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霸志摩
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得最多的一个。
——郁达夫《志摩在回忆里》
1.海宁“神童”
徐志摩家境优渥,是一个“富二代”,加上他长大之后,追女孩子表现活跃,一些人就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时代的志摩,会不会是一个纨绔子弟,是一个问题生呢?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错了。学生时代的志摩,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不信的话,我们就从徐志摩的出生说起。
1897年1月15号,阴历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浙江杭州边上的一座小城海宁县硖石镇充满了欢声笑语,富商徐申如家里,迎来了幸福时光,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老徐唯一的宝贝孩子——徐志摩。
今天的海宁,是中国的皮革城,又是钱塘江大潮最佳观景点,交通便利,坐高铁到杭州只要十多分钟。历史上的海宁,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才俊辈出。都出了哪些牛人呢?
比如蒋百里。蒋百里是志摩的表叔,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之一,早年在日本读军校,与蔡锷、张孝准一起被日本人称为“中国士官三杰”。蒋百里后来还成为蒋介石倚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有一本军事名著《国防论》,在这本书的扉页,他写下了一句激励人心的话:“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再比如王国维,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这本书里,借用宋人的词,描摹了古今之成大事业、有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是立下宏伟的志向,要做有为青年。第二重境界是什么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这是说,为了理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掉二十斤肉也不后悔。第三重境界呢?那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思是终于到达成功的彼岸。
如果蒋百里、王国维你都不熟悉的话,接下来这个人,你一定听说过。谁呢?查良镛,也就是金庸。金庸是武侠小说大神级人物,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徐志摩的表弟。当然,金庸没有见过这个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表哥。
说到“志摩”这个名字,据说还有一段很“奇葩”的来历。什么情况?小时候的志摩,谱名章垿,字槱森,小名幼申。他的爸爸叫徐申如。大家可以猜猜看,这爷俩的属相是什么?对,都属猴。爸爸是老猴子,儿子是小猴子,“幼申”嘛!在天干地支纪年里面,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申对应的属相是猴。
徐申如后来成为海宁硖石商会会长,生意做得很大,是当地响当当的首富!幼申是他唯一的孩子,自然从小被当成掌上明珠。
但是老徐不知道,这个宝贝儿子长大之后有没有出息啊。按照当地风俗,老徐在儿子100天的时候,举行了一个“试儿”的仪式,类似于抓周。把一堆东西摆在小孩跟前,让他抓,要是抓个算盘珠子,大人就说,这小子将来不当个商人,也是个账房先生;要是抓支毛笔,就说这孩子将来准是个状元郎,起码也是个教书匠。
正在试儿的时候,有个叫志恢的和尚进来了。志恢和尚人称“活半仙”,据说他有个特异功能,能摸骨算命。志恢和尚把幼申一摸,惊呼道:“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
徐申如听了之后,心中一阵欢喜,心想:咱老徐家祖上有钱人多了去了,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还真没有。1918年,徐章垿要到美国去留学,想让老爸换个名字。徐申如想起当年志恢和尚摸过儿子,还说了吉利话,如今儿子要出国留学,果真要成大器的样子,便给取名叫“志摸”。“志摸”啥意思?志恢和尚摸过的意思。但这也太俗了,要雅一点,于是就叫“志摩”。想不到志摩的名字,还有这么个搞笑的来历。
为了让志摩赢在起跑线上,老徐在儿子4岁的时候,就让他读家塾。志摩长大之后,在一篇叫《雨后虹》的文章里,回忆了小时候的家塾生活——巨无聊。
但在白天不论天热得连气都转不过来,可怜的“读书官官”们,还是照常临帖习字,高喊着“黄鸟黄鸟”,“不亦说乎”;虽则手里一把大蒲扇,不住的扇动,满须满腋的汗,依旧蒸炉似的透发,先生亦还是照常抽他的大烟,哼他的《清平乐府》。
志摩家里后来又来了一个教书先生,叫查诗溥,字桐轸,又字桐荪。这个老先生,据说一辈子都不洗头,不洗澡,高兴的时候洗把脸。那发型不是雀巢牌的吗?志摩长大之后,自嘲说:自己懒散,莫非是受了査先生的遗教?
