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言归正传,阿妹,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毕如指着毕玉手中的歌词本问。
“粤语是19个声母、57个韵母和9个声调。数字代表声调。翻到第三页,有详细解说,我花了两天时间才完成。”毕玉拿起歌词本翻到下一页。
声母(19个):b、p、m、f、d、t、n、l、g、k、h、w、j、ng、gw、kw、z、c、s.
b:双唇音,发音时上下唇闭拢,闭住一口气,然后让较弱的气流突然冲出来。【b】的气流比【p】弱,即不送气音。
p:双唇音,发音口形与【b】相同,但从双唇冲出的气流较强,即送气音。
……
韵母(57个):【a】aa、aai、aau、aam、aan、aang、aap、aat、aak、ai、au、am、an、ang、ap、at、ak;【o】o、oi、ou、on、ong、ot、ok;【e】e、ei、em、en、eng、ep、ek、eu、oe、eoi、eon、oeng、eot、oek;【i】i、iu、im、in、ing、ip、it、ik;【u】u、ui、un、ung、ut、uk;【y】yu、yun、yut;m、ng.
aam:发音时先发前音【aa】,然后滑向双唇鼻音【m】。粤语白话说“对”、“正确”,会用“岩”字。这个“岩”字就是读【aam1】。
aan:发音时先发前音【aa】,然后滑向鼻音【n】。粤语白话“中午”说“晏昼”,“晏”字就是读【aan3】。
aang:发音时先发前音【aa】,然后滑向后鼻音【ng】。用来存钱的瓦,粤语叫做“猪仔钱罂”。“罂”字就是读【aang1】。
aap:发音时先发前音【aa】,然后双唇闭合,堵塞气流,作发【P】状,但之后不爆破。“鸭”字就是读【aap3】
aat:发音时先发前音【aa】,然后舌尖顶住牙床,堵塞气流,即作将发【t】状,但之后舌头不离开牙床,不爆破。
aak:发音时先发前音【aa】,然后用舌间跟顶住上颚后部,堵塞气流,即作发【k】状,但之后舌跟不离开上颚,不爆破。
备注: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如粤语韵母aap、aat、aak、ap、at、ak、ot、ok、ep、ek、eot、oek、ip、it、ik、ut、uk、yut.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声调(9声6调):诗si1(阴平/清平)、史si2(阴上/清上)、试si3(阴去/清去)、时si4(阳平/浊平)、市si5(阳上/浊上)、事si6(阳去/浊去)、色sik1【7】(阴入/促音清平)、锡sek3【8】(中入/促音清入)、食sik6【9】(阳入/促音浊去)。
舒声:指“平、上、去”三声,其阴声韵和阳声韵所含的主要元音和韵尾读起来感觉要舒缓一些,故称“舒”。
促声:指入声,其塞音韵尾【p】、【t】、【k】在发音时只有成阻、持阻而没有除阻的过程,故塞音韵尾又称唯闭音尾,唯闭音的读音不能延长,使整个音节读起来显得很短促,故称“促”。
备注:根据韵尾的不同,传统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有时简称“阴声、阳声、入声”,再简称为“阴、阳、入”,是基于韵尾的分类。入声韵有塞音韵尾。传统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本是对韵的分类,也可以扩展到韵母的分类。因此,如果某个韵属于阳声韵类,它所包含的一个或几个韵母也就都属于阳声韵类的韵母。
阴声韵:是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如《广韵》中的“支、脂、之、微、鱼、虞、模、佳、灰、咍”等韵都是,属于“不附声韵”。
阳声韵:是收鼻音韵尾m、n、ng的韵,如《广韵》中的“东、钟、江、真、元、魂、山、侵、覃、盐、咸”等韵都是,属于“附声韵”。
入声韵:是收塞音韵尾p、t、k的韵,《广韵》中的“屋、沃、觉、叶、铎、末、质、术、物”等都是,也属于“不附声韵”。
今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韵了,但很多汉语方言,尤其是粤语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普遍存在的入声。广州话的音调合于隋唐韵书《切韵》,因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宋代的粤语与现代粤语相差无几。现代粤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高度吻合。中古音系是指南北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系统,属于“今音学”的研究范围。《广韵》音系可以作为中古音系的代表,研究中古音系是以《广韵》为主要对象的。
平仄是中古声调的再分类,中古的平声是“平声”,中古的上、去、入三声是仄声。平声音长,仄声音短。平声音空,仄声音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字音声调平仄交错的高低变化,能让诗句产生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汉语的平声字数多,与仄声三调的总字数略相当,故平声字与仄声字的对等交错使用能形成诗歌的节奏美。
《广韵》音系的性质同于《切韵》音系的性质,所以研究《广韵》实质上就是研究《切韵》。《广韵》是对《切韵》的增广,因而《广韵》的编排体例与《切韵》无多少差别。
