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2 世界级企业的组织文化跃迁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华为遇到了诸多的管理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不同的文化恰当地融合。比如说,沙特阿拉伯办事处在2005年时员工人数就已经超过了300人。我们知道,沙特是伊斯兰国家,他们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放下手上的工作去参加礼拜,如果华为的员工也这样做,那就会给华为沙特办事处的日常运营带来比较大的挑战。类似的困扰同样发生在其他国家办事处。这就要求华为在国际化过程中,既要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又要向外籍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通过文化融合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然而,之前华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华为基本法》,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为了与国际接轨,真正走向全球化,成长为一家世界级企业,华为先是于2005年更换了企业标识,把原来的红太阳标识改为菊花标识,之后又对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重新界定。
2005年5月8日,华为更换了企业标识。更换之前,华为的标识是红太阳,11根线,一轮红日喷薄而起;更换后标识变成了红菊花,八条线,色彩更丰富。有人调侃这个变化说:“华为从2005年换标之后,华为人的工作时间由11小时变成了八小时。”
伴随着华为标识的更换,华为也重新界定了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华为新界定的愿景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现在有的企业把使命放在前边,这是错的,应该把愿景放在前边。这点在企业文化中应该规范一下,国外的企业也都是愿景在前。华为同样选择了将新愿景放在使命之前,实现与国际接轨。
华为的新使命有两点:①华为的追求是实现客户的梦想。②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2008年,华为成立了“核心价值观整理工作小组”,经小组提议EMT审议,形成了六条核心价值观:成就客户、艰苦奋斗、自我批判、开放进取、至诚守信、团队合作。
经过一系列整理,华为的愿景、使命、战略和核心价值观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更符合国际表达规范,也便于海外员工和客户理解、接受。
除此之外,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大企业病的问题。随着华为业务在海外的不断扩张,组织机构也越来越膨胀,大企业病开始显露。
2010年,华为员工张运辉以“五斗米”为笔名在心声社区发表了题为《华为,你将被谁抛弃》的文章,文中所罗列了公司的“十大内耗”:①无比厚重的部门墙;②肛泰式(膏药式)管控体系;③不尊重员工的以自我为中心;④“视上为爹”的官僚主义;⑤令人作呕的马屁文化;⑥权利和责任割裂的业务设计;⑦集权而低效的组织设计;⑧挂在墙上的核心价值观;⑨言必称马列的教条主义;⑩夜郎自大的阿Q精神。
尽管这是从华为底层发出的呼声,不见得一定正确,但是确实表明当时的华为或多或少地患上了大企业病。在2009年1月的华为销服体系奋斗颁奖大会上,华为提出要从中央集权管理过渡到分权制衡管理,让一线拥有更多的决策权,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并能够及时决策。与此同时,任正非更是提出华为要从“功能型组织”向“项目型组织”变革,形成面向客户的“铁三角”作战单元,打破功能壁垒。
尽管消除大企业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华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在与大企业病抗争,正如任正非所说的:“解决大企业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先炮轰,然后再一点点改革。我们只要看到方向,就能慢慢改革,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