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雷峰塔论雷峰塔[1]的倒掉

本文是以小见大、借题发挥的典范之作,展现小自我与大时代的直接碰撞。“大事件”历来是正史叙述的对象,而“小事情”才是亲身见证的“野史”。作者借“小事情”揭示时代的真相,借传说中的“镇压之塔”必倒,来说明古今一切镇压人民的反动统治也必倒的真理。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塔”,就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沉重的、镇压着白蛇娘娘的塔。“蛇”,就是一个美丽、善良、备受迫害的义妖——白蛇娘娘。“僧”,就是一个蛮横、多事、残忍的和尚——法海。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作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做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传》[2]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3]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那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原载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

第1期,后收入《坟》)

写法海时,文中多用贬语,或讽刺,或嘲弄,或斥责。谴责他是“横来招是搬非”,“荼毒生灵”,戳穿他是“怀着嫉妒”,嘲讽他下场可悲,“逃来逃去”,只得“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出来,只有“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作者还以幽默的笔法,选用“揭开”“切下”“取出”“翻转”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民间煮蟹、剥蟹、吃蟹、捉“蟹和尚”的经过,对法海冷嘲热讽,真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字里行间,处处都表露出对这个封建卫道士的极端憎恨和鄙视。

非常明显的对比:法海与雷峰塔作为一方,白娘子与普天下的人民是另一方。现在,雷峰塔倒了,白娘子解放了,普天下的人民欢欣鼓舞;而法海,还躲在螃蟹壳里,自然是“活该”。作者借对雷峰塔倒塌的欢欣、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和对法海的憎恶,表达了反封建反礼教和追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

注释

[1]雷峰塔,宋开宝八年(975)吴越王钱俶所建。原址在杭州西湖边的夕照山上。夕照山,一名雷峰,故民间俗称雷峰塔。1924年9月25日倒坍。

[2]《义妖传》,弹词小说,清代陈遇乾著,讲述民间传说中白蛇娘娘的故事。

[3]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附记:“这篇东西,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俶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之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特此声明,并且更正。十一月三日。”按:保俶塔,在西湖宝石山顶,今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