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扼守合肥、襄阳、祁山、陈仓等要害

曹操统一北方后,综合实力虽超过其他对手,但由于对吴、蜀的战线过长,其兵力仍显不足。从有关记载来看,他的军队在赤壁战败后很久未能恢复到战前的规模。周瑜曾对孙权说:“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刘)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93)这是曹军在赤壁前线开战前的数量,曹操麾下的北方军队加上归降的刘表旧部约有二十三四万,如果再加上留守荆州的曹仁等部以及中原各州屯驻的军队,应该在三十万人以上。赤壁之役曹操先是败于周瑜、黄盖的火攻,撤退时又遭到刘备兵马的追击,“士卒饥疫,死者大半。”(94)数年之后司马懿对曹操说:“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95)看来其总兵力仍低于赤壁战前的数额。另外,曹操后来亲自率领出征的军队即“中军”,其人数也没有达到赤壁战前“十五六万”的数量。他四越巢湖时,“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96),不过是虚张声势,实际兵力只有十万左右。如傅干当时进谏曰:“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得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97)曹操西征汉中的人马也大致与之相等,如杨暨上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98)若以全国军队总数二十余万计算,在“中军”之外的十几万人,要分驻各地郡县,警卫邺城、洛阳、许昌、长安等重要城市,能够用于诸州边防的兵马数量有限,还得分布在淮南到陇西数千里的边境上,显然是有些捉襟见肘了。曹操解决上述困难的做法是选择各地的“要害”,即地形、水文条件利于防守的交通枢要,集中兵力布防,以确保中原的经济恢复发展。如刘廙向他建议:“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99)魏明帝曾追述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100)大体上反映了曹操在边境重点设防的情况,分述如下:

(一)合肥

合肥位于施、肥二水的汇合地段,《水经注》卷32《施水》曰:“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径合肥县……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101)肥水经寿春入淮,施水流进巢湖,再经濡须水南入大江。江淮之间的上述水道及沿河的陆路均从合肥经过,因此它成为道路要冲,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即为南北商旅往来荟萃之地。如司马迁所言:“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张守节《正义》注:“合肥,县,庐州治也。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102)就地理条件而言,合肥以东的张八岭一带峰崖散布,地势较高;合肥西边是大别山脉东端的皖西山地,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天柱山、白马尖等。可见其左右两侧受复杂地形的限制,难以做大规模的兵力运动。大别山余脉向东北延伸为江淮丘陵,其间的狭窄通道就在合肥西面的将军岭附近,沟通江淮的水道及沿河的陆路均由此经过。合肥扼守这一咽喉要地,控制了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占领它可以获得重要的军事主动权。如顾祖禹所言:“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盖终吴之世曾不能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为魏守也。”(103)合肥原为扬州刺史刘馥的治所,赤壁之战前夕刘馥病逝,随后曹操对当地的兵力部署进行了调整,将扬州州治北迁寿春,合肥则成为一座单纯的军事要塞,由张辽、李典等名将率7000余精兵镇守。把扬州的行政中心与军事重镇分开,这样在敌兵围攻合肥时不用耗费大量粮饷来供应官吏和居民,守军因此能够坚持更多的防御时间。另外,曹操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初下令收缩淮南兵力,放弃滨江诸县,将各地驻军集中到合肥、寿春。“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104)把战斗力最强的张辽、李典所部(原来是曹操的中军)安排在合肥前线,较弱的地方州郡兵马则驻守在后方寿春,需要时赶赴合肥援救。扬州地方部队人数不详,但从建安十三年(208年)末孙权号称10万人马围攻合肥月余不下的情况来看,恐怕守城的扬州州兵至少也得有万余人。由于部署得当,张辽、李典率七千余精兵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挫败孙权号称十万大军的进攻,甚至没有依赖后方中军与附近州郡的支援。

