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数字经济与生产变革
数字经济有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首先,数据属于可再生的生产要素,因此数字经济具有无限扩张性。其次,数字经济会驱动其他实体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当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其他经济。数字经济将重构生产关系,重塑生产力,实现从生产要素、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改变各产业领域的生产效率,基于数字技术实现柔性化生产,满足之前无法覆盖的需求,创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模式,消除市场信息扭曲,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数字技术能够创造“新土地”、“新劳动力”、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并实现全新、有效的数字社会治理模式。
1.1.1 从农业经济到数字经济,从土地到数据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从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渐发展到了数字经济。原始经济是通过采摘、狩猎直接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农业经济是基于土地和种子、肥料种植获取食物,工业经济是基于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加工生产各种工业产品,数字经济则是基于信息设备和数据资源创造各种数字产品、数字服务、虚拟化产品。
依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的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狭义的数字经济只是包含数字产品以及与信息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相关的经济活动,属于信息通信(ICT)产业范畴,而广义的数字经济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所有的生产与经营都被数字化,数字经济将彻底重构所有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在一起,形成产业数字化。简单来说,狭义数字经济可以称为数字产业化,广义数字经济则相当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时间的约束,具有高速、边际成本递减、效益递增、规模效应、可持续性等特点。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刻变化。
1. 数字经济现状
全球数字经济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并持续快速增长,且高于整体经济增速,但发展十分不均衡。按国家来看,中国和美国是引领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美国数字经济规模蝉联全球第一,中国近年来增速全球第一。
(1)全球数字经济现状
基于中国信通院的统计,近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均实现了正增长,并且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全球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提升,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动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具有规模大、增速快、地区不均衡、产业加速渗透等特点。
1)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在2020年达到32.6万亿美元,尽管全球经济整体显著下行,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仍然达到3%。
2)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加,数字经济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持续保持高位的增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平均名义增速高于同期全球GDP名义增速3.1个百分点,2020年高5.8个百分点。
3)数字经济在全球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提升,2020年狭义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的规模估计占全球生产总值的6.8%,广义数字经济占全球生产总值的43.7%,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
4)数字经济地区发展十分不均衡,体现在三个方面:规模、GDP占比、发展速度。发达国家的数字经济规模与GDP占比都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的数字经济占比越高,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数字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的数据经济增速超过发达国家。
·2020年,发达国家的数字经济规模是发展中国家的近3倍。从具体国家来看,美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一,达到13.6万亿美元,中国第二,德国、日本、英国位列第三、四、五位,排名前五的国家数字经济总规模占全球总规模的79%。
·2020年,发达国家数字经济GDP占比为54.3%。从单个国家数字经济在其GDP中的占比来看,2020年,德国、英国、美国的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排名前三,分别为66.7%、66%和65%,中国为38.6%,发展中国家整体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仅为27.6%,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近两倍。
·2019年,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同比增长7.9%,比发达国家高3.4个百分点。2020年,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3.1%,仅比发达国家略高,显示出在经济下行时发达国家数字经济的韧性更强。
5)全球数字经济向三大产业加速渗透,2020年发达国家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占比分别为14.0%、31.2%和51.6%,发展中国家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占比为6.4%、13.3%和28.7%。预计2020~2023年,企业数字化转型投资将达到7.4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5%。
(2)中国数字经济现状
基于信通院的统计,整体上中国数字经济2020年规模达39.2万亿元,按照可比口径计算名义增长9.7%,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约3倍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38.6%,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但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从历史发展维度来看,200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2.6万亿元,到2020年增长了14倍。