1907年,志摩上了家乡的开智学堂,这是当时的新式小学。志摩跟随古文专家张树森(字仲梧)学古文。这位张老师学富五车,有“两脚书橱”之称。
志摩可能是读书太用功,又或许是坐姿不对头,很小眼睛便近视了,看东西一片模糊,只好戴上了金边眼镜。
志摩戴上眼镜之后,眼前一片清晰,他不禁高呼:“好天,今天才规复我眼睛的权利!”
在开智学堂,志摩写过一篇议论文,叫《论哥舒翰潼关之败》。讲的是安史之乱中,地方军阀安禄山叛乱,叫板朝廷。安禄山带着威武之师,杀气腾腾,所向披靡,一路杀到长安城屏障潼关,突然又装起来,按兵不动。
那么,朝廷派谁来阻挡嚣张的安禄山呢?派哥舒翰。老将哥舒翰一大把年纪了,本来想宅在家里,带带孙子,安享天伦之乐,就洗洗睡了。谁知道皇帝唐玄宗(清朝时候人们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多称唐明皇,或称唐元宗),任命他镇守潼关。哥舒翰准备和以前的将领一样,凭借潼关天险,以守为攻,等敌人久攻不下,粮草断绝,自然就不攻自退了。谁知道奸臣杨国忠进谏谗言,让皇帝下令,要哥舒翰主动杀出去。结果呢,哥舒翰进了安禄山的包围圈,一败涂地,随之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西逃四川。
志摩的亲戚陈从周先生在《徐志摩年谱》里,为我们记录下了这篇文章的片段:
……夫禄山甫叛,而河北二十四郡,望风瓦解,其势不可谓不盛,其锋不可谓不锐。乘胜渡河,鼓行而西,岂有以壮健勇猛之师,骤变而为羸弱顽疲之卒哉?其匿精锐以示弱,是冒顿饵汉高之奸媒(应是“奸谋”——笔者注)也。若以为可败而轻之,适足以中其计耳,其不丧师辱国者鲜矣!欲挫其锐,非深沟高垒,坚壁不出也不可,且贼之千里进攻,利在速战,苟与之坚壁相持,则贼计易穷。幸而潼关天险,西连京师,粮运既易,形势又得,据此以待援军之集,贼粮之匮,斯不待战而可困敌也。哥舒之计,诚以逸待劳,而有胜无败之上策也。奈何元(玄)宗昏懦,信任国忠,惑邪说而诅良谋,以至于败。故曰:潼关之失实国忠而非哥舒也……
这文章,可是个10岁的孩子写的呀!文笔之畅达,思想之深刻,都让人拍案叫绝,更让同辈望尘莫及!所以小小的志摩,在当地被人称为“神童”。徐申如经常拿着儿子的作文,向邻里乡亲炫耀,那感觉,比生意做大发了还要爽!
2.杭州府中学霸
志摩13岁那年,到了当时浙江省最好的中学杭州府中求学,在那里,展露出学霸锋芒。了不得的是,志摩所在的班级后来出了两位文学“大咖”,一位是徐志摩,另一位是郁达夫。1931年11月,徐志摩乘坐飞机遭遇空难去世之后,郁达夫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志摩在回忆里》,深情描摹了志摩在杭州府中的求学情景。
在郁达夫的记忆里,当时的志摩长得身小、头大、脸长,像个怪物。看来这男同学啊,总有一种感觉,有时候是错觉,那就是自己才是班上最靓的仔。
除了样子长得奇特一些,志摩成绩总是第一,也给郁达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郁达夫如此回忆徐志摩:
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得最多的一个。
志摩学业出众,国文、理化、天文、英文等功课样样优秀,考试总是得第一,写的作文总是被老师当作范文读。当时杭州府中有个规定,成绩第一的同学任级长,也就是班长。志摩在府中的五年,年年都是级长。
在杭州府中这所浙江最好的中学,志摩年年考第一,年年当班长,不是学霸是什么?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这个话,在志摩身上得到了印证。志摩的第一桩婚姻,便是他的好成绩博来的。什么情况?