(二)襄阳

襄阳是荆州地区与北方往来的交通冲要,其陆路可由江汉平原的核心地带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北上,过今当阳、荆门、宜城等地直趋襄阳,即前述之“荆襄道”。自襄阳涉汉水后过樊城,再经襄邓走廊进入南阳盆地,然后越伏牛山脉分水岭,进入伊、洛流域,到达自古称作“天下之中”的名都洛阳。或是向东北穿越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交接处的方城隘口(今河南方城县东),进入豫东平原。荆州与中原的水运交通,可从沔口溯汉江而上,经石城(今湖北钟祥市)、宜城至襄阳后,转入三河口(或称三洲口,今唐白河口)经白河北上,夏季水盛时可以直航宛南。由于几条水旱道路在当地交汇,使其成为联络南北的重要枢纽,具有极高的军事地位。如司马懿所言:“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105)并且,襄阳所在的鄂西北地区多有低山丘陵,襄阳城南凭岘山,北临汉江,受环境局限,来犯之敌的优势兵力难以展开。对岸的樊城与襄阳仅有一水之隔,既能分散敌人的进攻部队,又可以相互支援。因此《南齐书》称襄阳占据防守地利,“疆蛮带沔,阻以重山,北接宛、洛,平涂直至,跨对樊、沔,为鄢郢北门。”(106)建安十四年(209年)末,曹操命令曹仁等弃江陵而退守襄阳。建安后期关羽所部对襄阳的军事威胁和压力剧增,曹操因此改变了荆州的兵力部署,主将曹仁率军队主力“屯樊,镇荆州”(107),襄阳则与合肥一样成为前线军事据点,由偏将领少数兵马镇守。这是由于背水作战乃兵家所忌,关羽水军控制了汉江航道,曹仁所部主力若是驻守汉南的襄阳,一旦城陷即无路可退,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驻在汉水北岸的樊城则要安全得多,还容易得到后方陆路的支援。此外,分守汉水南北二城还可以分散敌军的进攻兵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增援荆州的七军被关羽歼灭,“羽围(曹)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108)“时汉水暴溢,……(曹)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109)曹仁激励将士坚守,最终盼到徐晃等援兵到来解围。由此来看,曹仁驻守樊城的兵马不足万人,吕常在襄阳的部队还要少一些,合计仅有万余人。据《晋书》记载,协助曹仁作战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在于禁被俘后率部投降了关羽(110),曹仁因此实力大损,被迫退守襄樊二城,所以兵力相当有限。

(三)祁山

祁山位于今甘肃陇南市礼县城东的祁山镇,是西汉水河谷川地上突起的孤峰,高有数十丈,周围里许。“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111)因为其地势易守难攻,又处在从四川盆地穿越陇南山区而进入天水渭河平原的孔道上(112),故曹魏曾派遣兵将在山顶筑城防御。前引魏明帝所言“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是说该城于曹操在世时就已经存在,驻军人数不详,但从山城规模较小的情况来判断(113),容纳军队的数量不会很多,可能只有一两千人。两汉并无祁山立戍攻守之记载,顾祖禹认为该城是在东汉末年修筑的。《读史方舆纪要》卷59云:“祁山,在(西和)县北七里。后汉末置城山上,为戍守处。城极严固……其后诸葛武侯六出祁山,皆攻此城。魏明帝所云‘西固祁山,贼来辄破’者也。”(114)建安十六年(211年)末,曹操平定关中后返回邺城,留夏侯渊守长安,凉州刺史韦康守冀城(今甘肃甘谷县)。次年马超在陇右发动反攻,陷冀城,杀韦康,却没有派兵去攻打或驻守祁山,估计当时那里是座空城,并未引起马超的注意。建安十八年(213年)天水豪族起兵反抗马超,杨阜与姜叙占领卤城(今甘肃礼县东盐官镇),“(赵)昂、(尹)奉守祁山。”(115)马超兵败后投奔汉中张鲁,数月后反攻天水,“(王)异复与(赵)昂保祁山,为(马)超所围,三十日救兵到,乃解。”(116)这是祁山城在建安中叶发生过的两次小型战斗,结束后赵昂等人也就离开了。由于南边的武都郡还在曹操手中,祁山远在对蜀作战的后方,因此还不受人重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从汉中撤兵,同时放弃武都郡,迁徙当地居民到关中,祁山成为濒临御蜀前线的要塞,它的地位才开始显得重要起来,曹操很可能是从此时“西固祁山”、加强防务的。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初次北伐时,魏将高刚镇守祁山,尽管形势不利,却最终保住了城池(117)。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再次兵出陇右,“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118),仍未能攻陷该城,可见早年在那里筑城戍守有先见之明。

(四)陈仓

陈仓古城始筑于秦文公时(119),在今陕西宝鸡市南,处于四川盆地与关中平原重要交通路线“陈仓道(又称故道、嘉陵道)”的北端。这条道路是由长安沿渭水西行,在陈仓向西南翻越秦岭山脉过大散关,沿着嘉陵江的北端而下,经过河池(今陕西徽县)、武兴(今陕西略阳)、关城(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白水(今四川青川县沙州镇)、葭萌(今四川广元市昭化镇)、剑阁后进入四川盆地。从汉中盆地赴关中,较为近捷的是穿越秦岭峡谷的褒斜道、傥骆道或子午道,但是栈道崎岖,艰险难行,曹操称之为“五百里石穴”(120);也可以西出阳平关后走陈仓道入关中,虽然路途绕远却较为平坦易行(121),又有嘉陵江的水运之便,所以历来受人重视。例如刘邦用韩信计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占领关中,陈仓落入其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汉中之役,“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122)然后攻陷阳平关占领南郑。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从汉中撤退时,“使(曹)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123)堵住了刘备进军关中的要道,随即又派名将张郃到那里镇守。“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124)诸葛亮北伐中原时,曹魏遣郝昭拒守陈仓要塞。“(诸葛)亮自以有众数万,而(郝)昭兵才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125)先后使用了云梯、冲车、井阑、地突等战术攻城,均被郝昭设计挫败。“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无计,救至,引退。”(126)

由于部署得当,曹操仅在边境的几个地点或不大的区域配置精兵强将,就得以成功地阻击来犯之敌,保障了境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