2)从数字经济内部组成来看,数字产业化占比持续下降,产业数字化占比持续提升,同时数字产业化的组成结构持续“软化”,软件与网络服务占比持续提升。
·2020年,数字产业化规模达7.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在GDP中的占比为7.4%,数字产业化占数字经济的比重由2005年的一半左右下降至2020年的不到五分之一。
·2020年,产业数字化规模为31.7万亿元,在GDP中的占比为31.2%,产业数字化加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3)从产业渗透来看,与全球规律一致,中国的各产业数字经济发展依然延续三产优于二产、二产优于一产的特征,服务业是产业数字化发展最快的领域,2020年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40.7%、21%和8.9%。
4)从地区来看,与全球规律一致,中国的各地区数字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北京、上海的数字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两地的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已超过50%。
2. 数字经济战略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能正在发生变化,各国都十分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出多种数据战略和智能战略,期望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争夺数字经济的战略引领作用,抢占竞争优势。
数字经济对未来全球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作用: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数字经济是当前最具有创新活力的领域;数字经济将驱动其他产业的转型,带来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重塑制造、消费、服务、营销、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数字经济能够吸收经济转型释放的就业需求。
1)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具体分析如下。
·全球来说,各经济体的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都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持续增加,发达国家已超过一半,并且最发达国家已超过60%。
·中国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提升。从2014年到2020年,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其中信息产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且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之一。
2)数字技术是当前创新最活跃的领域,驱动着全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开源的数据与智能技术的广泛普及,让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型数字创新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设备、移动应用服务等技术与产品的突破和发展,不但带来经济发展动力的变革,而且带来了人类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革。
·各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也依赖于数字技术的突破,比如医药研发、生物技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空间技术开发等。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让物理世界的一切“数字化”和“在线化”成为可能,全域数字化将彻底改变企业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消费习惯、产业生态的运行规律和方式,产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3)数字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将会拉动整体经济的高质量、高效增长。
·当前5G、IoT等信息基础设施是全球创新和建设投入最活跃的领域,不但会带动包括相关设备、终端、软件等产业链上下游的研发和生产,而且会加速线上办公、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数字娱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能源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
·中国于2019年开始推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拉动诸多产业链与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
4)数字经济将带动所有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与转型,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的变革。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与转型过程可抽象为两种模式:“互联网+”与“+互联网”。
·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和许多数字原生企业不断积极跨界进入传统产业,输出创新模式、数据技术运用能力与经验、数字化解决方案、云计算服务、高价值数据、资金、人才等资源,通过垂直用户下沉、纵向产业链整合、横向行业跨界创新三种途径,引领和支持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发展。
·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广泛深度融合,将带来效率提升、产品革新、生产变革、服务升级、市场重塑、产业重构,一些头部企业会带动实体产业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与转型。
5)智能制造是数字经济的重中之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强调制造业的发展或回归,避免产业空心化,最终失去全球竞争力。智能制造可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工业4.0,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智能制造升级都是一次不可错过的机遇,是一次新旧产能的切换,是全球产业链的一次再分工,是全球化竞争的新战场。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新生产方式加快到来,可推动工业加速实现智能感知、精准控制的智能化生产、柔性化生产。
6)数字经济将会带动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数字化治理正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政府在数字化社会治理方面的投资将会拉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进步和成熟。
