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发展(中文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何谓发展?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仍然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约7.7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90美元,这是世界银行划定的“极端贫困”标准线。大约有2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3.10美元,他们被剥夺了过上体面生活的财富。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些都是人类在新千年伊始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过去二十五年来,我们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10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目标,即将贫困率降低至1990年的一半。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消除极端贫困。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明白发展是如何发生的。

一百年前,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七个国家之一,但现在其人均国民收入排名第52位。1950年,加纳的人均国民收入高于韩国;现在韩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加纳的十倍多。与此同时,尽管三十多亿人在健康、教育和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改善,但仍有十多亿人生活在制度薄弱的动荡国家。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只有零星或有限的机会获得公共服务,在发展方面几乎没有进步,或遭遇严重倒退。即使在经济增长和平均收入取得显著进展的国家,人与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不平等也在加剧。因此,有必要跳出平均值来研究分配情况,以确定即便总体上取得了进步,但相当数量的人仍处于贫困之中并遭受严重贫困折磨的程度。

在一个国家内部,这种反差甚至比国与国之间的差距还要大。有些人取得非凡成就,与之相伴的却是其他人处于绝对或相对的贫困之中。对于像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先进社会来说就是如此,在大多数——但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一些国家发展迅速,但在社会成就方面却落后于其他国家。自1996年发现石油以来,赤道几内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中国的两倍(尽管在过去四年赤道几内亚的经济迅速萎缩),其人均国民收入从2000年的1 703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0 246美元(2016年下降到8 333美元)。然而,很少有人分享到这一新发现的财富。尽管现在其人均国民收入与墨西哥或罗马尼亚相当(而且高于几乎其他所有非洲国家),但预期寿命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几乎都没有提高,时至今日仍低于60岁。与此同时,(比赤道几内亚)更加贫穷的非洲国家,比如埃塞俄比亚,自1990年以来成功地将预期寿命提高了18岁,是其增幅的两倍。

在其他情况下,低速或适度的增长与社会指标的持续改善有关。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尽管孟加拉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仍然不高(约1 359美元),但在识字率和预期寿命方面却取得了平稳的进步。印度的喀拉拉邦(人口超过3 300万)在包括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营养不良和生育率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指标上的表现一直都高于印度其他邦。然而,印度的好几个邦却享有更高的人均国民收入。

本书试图通过八个专题章节来解释对发展的追求,每一章都借鉴了发展理论和实践并采用了跨学科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