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赵志全1956年11月24日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西葛峪村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他是家中长子,还有四个妹妹。赵志全的父母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过多的农业劳作,所以他很早就挑起了维持生计的重担:每天早晨必须早起下地,替父母挣足工分之后才开始步行十几里去上学。
他的父亲虽然是农民,但很早就开始做小商贩来补贴家用。父亲的商贩轨迹从临沂延伸到青岛,在交通不便的当时,这是相当遥远的一段路途。如今哪怕已经80多岁高龄,赵父依然坚持卖自种的蔬菜和水果。在山东人民的传统观念里,父亲是一家之主,也是儿子的学习楷模,父亲的商贩经历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赵家原本就比较贫困,为了让家人生活得好一点,赵志全的爷爷早年间狠下心来将第三个儿子送去东北闯关东。老三也确实是个孝子,他在东北工作时省下的工资经常寄回家补贴家用。在那个收入极其低下的时代,老三寄回家里的钱真是派上了大用场,因此他逐渐成了整个家族最受尊敬的人。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费县的情况也非常严重。“粮食荒”发生时,生活在东北的老三已经闯关东9年,工作稳定。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赵父去信请求三弟帮忙,于是赵志全的三叔回到了家乡,目睹了全家人缺衣少粮的窘迫和无奈。三叔十分喜欢赵志全,看到正在长身体的他无法吃饱饭非常心疼,于是就主动提出把3岁的小志全带到东北。小小年纪就要别家离母,这是一个现代年轻人很难理解的情况,但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却时有发生。
那时,三叔家的生活也不算好,他们的大儿子比赵志全还要小,夫妻俩带着两个小孩子住在一间平房里,还要坚持定期资助山东老家的亲人。好在三叔夫妻二人都有工作,虽然贫苦,却也比山东那些吃不上饭的农民家庭要好很多了。就这样,在三叔的接济下,幸运的赵志全躲过了那场灾难,这个事件无疑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三叔的无私帮助让他从小就深刻认识到:即便是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有助人之心,无私奉献的人是最受人尊敬的。虽然在东北的3年赵志全还十分年幼,但与同龄的农村小孩子相比,他无疑早早地看到了不一样的天空,也在生活的对比中很早认识到了贫困的无奈。
很多人相信企业家特质是一种天赋,熟悉赵志全的人都说,他就是拥有这种天赋的人——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开始展现出一个领导者的特质。作为家中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赵志全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亲人们尽全力供他一个人上学,而最终他也回报了长辈对他的期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赵志全过早地承担了家庭责任,他连睡觉都是睡在房梁上自建的阁楼里,下面舒服的位置留给了妹妹们。对父母来说,他是最好的帮手;在妹妹们心里,他是一个保护神。秋收时节,十几岁的赵志全一边帮父母收拾地瓜,一边看护年幼的妹妹们。傍晚他常常肩挑扁担,一个筐里装着地瓜,另一个筐里则是睡着了的小妹妹,空下来的手还要牵着大一点的妹妹走路回家。到了夏季,年少的赵志全常常带着妹妹们去捉鱼,一摸就是一条,非常熟练,而妹妹们则像小尾巴一样拿着水盆帮他盛放捉住的鱼。
当写作团队在赵志全的妹妹陪同下在当年他们一起走过的田地散步时,妹妹指着一座小桥说,她记得有一次,她和哥哥发现一个醉汉躺在这座桥旁呼呼大睡,浑身泥泞,那时的哥哥想都没想就跳下去把他叫醒并扶他起来。妹妹说:“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只要哥哥看到他人有困难或危险,就会自然伸出援手,而且他总能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
和现在的孩子不同,赵志全大学前的时光并不是都被学习占据的,他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他当过民兵连长,还放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牛。也许正因为这些经历,照顾别人、帮助别人对赵志全来说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知是日复一日的责任把他塑造成了充满责任与担当的样子,还是他生来便是如此,领导者的气质在少年赵志全身上逐渐闪现出光芒。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给了许许多多普通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机会。像赵志全这样的农二代想要脱离土地的束缚,只有当兵和考学两条路可走。然而因为外祖母家成分不好,当兵政审无法通过,考学成了他的唯一出路。
在山东农村的传统文化里,儿子是姓氏与香火的传承者,儿子的出息代表整个家族的荣耀。因此,深知农民疾苦的父亲想方设法培养儿子赵志全,全家只有他一个人读到高中,几个妹妹都早早辍学帮衬家中生活。然而不巧的是,赵志全读书时正赶上“文革”,高中未读完就进了生产队,先后当过生产队团支书、民兵连长,同时他仍然坚持学习,并且能够真正沉浸其中、学有所得。根据他妹妹的说法,赵志全并不是个书呆子,读书的时候很淘气,从不循规蹈矩,但成绩一直不错。得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他立刻对读过初中的五叔说自己要参加高考,五叔便将自己的收音机送给他,让他跟着广播讲座复习。就这样,他一边下地干活,一边复习,直到临近考试才跑到学校听了几节课。1978年,他如愿考入青岛的山东化工学院,成为沂蒙山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赵志全考上大学,全家自然是欢天喜地,但是母亲却暗暗发愁。当时家里的条件实在太困难了,以至于母亲连为儿子做一床新的被褥都无法办到,赵志全只好背着一床薄薄的被子去学校报到。青岛的冬天不同于沂蒙山,潮湿寒冷的海风让没有暖气的宿舍寒如冰窖。更让赵志全苦恼的是个子不断长高但被子却无法加长,小小的被子根本裹不住身高超过一米八的赵志全。就这样赵志全裹着不够长的薄被子、躺在光板床上,靠着吃苦耐劳的沂蒙精神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寒冬。大学四年,赵志全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他靠着每月几元的国家补助维持着自己的生活,这对于一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来说属实不易。由于身材高大又热爱运动,靠国家供给的粮食根本填不饱赵志全的肚子,可即便这样,他还要尽力攒下一些积蓄,好在假期带点好东西回家。
回忆起大学时代,赵志全常会向身边人提起那个“不限量肉包子”的笑话。少年时代的赵志全身高体长,不仅成绩优异,而且酷爱文体活动。有一次赵志全代表学校参加青岛市长跑比赛,赛前他发现比赛主办方给参赛运动员的伙食标准居然是无限量提供肉馅大包子。这个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的安排却让当时的他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从小到大从没见过这么好的伙食,于是他想当然地认为多吃包子就可以有力气比赛并获得好成绩。然而结局却是,他的肠胃并没有像理想中那样迅速地完成消化工作,赵志全因为吃了太多包子而生平第一次有了吃撑的感觉,但结果是根本无法发挥出正常的长跑水平,竭尽全力下最终只获得了第八名。这个故事让我们感慨赵志全少年时期生活的艰难,细读之下不禁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