时任浙江都督秘书的张嘉璈(字公权),到杭州府中视察。他表面上是视察工作,暗地里呢,是想给妹妹张幼仪挑个好郎君。他看中了徐志摩。经过张公权的撮合与双方家长的拍板,1915年,志摩和张幼仪结婚了。那一年,志摩18岁,张幼仪15岁。这在今天看来是早婚,但在100多年前就是正常的结婚年龄了。
结婚之后,志摩北上求学,先在天津的北洋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学法学。
在这期间,志摩有幸拜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老师门下,成了梁启超的入室弟子。这样一来,志摩的学术出身,比同辈人华丽了一大截。梁启超可是那一代青年的启蒙导师啊,堪称“中国好老师”,志摩他们这一代人,是读着梁启超写的书和编的报纸,慢慢长大的。胡适就说,自己青年时代,受了任公(梁启超的号)莫大的恩惠和鼓舞。
梁启超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收的,这多亏了志摩的表叔蒋百里,还有志摩的二舅子张君劢(也就是张幼仪二哥)的介绍。蒋百里和张君劢都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
徐申如一高兴,为儿子付给梁启超1000块大洋当学费。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啊。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一套豪宅四合院,才花了3500块大洋。
当然,这也许是徐申如一生中最成功的一笔投资。志摩回国之后,梁启超给他找了第一份工作,让志摩在自己任馆长的北京松坡图书馆上班。而且,有梁启超的推荐,志摩才有机会在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做陪同并当翻译,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章杂志上,一下子就成了社会公众人物。而且,1925年,志摩去欧洲,梁启超资助了一大笔钱,他才得以成行。
志摩拜师不久之后,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兴奋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十分惶恐,怕有辱师门:
夏间趋拜矩范,眩震高明,未得一抒其愚昧,南归适慈亲沾恙,奉侍匝月,后复料量行事,仆仆无暇,首涂之日,奉握金诲,片语提撕,皆旷可发蒙,感抃乍会至于流涕。具谂夫子爱人以德,不以不肖而弃之,抑又重增惶悚,虑下驷之不足,以充御厩而有愧于圣门弟子也。敢不竭跬步之安详,以冀千里之程哉?
志摩这是说,拜了梁启超为师之后,他就回老家照顾生病的母亲了。后来等他读到梁老师给他写的信,感觉字字珠玑,醍醐灌顶。只是志摩很忐忑,怕自己不是上等的材料,却赖在大师门下,有辱师门。他于是给梁启超表态,自己人笨就要多读书,绝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梁启超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命感的老师,觉得人生最大的乐趣,便是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当时正值国内军阀混战,鱼肉百姓,西方列强觊觎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老师梁启超鼓励徐志摩出国深造,回国之后担当起改造社会、为国家寻找出路的重任。1918年8月14日,志摩便从上海乘坐远洋轮船,到美国留学去了。
3.留美拼命三郎
在前往美国的轮船上,志摩给亲朋好友写了一封信,激情洋溢,我们称之为《启行赴美文》。志摩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自己心怀国家的雄心壮志:
方今沧海横流之际,固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排奡而砥柱,必也集同志,严誓约,明气节,革弊俗,积之深,而后发之大,众志成城,而后可有为于天下。
可见当时的志摩,是立志要做一个利国利民的有为青年的。那么,学什么才能造福国家和社会呢?志摩回忆说:“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猛虎集·序文》)Hamilton即汉密尔顿,那么汉密尔顿是何许人呢?他是美国华盛顿总统时期的财政部部长,杰出的政治家。可见,志摩当时期盼能学成归来,驰骋于中国商界、政界,做国之栋梁。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到美国之后,志摩成了一个拼命三郎,惜时如金。志摩只用了两年时间,便拿到了美国克拉克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这对于一个美国本土学生,都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志摩两年就做到了,可想而知,志摩留学期间,学习有多拼,那真叫个拼命三郎!
