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内心的冲突和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 如何面对创伤事件

出身小康家庭的刘枚从小备受父母宠爱,成长过程顺风顺水,从名牌大学毕业后成为单位的笔杆子,工作做得很不错。偶然一次采访中,她认识了一个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的男人,在她看来,这个男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会说话,肯吃苦,两个人渐渐走到了一起。婚后不久,刘枚就和丈夫回到他的家乡共同创业,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她的丈夫却开始对她家暴,每次家暴之后,丈夫都会祈求她原谅,但她的心软换来的却是越来越严重和频繁的家暴。刘枚决定离婚,独自带着孩子前往陌生的城市。此后的一年,虽然远离了前夫,她依然会做噩梦,在外面看到和前夫相似的人也会心跳加速,她的状态越来越差,甚至无法工作,出现抑郁状态。

刘枚可能在常年遭受家暴后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生活中遭遇的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压力和恐惧如果在大脑回路中建立起联结超过一个月,就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被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发病,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则在6个月内发病,少数会在6个月后发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包含以下症状:

(1)创伤再体验。出现闪回。在意识清醒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和创伤相关的闯入性回忆,睡着了也会常做噩梦,在看到类似场景或接触相似的人的时候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短促等惊恐发作的表现。

(2)警觉性增高。主要表现为容易受到惊吓,易激惹。

(3)回避或麻木。患者会刻意回避和创伤经历相关的场景、人、事,如一个人在某天夜晚回家途中被袭击,身受重伤,此后极力回避走夜路,严重者会出现选择性遗忘,无法回忆和创伤相关的细节。

经历了严重家暴的刘枚始终无法走出伤痛的泥沼,而同样被家暴的李欣欣却很快走了出来。

不堪忍受家暴的李欣欣在婚后半年就提出离婚,投奔闺密,因此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始终有人陪伴。闺密拉着她到处吃喝玩乐,带着她健身,陪她去找心理咨询师,李欣欣心情不好的时候,闺密也总是充当最好的倾听者。李欣欣慢慢振作起来投入新生活,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也认识了很好的新男友。

除了朋友的陪伴、专业的帮助这两个关键因素之外,遭遇同一类型创伤事件时,有的人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有的人却很快复原,我们的基因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发表于《加拿大精神病学杂志》(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一篇文章,心理健康重点工作室工作组在对1140名地震幸存者(成人)进行检验后发现FKBP5(FK-506结合蛋白)基因与相关创伤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FKBP5基因能够调节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敏感性,进而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体的活性。而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状共存模式,有的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为主,有的呈现出来的症状则更偏向于抑郁,这种共病模式和FKBP5基因具有高相关性。这意味着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是否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不小的概率是和基因有关。与此同时,也和大脑的差异有关。根据神经解剖学家帕佩兹提出的“帕佩兹环路”,大脑新皮层的神经活动传入海马,再由丘脑皮层放射至扣带回,最后回到海马。后来的神经解剖学家又在该学说的基础上强调了杏仁核的重要性。

海马:是大脑中负责记忆、空间定位的重要区域。

杏仁核:负责情绪功能,尤其是恐惧情绪,当患者想起或者体验和创伤相关的场景时,杏仁核会因为血流变化变得十分活跃。

前扣带回:属于内侧前额叶的一部分,当该区域受到损伤时,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会显著减少。

这也是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会出现警觉性增高、记忆力受损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而那些不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大脑前额叶更为活跃,前扣带回和海马之间的联系也更牢固。

创伤后应激障碍几乎不可能自我康复,如果你因为创伤事件觉得很困扰,超过一个月,且这种情绪对你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请及时就医。目前心理咨询中针对该病症最主流的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贝克首创,旨在帮助来访者梳理自身的信息加工系统,重新定义事件。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改变了,对其的情绪反应也会发生变化,就像我们认为某个人很坏的时候,内心会很抵触他,如果因为一些原因发现这个人是好人,抵触的情绪也就会消失。除了做咨询,我们还能做什么进行调节呢?

(1)谨遵医嘱,平时可以多阅读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书籍或者文献,了解相关原理,做到心里有底,相应的恐慌情绪也会减少。

(2)合理分配时间,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除了饮食要保证营养充足外,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对身体和情绪都有益。

(3)多和能够让你情绪变得积极的人来往。

(4)当感到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选择和朋友聊天、运动、绘画这类健康的方式进行排解,而不是沉溺于烟酒、药物等,这些物品在短暂缓解情绪之后会增加焦虑,或者让情绪更低落。

创伤是一时的,但它带来的影响也许会持续终生,我们能做的是让这种影响尽可能地减少,一朝被蛇咬,无须十年怕井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