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小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本小书,道尽宇宙时空结构的演化王正行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对于宇宙的思考,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华夏有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大千世界,古希腊有亚里士多德的《论天》,还有《圣经》里的《创世记》。伽利略和牛顿确立了必须用观测与实验来检验对自然的逻辑思考,于是近代科学诞生,迄今才三百多年。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李政道先生归纳为物理学家两定律:没有实验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就会漂浮不定;没有理论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就会犹豫不决。理论必须和实验观测相结合,这是近代科学的核心理念。

在这个原则引领下,近代科学在20世纪初叶出现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从牛顿绝对时空观到相对论时空观的转变;一次是从拉普拉斯决定论因果观到量子力学统计性因果观的转变。这两大变革的发展都一直延续至今,并且体现在近代宇宙论的发展之中,涉及宇宙时空结构的演化和宇宙诞生发展的推动两个方面。由于广义相对论的观测效应极其精细,二战之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才使近代宇宙论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受瞩目的一门新兴基础学科,出现了许多面向一般读者的普及读物。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莱曼·佩奇教授的这本《宇宙小史》着重分析了宇宙时空结构的演化,这就涉及时空观念的转变和物质观念的发展。牛顿时空观把空间想象为一个空无所有、固定不变的真空容器,用来装载各种物质器物,而把时间当作这些器物在此真空容器中演绎变化的历程。这是根基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直觉的观念,很容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狭义相对论根据光速不变的假设,推导出“同时”具有相对性——在车上看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在地上看并不同时。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同,在当时的欧洲民众中就引起轰动,使爱因斯坦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而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根据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的假设,推导出时空与物质有关,随物质的分布与运动而改变,这就更进一步颠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很难为大众所接受。凭什么是这样的?请拿出证据来!佩奇的这本书着重分析的,就是宇宙时空结构如何演变的观测证据,以及这些证据所表明的宇宙物质形态与结构的情形——时空与物质是互为因果的。

这本书的正文有五章,还有四个附录。第一章介绍了宇宙的尺寸、膨胀、年龄等常识,第二章介绍了宇宙微波背景、物质、暗物质和宇宙学常数,以及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第三章专门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这是对宇宙观测的一个主要方面。第四章分析了现在理论上的标准宇宙模型。第五章探讨了当今宇宙学研究的几个前沿领域,这里面最有意思,也最不清楚的是作为宇宙结构最大成分的宇宙学常数。

狭义相对论假设空间与时间并不独立无关,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互相关联构成四维时空。广义相对论进一步假设四维时空并不平直,而是弯曲的,弯曲的程度取决于物质的时空分布和运动:时空弯曲的几何,联系于物质的分布和运动。写成方程,就是几何的数学量联系于物质的物理量。爱因斯坦说:当数学规则与实际联系时,它们就不确定;而当它们确定时,就与实际无关。这里说的实际,也就是物理。换句话说,一旦涉及物理,就会出现不确定,从这种不确定中会产生新的物理。当时知道的物理是万有引力,所以把这个方程叫作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近代宇宙论分析的就是这里面的物理。

最初的物理,只想到万有引力来自物质的质量,以为这是决定时空弯曲和宇宙结构的主要成分。而只有引力的体系不可能静止,为使宇宙静止和稳定,还要引入新的物理,所以爱因斯坦在方程中又加了只与时空有关的一项,叫作宇宙项,比例常数就叫宇宙学常数。当时,人们觉得这一项的作用很小,甚至可以近似略去。但是随着实际观测的进行,发现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可见物质引起的作用很小,只占大约5%,还必须有大约25%看不见的“暗物质”,而其余大约70%是宇宙学常数项的贡献,又叫作“暗能量”。当初爱因斯坦都想略去的这个宇宙学常数,竟然成了支配整个宇宙的主要成分。此外,为改善微波通信而于1965年偶然被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虽然所占份额很小,但却是观测早期宇宙及其结构分布的重要手段。这就是佩奇这本书中说的现代宇宙学关注的宇宙微波背景、物质、暗物质和宇宙学常数四大部分。爱因斯坦还说过: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这就涉及广义相对论的逻辑与数学结构,超出了一本普及读物的范围。

佩奇的这本书,基本上不用数学公式,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使用了许多浅显和接近日常生活的比喻,语言十分生动活泼。但是正如他所说的,还是对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程度做出了更高的预期,读者如果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并且对他的讲解有很大兴趣,就可以从他的叙述与解说中获得更多知识。当然,正像他在第五章最后的小结中说的,对于那些凝望深空的人来说,发现了新事物,产生了新想法,就是最好的兴奋剂。开卷有益,只要认真地看,就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