志摩在早期杂记中说,他和同去的中国小伙伴们,读书都很刻苦:
大目如六时起身,七时朝会(激发耻心),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日间勤学而外,运动散步阅报。
志摩还经常泡在公共图书馆,读的书非常广泛。在读书过程中,志摩发现,有那么一位思想家,既是社会主义的鼓吹者,又与自己浪漫主义的冲动很合拍。在志摩眼里,他自带光环。此人便是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素。
志摩一旦崇拜哪个名人,就被名人身上耀眼的光环所笼罩,就像今天的追星族一样,狂热得狠。
1920年9月,志摩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本来,他可以继续攻读诱人的博士学位。对于他这样一个拼命三郎来说,博士学位应该是唾手可得。但是,志摩在内心深处感到,罗素在召唤他,于是他便告别美国,横渡大西洋,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追随罗素。
他除了向哲学家罗素学习请教,也虚心地向文学家狄更生、曼殊斐儿学习,这让志摩大大丰富了学养,开阔了眼界。
4.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好吧,现在我们知道了,学生时代的志摩,表现一直很突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学霸。那么,学霸是怎样炼成的呢?这得益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说呢,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志摩成才的助推器。
家境富裕可能是一种灾难,放纵子女就会让其成为纨绔子弟和败家子。但家境富裕也可以成为一种幸运,只要父母引导子女得当。优渥的家庭环境是志摩成才的加油站,让志摩可以享有良好的学习资源。
从小到大,志摩上的都是最好的学校。小时候读家塾,中学上杭州府中,大学上北京大学,留学上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羡煞旁人。在这样的名校上学,你不刻苦读书,怎么好意思啊?当然,能够在这些学校读书,志摩也是花了家里大把大把的银子的,他老爹这是为儿子的未来在投资。
志摩有幸接触到大量的优秀老师,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充足的养分,也练就了自己一身的功夫。小学里,张树森帮志摩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大学里,梁启超赋予志摩以国家为己任的使命感。留学时,罗素、狄更生大大提升了志摩的眼界和格局。
当然,能够拜在这些老师门下,志摩家里的开销也很大。光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徐申如就付了1000块大洋的学费。
再说志摩到英国结交罗素、狄更生这些社会名流,那也是要带礼物的,礼多人不怪呀!那一年,志摩送给狄更生的礼物就是一本《唐诗别裁集》,搞不好是善本,价值不菲呀!一般人家也送不起这么贵重的礼物。
内在因素呢?志摩天资聪颖。所以郁达夫才说,志摩不怎么用功,却总能考第一。
同时,志摩开放豁达。他敞开怀抱,拥抱各种知识,对于相对论、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都很感兴趣。开放的眼光,给志摩带来了大的格局。
最让人感佩的,是志摩读书特别拼。咱们不是经常感叹,比我们聪明的人,还比我们勤奋吗?志摩就是这样的学霸。他在美国的时候,早睡早起,用功学习,而且养成了每天睡前阅读的好习惯。
为什么白天读书还不够,非得睡前读书呢?原来志摩觉得白天读书的效率太低,而且常常犯迷糊。
志摩在早期杂记中是这样说的:
雄心已蓬勃,懒骨尚支离;日者晚间入寝将十一时,早六时起身,畏冷,口腻,必盥洗后始神气清爽,每餐后辄迟凝欲睡,在图书馆中过于温暖,尤令懒气外泄,睡魔内侵;惟晚上读书最为适意,亦二十年来习惯之果。
志摩工作以后,每次出门或者出差,手里总带着一本书。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志摩这是灵魂和身体,两个都在路上啊。
以上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铸就了志摩的学霸本色,也奠定了志摩深厚的学养和文化底蕴。所以志摩工作之后,做编辑,编《晨报副镌》和《新月》杂志都非常成功;当大学教授,也是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之一。
虽然后来有人指责志摩用情不专,实际上志摩也是为情所困,甚至焦头烂额,但是几乎没有人怀疑他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胡适、林语堂、林徽因、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很推崇他,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志摩在学霸时代打下的根基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成年之后,品格和事业达到的高度,与他年少时候的积淀和准备密不可分。我们可能没有志摩那样好的家境,那样好的教育资源,甚至没有他那样聪慧的天资,但是我们却能学习他开放的眼界,学习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阅读的执着。大家不是说,当才华支撑不了野心,我们就该静下心来读书吗?阅读是一个最美好的习惯,读者是一个最美好的身份。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和最美好的自己相遇。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