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巡游天下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全国巡游。为了便于巡游,他首先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修建了驰道,即皇帝的专用通道。据有关记载,驰道遍及全国,甚至修到了边境地区。从秦始皇数次巡游的范围来看,此记载应该内容属实。
据说驰道修建得非常气派,道路表面用金属锤夯筑得十分厚实,路宽五十步(约七十米),驰道高于地面,道路两边每隔三丈(约七米)栽有一棵松树。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开始第一次巡游,视察了西北地区。统一六国前,那里一直是秦国的领土。第二年,秦始皇又进行了第二次巡游,其目的是显示国威,他首先视察的地方是齐国的故地。他登上山东的名山峄山和泰山,在山上立石并将歌颂自己功绩的韵文刻于碑上。秦始皇听说此地自古盛行山岳信仰,过去的统治者均在泰山祭拜过天神,于是他立即举行了封禅大典。“封”是指在泰山顶上堆土设坛,祭祀天神;“禅”则是指在泰山脚下一座叫梁父的小山上取土祭祀土地神。随后,秦始皇又出海登上芝罘山,沿海岸至琅琊台,在此也同样刻碑撰文,立石颂功。

接着,他又顺道视察了旧楚国的领土。据说在彭城,当秦始皇听说象征周朝天子的一座宝鼎沉没于附近一条叫泗水的河川后,便立刻命令一千余名潜水手进行搜索,但并未找到。(这是一个很有名的传说,汉代画像石中就有源于此故事的作品。)随后,秦始皇渡淮水,登衡山(并非今湖南省的衡山,而是安徽省的霍山),又顺长江逆流而上进入洞庭湖,但终因遭遇大风而未能抵达目的地湘山岛。当时,听说大风是由尧帝的女儿,即后来成为舜帝之妻的湘神作乱而成,秦始皇大怒,派三千囚徒将湘山岛上的树木全部砍光,使湘山岛变成了一座秃山。
第三次巡游是在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目的地仍是山东沿海地区。但是秦始皇在途经博浪沙(位于今河南省阳原县东南,黄河北岸附近)时,遭遇了韩国旧臣张良(之后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建功立业,是汉初三杰之一)所派遣的刺客袭击。这位勇士埋伏于小山之上,准备待秦始皇一行车队从此经过时,瞄准秦始皇乘坐的马车,投下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然而,大铁锤只砸中了秦始皇的随行车辆,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秦始皇对此事十分恼怒,命手下进行了长达十天的大规模缉捕,但最终未能找到犯人和主谋,只好不了了之。随后,秦始皇再次登上芝罘山,立下两块纪念碑,接着又到琅琊台,后经河北、山西回到都城咸阳。
第四次巡游是在三年后的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到达了今山海关附近的碣石,在此立碑著撰后,经北部边境返回都城。第五次巡游是在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之子胡亥随同参加。他们首先前往洞庭湖,向南遥望九嶷山祭祀舜帝。接着顺长江而下,从今南京附近出发前往浙江,渡过钱塘江登上会稽山,在此祭拜大禹,并立下纪念碑。随后又从会稽出发经吴,顺长江而下出海,再次到达琅琊台。一行人沿海岸前进,行至平原津(山东省德县〔今已撤销更名——编者〕以南的黄河渡口)时,秦始皇患病。
第五次巡游,是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巡游。巡游期间在六处地方立下的石碑均由随行的李斯亲笔书写,且字体为李斯本人所创造的小篆。如今只有泰山和琅琊山残留着一部分石刻,但却都不是秦始皇巡游时所刻,而是秦始皇之子秦二世胡亥追随父亲的脚步巡游时,在秦始皇所立石碑的遗迹上追加的。一般普遍认为这些石碑上的文字也都是李斯亲笔所书。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立石颂功的第一人,他想以此方式使自己流芳百世。
①《史记》中对于楚王负刍被俘、项燕死、立昌平君为王的时间顺序的记载有矛盾之处,《秦始皇本纪》记载楚王被俘后,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于淮南继续反秦;《六国年表》记载项燕先死,然后楚王被俘,没有立昌平君为王的记载。本书将矛盾之言载入,故有逻辑不通之处。——编者
②1588年,丰臣秀吉发布刀狩令,没收农民手中的武器以达到兵农分离的目的,并将兵器铸造成建造京都东山大佛殿的钉子。——译者
③《史记》原文为“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对“复道”一词的解释历来存在争议,其中一种解释认为“复道”即是“阁道”。——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