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65:唐帝国衰亡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楔子

夕阳西下,在一片萧瑟的寒风中,一个人正骑着马在路上慢慢地晃荡。说来可笑,偌大一个天下,他竟然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良久之后,这人叹了一口气,缓缓地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解鞍驻马,然后上吊自杀了。

谁也想不到,这个自杀之人便是大燕帝国新一代的掌门人史朝义。史朝义杀死父亲后还没来得及风光,就在唐军的打击下一路向北逃出。本希望能够在老巢范阳东山再起,可没想到的是,他留下镇守范阳的亲信李怀仙竟然早已投降了唐军。穷途末路,史朝义只得黯然自杀。

史朝义的自杀,基本标志着前后持续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就此结束。李怀仙为邀功,将史朝义的人头送去了长安,看到人头后,唐代宗君臣无不欢呼雀跃,他们终于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这场胜利实在是来之不易,就连在乱世中即位的唐肃宗也没能看到胜利的一天。天宝十四年(755年),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不过只是盛世大唐中平淡的一年。自从唐玄宗即位之后,国力蒸蒸日上,天下早已是府库充实,四海无盗,老对手吐蕃在前一年被名将哥舒翰打得节节败退,九曲之地也回到了大唐帝国手中。但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盛唐的最后一个年头。同年十一月九日,范阳城中的鼙鼓轰然响起,范阳、卢龙、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悍然起兵,他集结麾下部队,再加上契丹、奚族、同罗等部族,共计十五万人,打着 “诛杀杨国忠”的旗号,从范阳一路挥军南下。

安禄山叛乱,可以说是唐玄宗长期以来纵容的结果,也让唐玄宗悔不当初。然而包括唐玄宗在内的君臣当时并没有将安禄山放在眼里,因为在他们看来,剿灭叛军指日可待,毕竟安禄山率领的军队大都是正规唐军,很多人应该不愿意叛乱。更何况安禄山虽然名义上是三镇节度使,但他对河东一镇的控制远远不足,因此手里也就两个半镇的兵力,而大唐帝国的边境上总共有十镇节度使,足以轻松荡平叛军。

只可惜唐玄宗等人都错了,自从大唐帝国于开元十年(722年)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唐军将士对朝廷的归属感早已经大大减弱。而在安禄山的经营下,范阳、卢龙等镇的将士更是早已成了他的私兵,这些人根本就不会背叛安禄山。

更糟糕的是,大唐帝国承平已久,战事一直集中在四方边境,保卫疆土完全依赖四方的节镇,而中原腹地多年不见战事,因此毫无抵抗之力。安禄山从范阳南下后,没有遇到多少阻力,仅仅三十多天便一路攻下了洛阳,兵锋直逼潼关,连封常清、高仙芝这样的名将,率领不堪作战的中央军也无力抵抗叛军。

此时的大唐帝国毕竟是盛世时代,虽然开局被安禄山打得措手不及,但很快就展开了反击。东线战场上,李祗、张巡等人牢牢阻挡住叛军南下进军江淮的步伐,南线的鲁炅也在南阳粉碎了叛军绕道武关的企图。最艰难的西面战场上,老将哥舒翰抱病上阵,率领河西、陇右等军共计二十万人镇守在潼关,使得叛军无法再往西前进一步。而在北面,河北军民在以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为首的帝国官吏的率领下,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抵抗运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的朔方军团也在此时进入了河北,打得史思明、蔡希德等叛军将领节节败退。一时间,安禄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中,不但向各线进军困难,就连后路都有了被断绝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连安禄山留下镇守范阳的留守贾循都开始倾向于重新归降唐廷。

遗憾的是,唐玄宗在杨国忠的建议下,强行让哥舒翰出关迎战叛军,终于给了安禄山一线生机。灵宝一战中,以哥舒翰为首的唐军全军覆没,潼关也守不住了。无奈之下,唐玄宗只得挥别长安城,带着后妃和部分大臣向西逃亡。

愤懑不满的唐军在走到马嵬坡时终于发动了兵变,诛杀了杨国忠、杨贵妃等人,这也成了压垮唐玄宗的最后一根稻草。伤心失意的唐玄宗远走蜀中,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正式承担起了平叛的重任,唐军的反攻开始了。遗憾的是,唐肃宗所用非人,竟然让只会纸上谈兵的宰相房琯担任统帅,结果在陈涛斜(今陕西咸阳东)一战被燕军打得大败,建制完整的朔方军团也全赔了进去。幸好名将李光弼在太原一战中以少胜多,大破以史思明、蔡希德为首的燕军,总算为新君挽回了一丝颜面。而就在此时,胜利的曙光也出现了。

