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伐南越
越族是人们对居住在今中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以至越南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总称。春秋末年,与吴国相争的越国,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最靠近北部,所以最先被汉化。根据地域的不同越族被冠以不同的称呼加以区分,其中,浙江南部为东瓯,福建一带为闽越,再往南部还有南越、西瓯等。由于地形复杂,划分细致,这些地方也称“百越”。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次年降服了楚国旧领地内的越族,并就此设立会稽郡。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那一年,秦又征服了东瓯和闽越,并设立闽中郡(今浙江省南部至福建省一带。关于究竟是否设立了闽中郡这一点尚存疑问,即便是设置了闽中郡,应该也与中原地区所说的郡不同)。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终于向南越进军。同年,蒙恬率军渡过黄河征讨匈奴,秦开始在南北两地同时作战。
秦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南下,其中一路军队攻破了南越的抵抗,越过南岭山脉,到达今广州地区。其结果,秦在广东和广西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然而,秦军的大部却未能从南岭山脉继续向前,而是遭到了顽强抵抗,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南越族的军队隐藏在南岭山脉的山林中,采用游击战术,使秦军备受困扰。
为了减少战争造成的损失,秦军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在南岭山脉的山脚下修筑阵地进行驻守。与修建长城时使用石头和土坯不同,这里的阵地主要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由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恶劣,参与南方作战的役卒所承受的痛苦,甚至超过了修筑北方长城的苦役。(南岭山脉也称五岭山脉,当时的人们用“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来形容参与南北两面作战的百姓的痛苦。)虽然苦难重重,但他们最终打通了南岭山脉,为了由北向南遣送军队,运输物资,他们还修建了运河,这成为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笔。另外,他们还修建了灵渠,沟通了湘江上游和桂江上游。时至今日,灵渠在贯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至此,秦的领土得到进一步扩大,秦拥有超出今天中国本土的疆域,并开始实行全面统一的政治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