·数字技术推动社会治理由个人判断的经验治理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数字化精准治理,对全面、精准、实时数据的掌握,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规划和更有效的政策,实现更到位的政策执行。
·云计算、大数据、IoT、数据智能等技术在治理中的应用,将会增强政府的实时态势感知、科学决策、风险防范能力。
·数字化的在线公共服务将会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实现“云办事”,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便利,增强治理的精细度,实现更好的及时性,释放区域经济活力,带动产业发展。
·信息服务的下沉将会加强中国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与社会的融合,宽带、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农民和老人不再被排斥在信息社会之外。
7)数字经济将会拉动和吸收就业。
·数字经济将创造很多新的就业岗位,当前数据相关专业与技术人员需求缺口巨大,智能制造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一些新增岗位类型将吸收产业转型释放的人员,例如数据标注、数据编辑、数据处理等岗位,人员经过一定培训即可上岗,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将会吸收大量的自由职业者和兼职人员。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同比增长11.5%,岗位数量达到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其中数字产业化部分就业岗位达到1220万个,同比增长9.4%,产业数字化部分就业岗位达到1.78亿个,同比增长11.6%。
3. 数据是数据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以及结合因素,通常有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被喻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土地或石油,与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一样成为数字化、智能化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具有不同于其他要素的特点。
·复用性:数据不像其他资源,它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同一份数据可以用于营销、运营、产品设计、业务分析等业务经营的不同方面,被实时分析和历史趋势分析使用多次,也可以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例如个体的位置数据可以用于个体的信息推荐、风控分析、区域人流分析、城市设计、人口统计等完全不同的场景。
·可持续性:数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持续资源,各类虚拟数字产品的生产是不受资源供给限制的。
·循环增值性:数据是用进废退的,不但越用越多,而且越用越好,特别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应用,有效的数据应用会带来更多高质量、高价值的数据,形成数字产品的数据正向循环。因此对数据投入会带来具有“乘数效应”的增长。
·增长性:从信息技术发端开始,数据量一直在持续指数级增长,未来数据量仍会持续井喷式增长。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每年的数据量将从2018年的33 ZB增长到175 ZB。
·边际成本递减性:数据采集、粗加工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数据使用得越多,边际成本就越低。另外,当前数字经济具有很强革命性的一个原因,就是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采集、传输、处理和使用的成本在持续降低,而价值在逐渐提高。
·非均质性:有些数据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有些数据却毫无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在数据采集、预处理时做良好的设计,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数据的质量,即数据需要被良好治理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资产。当然数据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业务的发展与数据技术的提升,原来的“垃圾”数据可能会“变废为宝”。
·鲜活性:数据自生成开始,随着时间推移,价值会快速降低。衡量数据质量的一个关键维度是时效性,不能被及时利用的数据就会失去价值。因此只有持续供给的“活”数据才具有很大的价值。在数据治理时,我们常常依据数据价值和访问时效性要求将数据划分为热、温、冷多个级别,并依据级别采用不同成本的存储设备。
·安全性:数据包含个人信息、个人隐私、商业机密、国家机密,处理不当会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商业利益、危害国家安全,因此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应用都需要满足合规要求。
当前从事数据业务的企业在数据处理与应用能力上不断提升,数据要素市场虽已有一定规模,但并未广泛建立,未形成完备、自由的交易机制,数据要素供应链体系并不完善,在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流通机制设计等数据要素市场化相关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1.1.2 从规模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生产,从IT到DT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方式经历了不断的升级变化,现在看起来像走了一个循环。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从分散的个体生产、众多的小规模作坊生产逐步发展到集中的大规模工厂生产,满足的需求规模也逐步扩大,从少量人的需求、局域部分人群的需求到大众的共同需求,现在又向小规模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生产发展,补充大规模生产的不足,再回到小众需求、个性化需求。
从个体工匠到工厂,生产成本逐渐减低,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得到了大量满足。现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使柔性化生产、大量的个性化定制加工成为可能,从单一的大规模生产走向大量的小规模生产,从B2C到C2B,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转移。企业技术也从信息化升级为数字化、智能化。
1. 全新生产模式满足全域需求,消除市场顽疾
柔性生产是指以需定产,生产线与供应链都具有足够的弹性,能实现快速、灵活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可以快速地响应市场,最大化地把握销售机会,又可以避免库存风险。高速的科技发展和产品创新,让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很高的弹性应变能力。数字化是柔性生产的基础,通过数字化实时聚合需求,通过现势需求驱动供应链的数字化整合。
未来的生产将会满足人们的全域需求。规模生产满足了大众的基本需求,柔性生产满足了大量的小众需求、个性化需求。在原来统一的大众市场上,增加不同的分层市场,生产经营主体类型也会变得多样,从而丰富商品服务,全面提升生活品质。生产模式的发展不但可以扩大整体经济规模,还可以避免供需错配,消除市场经济的周期顽疾。