《广韵》是一部韵书,“韵书”是为了指导诗文用韵而分韵编排的字书,当时的诗文用韵是要求区别声调的,同韵母不同声调就是不同的韵。南朝“永明体”形成以来,“四声”韵分押成为诗歌的惯例,这就是早期韵书以四声作为第一级区别的分韵模式的基础。
《切韵》、《王三》都是先按声调分平、上、去、入各一卷的。所以《广韵》的编排体例首先是以四声为纲,按当时的“平、上、去、入”四声分别排列韵字。
每一声调内各分为若干韵,凡同韵的字就类聚在一起。这样,《广韵》平声上卷有28韵,平声下卷有29韵,则平声共有57韵;上声有55韵;去声有60韵;入声有34韵,全书共分206韵。206韵各选一字作代表来标目,就有了206个“韵目”(大韵目),韵目下列它所统领的同韵字。
每一个声调中的每一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搭配关系。入声韵只和有鼻音韵尾的阳声韵相配,不和阴声韵相配。
原则上:每一个阳声韵部都有平上去入四声相配;每一个阴声韵部都有平上去三声相配。
在古汉语的语音体系中,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整齐地相配,相互之间有着严整的对应关系。
古代阴、阳、入三类韵相配关系是:无尾韵和以【u】收尾的韵配【ng】配【k】;以【i】收尾的韵配【n】配【t】;而【m】配【p】则没有相应的阴声韵和它们相配。阳、入之间韵尾的【m】与【p】、【n】与【t】、【ng】与【k】的相配,是唇音与唇音、舌音与舌音、牙音与牙音的严整相配。
今广州话仍然还保持很严整的阴、阳、入三声韵相配的语音事实。由此可以看出,语音是富于系统性和延续性的。阴、阳、入三类韵分立而相配相转,既显示了汉语语音的系统严整性,又透露了汉语语音的历时演变信息。
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音。为了方便各地的交流,历代官方都要来确立各地通行的语言形式。这种各地通行的语言形式,书面的文字语言称为“雅言”“文言”;口头的有声语言称为“通语”“官话”。读书面文言作品,既可以用官话语音,也可以用地方语音,而以官话语音用得更普遍,尤其是在不同地方人们的交流中。
雅言和通语的建立,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当然,正是因为有各地方言,所以要确立“通语”。根据《周礼》,周代的小学生就要开始学习雅言通语了。雅言最初是周朝的官方用语(普通话),儒学从诞生之时起,就以雅言为载体。
《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用雅言来讲学,并强调“诗书执礼”都要用雅言。孔子是鲁国人,可见他的方言母语是鲁语,但也能说“雅言”,可见从先秦时期“通语”和方言就是并存的。
雅言的特点有八音,尖团音,做诗词有平仄,并最早使用切韵的方法记录语音。八音取法于《周易》八卦:阳平、阳上、阳去、阳入;阴平、阴上、阴去、阴入。
秦统一岭南以后,从中原迁来50万人,移民带来的雅言成为粤语最早的源头。两汉时期,儒学最早在岭南肇庆封开县传播,雅言通过办学逐步普及开来。封开是最早的粤语中心。封开南片粤语完整保存了雅言的基本特点和百越语言的某些因素,封开成了粤语的发源地。
秦汉时期,广州(番禺城)已成为岭南重要的外贸口岸,但珠三角地区仍然是人烟稀少之地。直到唐宋时期,大量中原移民和江南移民经粤北南雄珠玑巷南迁到珠三角,他们带来了唐宋时期的中原音韵(《广韵》),粤语最终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分布格局。
元朝时期,元政府以大都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韵》,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将入声分派到其它三声,导致北方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无浊音,粤语、吴语等方言成了古汉语的孑遗。
由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绝大部分时间在北方,所以北方方言区在语音上渐趋接近,官方以北方话为“官话”和通语的基础方言势在必然,今天的“官话”方言区和人群占全国70%,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大约从元代起,“四方通话”以BJ话为标准音,元明清三代直到今天,BJ都是首都,今天普通话以BJ语音为标准音,是历史的造就。
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清代,书面的和口头的全国共同语与方言一直并存,相应的诗文词赋吟诵也是“通语”和方言并存,有人认为古诗文的吟诵只能用方言,是不全面的,今天用普通话来吟诵古诗文词,符合从古以来的历史大趋势。
汉语的“雅言”“通语”和方言一直是交叉并存的。“通语”和方言的传统吟诵调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学习传承的价值。
从元代的“通语”到今天普通话的语音变化,与今天古诗文词吟诵的音律问题相关的,主要是入声字的消失。依《切韵》《广韵》的古诗文中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分别转换为平、上、去三声,所以就有少量仄声字变成了平声字。
