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日本天皇象征着什么
日本的天皇制问题比较复杂,讨论的跨度也有点大。所谓的“天皇制”,指的是以天皇为顶点的政治体制。当代的日本天皇完全没有政治决策权,这是日本战败之后确立的“象征天皇制”。不过从历史上看,自从江户幕府成立之后,历代天皇其实就大权旁落了。天皇最重要的功能,是象征政治操作的正当性。
日本国体像一个金字塔,顶点是天皇一人,金字塔的各个层面都以距离天皇的远近来决定自身的权威等级。同时大金字塔内部存在着无数个小金字塔,结构是相同的,都是自上而下的等级关系。日本社会就是这样被组织起来的。天皇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治理体制,它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是整个社会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运作方式。一旦形成了某个范围的金字塔,就会让所有成员服从于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且很难摆脱。
因为日本人不喜欢辩理,所以通常这些支配关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空气”可以说是它的现代版本。竹内好特别强调,把握天皇制最困难之处,在于权力并不以权力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通常天皇制应被视为一种政治制度,如果这样它就是“固体”而不是“气体”了。但问题是天皇制在日本的体现,主要不在政治制度,而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个体对于强势的依附性。强势对于弱势的诱导和压力,通常是通过小圈子的情感交流体现的。所以竹内好断言,天皇制是一种“装置”,功能是消解掉各种价值。
有朋友问过我:日本的天皇制是不是和英国一样也属于君主立宪体制?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表面上看确实很像,但有一个麻烦在于,英国社会是不需要“读空气”的。在“读空气”的日本,社会的运作并不全都体现为制度,因为制度管不了“空气”。此节我们换个角度,谈谈日本人的公私观,从这个视角出发来理解日本社会伦理秩序的基本特点。
“赤穗四十六勇士”
日本社会的伦理结构是个空间范畴,日本人结成了一定的群体后,他们在空间范围内部来界定等级秩序。每个人所属的空间毕竟有限,自己空间里的公事,走出空间面对更大范围,就变成私事了。只不过对于日本的传统社会来说,最大的空间范围也不可能离开日本列岛。因此,最高的等级秩序的顶点,就是天皇,天皇之上,不再有更高的权威。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赤穗四十六勇士”,发生在江户时代的中期。按照当时的礼仪,每到新年,江户幕府都要给在京都的朝廷送贺礼,朝廷也会派使臣到江户去回礼。在一送一回的过程中,需要一整套烦琐的礼仪,特别是江户幕府,每年轮换不同的藩来负责接待朝廷的使臣,由这个藩负责所有费用和礼物。
为了完成这套烦琐的礼仪,就需要对接待者事先进行训练。幕府有一个礼仪官叫吉良义央(1641—1702),1701年,他奉命对负责接待朝廷使臣的赤穗藩(今兵库县)主浅野长矩(1667—1701)进行培训。那时幕府之下有很多藩,每个藩的最高的权力者叫作藩主。
因为浅野准备的贺礼不够充分,吉良表现出很无礼的态度。浅野是武士,他怀恨在心,在朝廷使臣还没有到时,他忍耐不住就找机会刺伤了吉良义央。礼仪官被刺伤,负责接待的藩主又犯了事,给幕府添了很大的麻烦。幕府对这样不识大体的举动非常恼怒,于是责令浅野剖腹自杀,但对浅野无理的礼仪官吉良却被宣布无罪。
浅野在赤穗藩养了很多武士作为家臣,当家主浅野自杀之后,这些武士就变成了浪人,无家可归了。其中有四十六名武士决定为主人复仇,他们整整准备了一年,在第二年新年前后一个飘着雪花的晚上,这四十六名武士摸进了江户城,找到吉良的宅邸,把他杀了,取走首级,供奉在浅野长矩的墓前。这就是著名的“赤穗四十六勇士”的故事。
这件事在江户城引起了轩然大波,朝野上下掀起了大讨论。当时的儒学家基本上都认为,“赤穗四十六勇士”的做法虽然属于以下犯上、不合法,但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的主家复仇,体现了儒家的忠义观,应该被视为义举,赦免他们。有很多江户民众也支持这个看法。
葛饰北斋所绘“赤穗四十六勇士”的故事
但当时有一位儒学家叫荻生徂徕(1666—1728),认为如果赦免了赤穗的武士,那么幕府的秩序将无法维持。虽然武士们的忠义精神很让人佩服,但这毕竟属于他们和家主之间的私人道德,不能取代公共秩序。可是,武士们的忠义精神本身又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荻生徂徕认为必须找到一个两全之策,既能尊重武士们的忠义,又能保全幕府的秩序。
最后,幕府采纳了他的意见,宣布武士犯了死罪,但不由幕府执行死刑。为了保全武士的荣誉,让这四十六名武士一同剖腹自杀。
“公”与“私”的转化
对这个事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政治思想史家丸山真男(1914—1996)认为,“徂徕学”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换,就是区分了道德与政治,因此打破了朱子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链条,划分出了公和私的界限。这是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说法。
还有另外一种意见,日本思想史学者认为武士并不是为了践行私人道德而复仇的,因为在藩主的领地里,藩就是“公”,只不过是在幕府那里藩成了“私”而已。所以武士们最后的结局,说明公、私领域在空间上的扩展,使得两种空间之间发生了矛盾。在发生矛盾的时候,更高的那一层具有权威。
当然,幕府的公、私身份也是双重的,因为相对于朝廷而言,幕府内部事务也属于私事。不过到了京都的朝廷,天皇之上,就没有更高的价值了。所以天皇代表了绝对的“公”。
日本传统艺术形式,比如歌舞伎等,一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个保留剧目《忠臣藏》,就是表演这个故事。《忠臣藏》演绎出很多版本,但不管哪个版本,都是表达武士对主人的忠诚。
忠义的价值观,在日本伦理世界里占有重要位置,和我们前面讲到的“诚”一样,也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而且忠义观不是抽象的,不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它有空间界限,这与日本人公私观的空间特性直接相关。可以说一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对于普通日本人而言,他们能够想象的公共领域的最大边界,就是以天皇为代表的日本国。在这个空间范围内,他们把对天皇的忠诚看成最高的公共情感。这就为1945年之后,日本社会重建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战后日本的一两代思想家,都面对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日本社会面对世界开放。很多思想家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江户末期,日本在现实中就开国了,因为美国军舰敲开了日本的国门,不得不让外国的人和事物都进入国内;但是在精神领域里,日本人一直到战败,也还没有完成开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