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环境管理下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并伴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而逐渐提高。概括地说,环境问题泛指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这就是说,人类与环境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影响过程,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程度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而且,这种相互影响的深度和方向与人类利用环境的方式紧密相关。如果人类能与环境协调共处,环境就能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如果人类滥用或破坏环境超出了环境自身的容量所限,就会导致环境资源的不可持续和不可逆,人类也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纵观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大致将环境问题产生的三个阶段归结如下。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以前的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比较局限,无论是人类所涉及的环境范围,还是人类利用环境的手段都比较简单和原始,人类主要通过种植、放牧、渔业等方式生存,对大自然的依赖性较强。这一时期,由于局部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和过度使用问题,譬如,过度开垦耕地、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总体而言,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比较有限,环境问题往往仅限于个别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也只是个别现象,并没有成为当时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方面。此外,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也使得这一时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大多停留在对环境的依赖和从环境中索取必需的生活资料,还未意识到保护和珍惜环境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也没有引起人类的足够重视。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向大自然索取物质财富,同时又以超大规模的能力向大自然排放各类污染物,导致大气、水域、土壤、生物多样性、世界气候等自然环境均遭到了巨大破坏。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地球的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大量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速度。这一时期环境问题的典型特征是已从原始的农业环境问题转变为工业环境问题,因此,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污染治理的难度也更大。譬如,这一时期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以及在世界各地反复出现的雾霾、酸雨等,向人类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的行为敲响了警钟。此外,环境问题趋于全球化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世界气候变化、物种濒危灭绝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应对。遗憾的是,世界各国就解决环境问题的国际协调处理始终未能如愿,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面前,依然坚持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则,从而使环境问题越发严峻。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环境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空洞以来,环境风险越来越大,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世界各国,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尤其是淡水资源供应不足,以及自然资源枯竭特别是一次性能源趋于耗竭等环境问题也在世界多地上演,如何解决这些环境危机,成为当前各国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重要议题之一。因此,这一时期环境问题的典型特征就是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环境危机意识进一步加剧。此外,环境问题已经涉及整个生物圈,即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个生物圈正面临被破坏的风险,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挑战。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也使得环境问题的治理难度加大。

二 环境问题的公共物品属性

经济学家根据物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对物品进行分类,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典型特征是产权清晰,因此,私人物品的消费具有排他性特征。所谓竞争性就是指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会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换言之,供某个人消费或使用的物品不能同时被另一个人消费或使用。排他性是指一个人为某物品付费之后其他人就被排除在使用该物品的权益之外,除非他人支付足额的费用。

研究环境问题应该首先从环境的一些特殊性质进行分析。严重的环境恶化,很大程度上在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即环境资源的使用表现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譬如增加一个人的环境消费不会减少他人的环境消费,一个人在消费环境时无法做到排除他人同时使用,正是由于环境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结果导致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如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这些资源的产权非常难以确定甚至根本无法界定。产权清晰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环境资源的产权却无法界定,因此人人都能不付费就使用,从而出现环境资源被过量使用或肆意浪费,甚至趋于耗竭,即所谓的“公地悲剧”(王璟珉,2013)。

图2-1 公海捕鱼的囚徒困境

我们可以用囚徒困境模型来解释上述情况(参见图2-1)。以公海捕捞为例,假设甲和乙在公海中捕鱼,他们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如果两人每天都派1艘渔船,他们互不影响,每人每天可获得净利润30单位。如果一个人派2艘船,另一个人派1艘船,由于船多了二人之间就产生了竞争,派2艘船的人利润上升到40单位,派1艘船的人利润只有10单位。如果每人都派2艘船,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减少,他们每人只能得到15单位的净利润。于是两个人面临选择:派1艘船还是2艘船。显然,如果两个人都派1艘船的结果最好,但是这个帕累托最优办不到,因为它不符合人类的理性需求。作为个人而言,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派2艘船可能是最优选择。恰恰是这种个人的最优选择导致了最后集体达不到最优的捕捞方案,环境资源遭到过度使用。

由于环境资源不是一般的商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它的供给和需要都不同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在供给方面,由于产权界定不清、使用过程又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资源的供给往往出现不足或“搭便车”现象。譬如大气污染治理,如果某人出资治理了污染的大气,但由于他无法排除其他人“搭便车”使用治理后的大气,因此,个人供给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零供给现象。在消费方面,同样是由于环境资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环境资源被过度使用,譬如前面的公海捕鱼例子。由此可见,环境资源的供给和需求都不能按照一般商品的供需理论进行分析,环境问题依靠市场手段来解决往往起不到明显的效果,市场失灵的程度很严重,市场失灵给政府干预环境问题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