所以用普通话诵读古诗,“失律”的句子所占比例大约在20%。从律诗的大格局看,用普通话诵读和吟诵古诗,大体上依然保持了古体诗的声律面貌,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失去了律诗抑扬顿挫格律风味那么严重。
今天的古诗文吟诵,在功能上已和古代有很大不同,在学习和继承传统吟诵的方法上必然会有今天时代的特点。
……
“阿妹,歌词后面几页,密密麻麻都是字,我一看,头昏得厉害。这广州音太难学,简直要人命。你不是说粤语有9个声调吗?哥哥这首成名曲《风继续吹》,我看着你标注的粤语拼音跟着CD唱了好几遍,看来看去,只有123456,没有789,哪来的9个调?”毕如问。
“二姐,后面这几页,你压根没看,真是辜负了我的一片苦心。”毕玉白了毕如一眼。
“大师教训得是,我知错了,甘愿受罚,明天烤生蚝给你们吃。”毕如俯首作揖,毕玉扑哧一笑。
“容易学的话,你啥学了二十年,都学不到家。”毕玉又白了毕如一眼。
“是,是,是,大师教训得是。请问大师,这九调中的789调在哪里呢?小女子愚昧,还请大师您多多赐教。”
“在这里,入声的1是7,入声的3是8,入声的6是9,9声6调。二姐,记得区分入声。”毕玉翻到第五页,然后把歌词本递给毕如。
“其实,只要你掌握了汉语系原则,达到精通,轻而易举。北方人学粤语,那才叫要人命。就像你学普通话一样,要人命。”
“阿妹,说得太对了。我一说普通话,舌头僵硬,四肢发麻。百思不得其解,同样是一个妈生的,你和小弟的普通话简直太好了,比电视还标准。”
“二姐,你都没有看新闻联播的习惯。想学好普通话,要坚持看新闻。”
“我一看新闻联播,就想睡觉。阿爸除了看新闻联播,其它节目很少看,不像阿妈,港剧超级粉丝。你和小弟遗传了阿爸看新闻的基因,而我和大姐遗传了阿妈看港剧的基因。”
“二姐,你看了那么多部港剧和电影,按理说,你的广州话应该达到神境界才对,可为什么一听你讲广州话就觉得你不像广东人,像外省人,像老外学汉语。勇哥说,在广州,有些外国人讲普通话比播音员还要标准。由此可见,要精通一门语言,必须用心,下功夫去练,真功夫才是硬道理。”
“请毕玉大师为小女子指点迷津。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区分入声呢?”
“古诗词要押韵的,就是说古人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字相押,使作品声韵和谐,具有节奏美和声调美。翻到下一页,我有说明什么是韵书以及学习《广韵》的意义。”
毕如听完,拿起歌词本认真地看了起来。“阿妹,是不是把声调136里的入声区分出来,就可以知道其它三声了。比如1和4是平声,2和5是上声,3和6是去声,粤语的九声六调其实来自四声:平、上、去、入。”
“正确。二姐冰雪聪明,惠质兰心,一点就通。”
“那古人作诗为什么要押韵呢?唐宋的文人是不是得背韵书?”毕如刨根问底。
“我怎么知道,你穿越到宋代去问苏东坡便知道了,不过你这半桶水的粤语,苏东坡不知道能不能听得懂。”毕玉不露声色。
“呵呵,阿妹,你是不是偷偷地看我床头那本《交错时光的爱恋》?”毕如似谦和又似示威地阴笑。
“不是偷偷地看,是光明正大地看,我很好奇,书房那么多经典小说,你都不看,怎么就迷上了席绢的穿越小说。你房里这么多本席绢琼瑶的言情小说,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玩物丧志、纸醉金迷的?还是说你渴望做个飞女,放弃事与非,与魔鬼在一起。”毕玉三智五猜。
“才不是。我不是傻女,也不是野孩子,更不是飞女正传。我是无聊时看言情小说消谴时光。”毕如神情自若。
“语文老师一再告诫我们:看言情小说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你无聊可以读《诗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毕玉慧心妙舌。
“阿妹,我最怕看古文,想破脑袋都领悟不出它的言外之意。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说这是单相思,但我觉得是两情相悦。两只鸟谈恋爱。琢磨半天,不知道哪个字押韵,是鸠与逑吗,它们韵母相同。看穿越小说,能让人耳目一新。”毕如破愁为笑。
“穿越小说的鼻祖是马克•吐温。他写的《亚瑟王朝里的美国人》是世界上第一本穿越小说。我用你给我的零花钱买了这本《亚瑟王朝里的美国人》,放在书架右上角第一个格子里,就是放莎士比亚系列的那个位置。这本小说是纯英文的,估计你也不想看。”
“肯定不看,英语考试我从来没有及格过。英语是我的软肋。你和刘义君用英语聊天,我一句都听不懂。你们聊什么,神神秘秘,怕我知道。是你魂牵梦绕在心间,还是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毕如旁敲侧击。
“二姐,女孩的心思你别猜。我们用英语聊天,是在练习口语表达。读香港大学要用英语面试。我只是他的陪练,不是他的良人。他在香港读完硕士,肯定还要去美国读博士。我们不是同一世界的人。还记得大姐苦苦等待强哥留学归来,结果呢?强哥带回他的绝配,让大姐另寻良缘。二舅母被外婆痛骂的情景,此时此刻,历历在目。刘义康虽痞里痞气,但很讲义气。你和刘义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何智勇有人格魅力,阿爸说他勤劳、节俭、认真、负责—泰然自足,能进能止:讲大小,有分寸,知是非,前途无量。”忆起往事,毕玉感慨万千。
毕如走到音响设备前换了一张CD。“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歌中处处弥漫着对爱的不舍之情。国语歌,毕玉最喜欢哥哥唱的这首《当爱已成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