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的发展
引领上述科学技术发展的是英国。英国原本是欧洲的落后国家,在从欧洲大陆引进了技术和技术者后,毛织品工业发展了起来。特别是新大陆的发现使英国成为交通要塞,贸易得到了发展,那些在宗教改革中受到罗马教廷迫害的法国、尼德兰新教徒技术者纷纷逃到英国。17世纪以后,英国的科学、技术、经济进步显著,自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制服了法国后,英国便牢牢掌握了欧洲的领导权。
在英国,继毛织品后棉织品开始发展。18世纪末,兰开夏郡地区使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纺纱机、织布机运转的棉工业得到发展,并引导了产业革命。
棉织品原本是印度的特产,东印度公司强行向印度达卡的手工业者“预付”钱款,从他们手中低价收购棉织品(东印度公司强行预支纺织工人一笔款项,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一定价值的定量棉布,如逾期无法完成或质量不达标,将对纺织工进行惩罚),进口到国内后带动流行热潮。但当英国本土可以低成本生产棉织品后,印度棉织品便渐渐淡出英国国内市场。不仅如此,棉织品还成为英国重要的出口商品。
当欧洲科学、技术、经济快速发展时,南北美洲的殖民地开发运动也在推进。
因卡伯特而名义上是英国殖民地的北美东北海岸,在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开始被殖民。
为推翻西班牙势力,女王在海上抢掠西班牙船只,并染指北美的殖民活动。但是,真正的殖民是进入17世纪以后的事,从国王那里获得殖民地经营特许的公司和领主向美洲派遣移民。这些移民中,既有饱受英国国教教会压迫之苦、向新大陆追寻自由的清教徒,也有躲避王侯战争兵役之人,还有圈地运动中遭领主圈占土地的农民,等等。就这样,北美形成了十三州殖民地,农林业、手工业、商业渐渐得到发展。但英国一贯采取的政策却是把北美作为本国国王、贵族、工商业者榨取利益之地。
法国通过17世纪初的探险占领了加拿大的东北部,并在路易十四世(1643—1715年在位)时期,殖民了圣劳伦斯河流域至密西西比河流域。
英法两国的殖民地每逢欧洲内部的英法交战之际都会被卷入对战,在七年战争中,英国夺走了法国的殖民地。
十三州殖民地中的大部分逐渐成为王属殖民地,由英女王任命总督。总督的任务是推进旨在维护英国利益的法律的实施,这与殖民地居民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特别是将七年战争造成的宗主国财政负担改由殖民地分担的立法,更是引起了殖民地居民的反抗。不仅如此,英国为保护东印度公司利益还于1767年制定了茶叶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进口,殖民地居民不得不高价购买茶叶。1773年,他们袭击了停泊在波士顿港口的英国船只,夺走茶箱,倒入海中。为此,波士顿港遭到封锁,大量军队驻扎马萨诸塞州,居民的反抗受到严重处罚。这继而引发了独立战争(1775—1783年),在以法国、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际势力的帮助下,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实现了独立,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在美洲的殖民势力发展期间,亚洲的英国势力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发展了起来。虽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日本、东南亚贸易中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打败,但在中国贸易这一块,如后所述,却始终掌握着主导权。在印度贸易方面也是如此,英国通过七年战争驱逐了法国势力,于1765年获得孟加拉的地租征收权,拉开了殖民统治的序幕。之后英国又利用藩王纷争,通过武力、收买、胁迫等手段,扩大了统治范围。
而另一方面,1768年至1780年间库克船长的三次航海探险,为英国占领由荷兰航海家亚伯·塔斯曼发现于17世纪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南太平洋地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