
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高粱红,玉米黄,大地笼罩青纱帐。”故乡的玉米田,乡里乡亲在那里日复一日地辛勤耕作,那儿也是我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现在的玉米不只是以前咱们老百姓充饥的“苞米棒子”,还多了甜玉米、甜加糯玉米和早熟品种等好多新鲜花样,我们天津也有了国内外最好的鲜食玉米。国内外专家都来我们这儿开新品种展示会和论坛,还评选出“明、特、优”新品种,首先向种植户推荐,让咱们都能种上最好的玉米品种,造福广大农民!

创新实干奔小康

/郑孝增/
农民

80cm×80cm

我是来自余东村的农民画家。我的家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绮丽,淳朴的民情风俗,独特的文化积淀,滋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画爱好者,一幅幅精彩的农民画出自一双双侍弄庄稼之手。

余东村农民画家数十年如一日,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坚持农民画创作。我们将门板当画板,卧室当创作室,借鉴了剪纸、刺绣、皮影、木刻、年画这些民间艺术创作技巧与手法进行创作。

画作就取材于我们浙西橘乡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村民的生活片段,抒发了我们当代农民对新农村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讴歌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与新成就。

运河边的人们

/张玉凤/
工人

80cm×113cm

丰收

/高文亮/
工人

88cm×101cm

俺们农村好风光,葵花绽放的时节,这里就是一片金灿灿的花海;绿油油的玉米地一望无际;宽阔的养殖水面波光粼粼,喂料机下鱼虾欢;果蔬采摘园内,一颗颗饱含甜美汁水的葡萄,宛如紫色宝石挂在藤架之上,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果香……说不尽,画不完!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发展绿色农业,既美了绿水青山,又富了农民口袋。田间地头,绿意盎然,放眼即是画面,处处都是灵感。

绿色田园

/唐庆/
木工

80cm ×8O0cm

翔安春色图

/陈珠庭/
农民

60cm×1800cm

翔安春色图(局部)

有句俗话叫最鲜不过闺南海鲜。从小我就跟着母亲打鱼,我们村民祖祖辈辈都是靠“讨湾”生活,创作时,童年的情景自然涌现在脑海中。今非昔比,随着新的交易市场、产业链的发展,我们渔村也将迎来新的春天!

闽南渔市

/吴国荣/
中学美术老师

60cm×80cm

捕海蜇

/姜德兴/
石油工人

58cm×59cm

拾贝归来

/胡张兰/
渔嫂

200cm×200cm

渔家乐

/梁金城 林提升/
农民 中学美术教师

60cm×80cm

我出生在大运河边,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所以对生我、养我的大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这幅作品,我描绘的是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领下,依靠这美丽富饶的运河水搞养殖、跑水运,勤劳致富的场景。画面中人欢鱼跃,跑水运的船只往来有序,昔日两岸的渔民都住上了崭新漂亮的小楼,人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渔获

/陈嘉兴/
电工

60cm×60cm

直播马上开始

/王雪梅/
中学教师

78cm×100cm

让妈妈回家——产业扶贫

/马婧楠/
农民

70cm×86.5cm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是留守儿童内心的呼喊,让我们决定通过非遗传承与创新,将外出打工的妈妈们吸引回来。要让妈妈们回家,就得让她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因为非遗,外出打工的妇女重新回到村寨,曾经落后闭塞的村寨重现生机。工作时,孩子在身边快乐地玩耍,这样的场景是每个外出打工妈妈梦中的画面,如今终于实现了,这是多美的画面啊。

刺梨花开刺梨香,脱贫全靠党中央

/徐承贵/
文化公司艺术总监

109.6cm×78.7cm

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是来自贵州六盘水的农民画家,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创作农民画。这幅画是我用 20 天的时间创作完成的。在这幅画中,我以贵州特产刺梨为主题,尝试用鲜艳的色彩增强视觉冲击力,展示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新成效。我以农民画为媒,当观众看到画中的刺梨,就会去了解当地特产,去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这便是农民画带来的“延伸效益”。我相信,传承加上创新,能让水城农民画成为群众的致富方式,让水城农民画发扬光大。

开发海资源,致富迎小康

/王令琦/
农民

107cm×76.5cm

渔家乐

/梁金城/
农民

60cm×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