(1)让“不经济”变得“经济”
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物流网络,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实现需求的聚合和产品配送。通过将各地零散分布的小众、个性化需求汇集起来,形成对企业可观的业务需求,再通过物流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使原本受市场规模和传统分销方式限制的大量“小生意”成为可行的商业模式,甚至全国只有几百个人的需求也值得加工。
规模生产让小作坊生产变得不经济,如今通过数字化的小众需求聚集,又让小批量生产变得经济了。例如,在淘宝平台上有大大小小的各类商家、直销厂家、定制厂家,还形成了很多淘宝村。
(2)能否不再“将牛奶倒掉”
大规模生产由于数据的滞后,很容易出现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引起市场的异常波动。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供需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信息扭曲现象。供给方掌握商品信息,消费者掌握需求信息,通过市场调查的结果又常常失真。交易与需求信息的传导需要通过整个分销链与供应链层层传递,而中间商为了让自己占有更多市场规模或预防损失会产生需求信号的放大效果,这样层层传递导致了滞后与放大,使得生产商获得的信息与市场实际情况常常严重不符,同时生产者之间也无法了解市场整体的生产情况。
因此生产与经营决策者常常做出相反或错误的决策,而错误的决策后果是供需进一步失衡,造成市场价格扭曲,从而导致市场调节失灵或市场波动。几年前中国多个上市服装品牌都出现了高库存危机,甚至有从业者和媒体调侃“现有服装库存够国人穿三年”。MIT斯隆管理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了经营模拟游戏——啤酒游戏,用于教育学生体验供应链上各角色独立决策造成的信息失真、市场波动、决策失败。
全域数字化有望解决这个市场经济难题:通过数字化可以全面地获取市场与经营信息,通过大数据可以深入地分析消费者需求,通过网络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当中,通过数据智能可以进行趋势预测。具体分析如下。
1)全域数字化可以实现对生产、消费、流通等客观情况的全面信息采集,而不是通过抽样统计调查,信息没有时延,实时聚合,市场参与者可以掌握全面、准确、现势的信息。通过数据驱动可以极大地降低市场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协作成本与风险,使得供需双方可以实现前所未有的容易对接。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生产、供应链、交易的全域数字化,并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向零库存、零浪费方向努力。同时,需要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做高效的整体宏观汇总与信息发布。
2)通过大数据,供给者甚至会比消费者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可通过数据分析进行产品创新和验证,在创造新产品的同时避免生产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
3)由于全域数字化建立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连接,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到商品的设计、营销过程中,新型的生产企业都十分重视发烧友、用户社区和粉丝经济。
4)另外,通过数据智能进行销售预测,既可以防止备货不足又可以避免浪费。
2. IT是管理与提效,DT是发现与创造
当前驱动数字经济的数据技术(Data Technology,DT)常常被看作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扩展和延续,数字化也被看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延伸。但从IT到DT,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和革新,二者对企业和经济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完全不同,运用的思维方式也不同。IT是管理与提效,以控制为目的,DT是发现与创造,以实现全新生产力为目的,DT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改变生产要素的组成和作用。如果说工业技术释放了人类的“体力”,信息技术节省了人类的“时间”,那么数据技术(包括数据智能)将会释放人类的“脑力”。
(1)IT技术与信息化的特点
IT技术用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一种管理手段,产生的信息是对实际发生业务的电子化记录。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生产能力和对已有业务的经营能力,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对信息管理、流程的控制,组织的目标是提高效率。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一类是办公系统,包括流程管理、人力管理、财务管理、通信工具等,另一类是业务系统,包括CRM、ERP、BI、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等。信息化通过信息系统将流程固化,以提高办公效率,规范办公流程,保证制度执行,促进团队合作,加强客户沟通,稳定供应商关系,支持组织各级人员的日常工作,改善经营,巩固已有的竞争优势。
(2)DT与数字化的特点
DT用于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是一种创新手段,是有针对性地采集数据,通过数据资产化将数据用于“再生产”。企业数字化的目的是实现数据驱动和创造新的业务、新的生产力,数据系统可以帮助组织实现科学决策,实现组织经营模式创新和业务创新。DT可以重构生产关系、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构建新的服务与新的产品、生成新的商业模式与新的业务。举例来说,基于DT技术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优化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数字化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重构,通过供应链生态的数字化能够最优化生产资料的供给,通过销售预测、定制化生产可以避免生产材料的浪费。
2)创造类似“新土地”“新劳动力”的新生产要素,例如电子商城相当于虚拟商业地产,推荐首页相当于“商城一层”,每个位置相当于一个“摊位”,第一条的位置相当于楼梯口。实际上各大电子商城也是按类似的逻辑赚取“摊位费”的,如进驻的商家按不同位置的流量情况来竞价不同的“摊位”。智能客服、智能监控、机器人都相当于新的劳动力,并且这些“新劳动力”具有明显的易规模化、边际成本递减效应。
3)发现和满足未匹配的消费需求,例如通过智能推荐在数字营销、信息分发、关系匹配等方面生成新的服务。
4)实现未开发消费需求的聚合,支持实现个性化定制的柔性生产,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5)创建数字产品与服务,例如利用AR、VR等技术创建各类虚拟数字产品。
6)实现整个社会的科学化精治理,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例如通过智能交通提升整个城市的交通效率。
数据技术和互联网在信息服务、营销、分销等消费领域创造了很多奇迹,现在正在向生产端、治理端渗透,形成全域的经济与社会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