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成长:将渴望变成现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2年,我读过一本心理学图书,叫《少有人走的路》。阅读的过程非常愉快,这本书不像其他书一样需要我努力去理解字里行间的关系,我只是很自然地被书中的故事吸引进去,然后就像坐上了滑梯,不知不觉便读完了。读完后的感受也很有趣,虽然书里的故事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我清晰地记得读书时产生的那种被爱包围的感觉。后来每当我回想起这本书的时候,那种温暖还会像披在双肩的毛毯一样,热乎乎的感觉从我肩头涌上来,像是自己又一次被治愈了。后来,我就转专业去学心理学了。

入行之后我才发现,心理学和我本来想的不太一样。它分为不同流派和研究方向,不同流派之间矛盾也很多,经常爆发激烈的冲突。比如,100年前提出“性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因为与自己的挚友荣格观点不合而分道扬镳。后来,随着科学实证流派的兴起,在欧洲一些大学里甚至将弗洛伊德从心理学史的教学中抹除了。这也许是因为在现代科学体系下,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无法证伪的“故事”,而科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被“证伪”,因而在很多学者的口中弗洛伊德就成了“伪科学”的代名词。但是心理学又是这样一门独特的学科:虽然领域内的学者们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类的心理进行探秘,寻找着知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普通人却对心理学有着不一样的期待。

曾经有一个朋友问我:“你们心理学里是不是有个特别有名的理论叫‘吸引力法则’,意思是如果你总是想一件事,这件事就会发生。我最近总是有一些消极想法,我好担心它们会发生,你说怎么办呀?”她话音还没落,我就激动地说:“吸引力法则可不是心理学,那种东西没有科学依据,我给你推荐一本书叫《这才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吸引力法则可能是玄学,不在我回答的范畴之内。”说完这些话,我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反应过激了,其实她想问的不是吸引力法则,而是她最近的消极情绪。那个朋友读完了《这才是心理学》,然后跑来和我说:“这里没有我想要的答案。”

这件事如鲠在喉,卡了我好久。后来我才发现对于产生心灵困惑的人而言并没有耐心听你客观地列举科学证据,然后给出一个没有定论的研究现状。迷失的灵魂渴望被理解,也渴望一个有意义的答案。人类是如此渴望找到意义的一种动物,而故事便是串起意义的火车,有着治愈心灵的力量。它可以轻柔地拍拍你的肩膀,呼唤你同行,你拉起故事的手进入它的世界,当你再次睁开眼睛时,它就带你到了另一个地方。然后你就会发现,世界不一样了,你也不一样了。

但是故事本身有一种弊端,它的背后藏着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解释。特别是心理学故事,它的背后必定有着作者想传达的他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但是每个读者都有不一样的人生,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各不相同。按照作者的定义和视角来观察世界,也许并不适合独特的你,更无法解决你的问题。所以,我在故事之外又加入了知识。

我的研究方向是人类创造性,这也是本书用来理解自我成长的主要科学视角。在跟随两位优秀的导师研究创造性的五年时间里,我慢慢明白创造性不是天才的专属,它是进化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基本能力,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你只需了解自己独特的处境和问题,鼓起勇气走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就能成为独特的自己。

在这本书中,我会先写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或许会有你和你身边人的影子。故事结束后,我会用科学知识对故事进行解释,为了不使你感到枯燥,我将科学知识也编成了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解释“如何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时,我会化身为一个单细胞生物,弱小无助地诉说脆弱的“我”的心路历程,从而带出来自进化和基因的知识。把科学知识编成故事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严谨性,所以我会在每一章的结尾加入自我批评和对必要知识点的解释,以供业内人士批评和指教。

最后,我不得不强调,这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是每一个在恋爱和成长中感到失控和痛苦,并渴望获得掌控感的人。本书从失控讲到掌控,后面还会出现一个新阶段,就是在掌控的状态中渴望失控,希望这些人也能在书里找到答案。

总之,这本书里有各种不同的故事,希望你也能像我读《少有人走的路》时一样,可以顺着故事情节毫不费力地读完这本书。读完后,或许你会产生一种刻在身体里多年不会忘记的感受,也许是豁然开朗,也许是惊讶,也许是因为治愈而涌上胸口的温暖。

很高兴与你在书中相见。

张伟韬

2020年10月6日于荷兰莱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