安禄山攻下两京之后,大燕帝国进入鼎盛时期,而噩运也在此时找上了门。安禄山先是双目失明,其后被儿子安庆绪联合严庄、李猪儿刺杀于洛阳宫中。安禄山被杀之后,叛军众将不服安庆绪,燕军内部逐渐离心离德,唐肃宗趁此良机再次发动东征。

面对战斗力极强的燕军,武功、清渠两战唐军皆作战失利。多亏了回纥骑兵的帮助,唐军终于在香积寺一战中大破叛军,并顺势收复长安、洛阳。随着两京的光复,以史思明为首的燕军将领选择投降唐军,燕国已是穷途末路。

为了一举荡平以安庆绪为首的叛军,唐肃宗于乾元元年(758年)派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率领三十万大军,全面围攻燕国的新都相州。

随着唐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安庆绪在拼命死守相州的同时,不得不派人向占据范阳的史思明求救。此时的史思明也没了做大唐忠臣的兴致,他再度起兵,率军南下,救援被唐军重重包围的相州城。

虽然有史思明、安庆绪两股叛军,但唐军人多势众,远远超过了叛军的总和,按理来说要击破叛军还是很容易的。可没想到的是,受初战失利的影响,唐军其后竟然全线溃败,一时间再也无力组织起新的攻势。赶走唐军以后,史思明杀死安庆绪,正式接过老友安禄山留下的旗帜,再次将兵锋指向东都洛阳。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关键时刻名将李光弼站了出来。李光弼在河阳一线连续击破史思明亲自率领的燕军,让燕军始终难以向西前进一步。然而此时的唐肃宗又犯了和父亲一样的错误,他在鱼朝恩等人的建议下,强行命令李光弼与史思明决战,这一战再度成了唐军的噩梦。北邙山一战中,李光弼等人被杀得大败,史思明再度进逼到潼关一线。

天佑大唐,史思明这时也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错误,他想废掉长子史朝义,改立次子史朝清为继承人。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史朝义联合部将骆悦、蔡文景等人发动叛乱,将史思明一举斩杀。史思明死后,史朝义的号召力却远远不足以号令据守各地的燕军将领,燕军再度陷入了分裂。可惜的是,唐肃宗已经没有机会看到平叛的这一天了,他还没来得及再度派出大军东征,就病死在了长安。而就在唐肃宗死前不久,创造了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才刚离开人世。

祖父、父亲去世之后,新即位的唐代宗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新的东征,这一次不光有唐军参与,还借助了回纥骑兵,最终唐军在昭觉寺一战中击溃史朝义所部,逼得燕军不得不向北逃窜,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随着安史之乱的结束,唐代宗君臣大肆庆贺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未来的展望。在他们心目中,大唐帝国很快将再次迎来新的盛世。

就在唐代宗君臣在长安庆贺着胜利的时候,有一个人在遥远的衡山上陷入了沉思,这个人正是昔日辅佐唐肃宗的谋士李泌。与其他人不同,在李泌看来,大唐帝国只是平息了表面的叛乱,内在的混乱因子还有很多。在平叛过程中,以李辅国为首的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的兵权,在朝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高,就连唐代宗也是李辅国拥立即位的。宦官专权,将会给未来动荡不安的朝廷再添一把火。

比宦官专权更为严重的,是节度使制度的普遍。盛唐时期的节镇仅有十个,它们都分布在帝国的四周,为帝国抵御周边敌人的入侵。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河南、江淮、关中等地都沦为战场。为了阻挡叛军,朝廷不得不在这些地方设置节镇,建立起新的武装力量。虽然安史之乱平定了,但各地却是藩镇林立,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军队。

河南、江淮等地的节镇毕竟是朝廷一手建立的,因此对朝廷还算忠心,比它们更难对付的是河北地区。作为叛军的大本营,河北地区自从安禄山起兵后就长期落在叛军手中。为了彻底荡平叛军,李泌曾建议派大军从塞外进军,先端掉叛军的老巢河北,只可惜急于收复两京的唐肃宗并没有听从。

史朝义死后,河北的燕军旧将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薛嵩等人虽然归降了朝廷,但因为仆固怀恩的私心,他们在河北保留了军队。在这些人心中,归降朝廷只不过是大势所趋,因此对中央政府并没有多少忠心,如李宝臣、田承嗣,他们早在安庆绪大败时就归降过朝廷,后来见史思明起兵,再度叛乱。有他们留在河北,朝廷想控制河北地区依然任重而道远。

安史之乱可谓是唐朝历史的拐点,至此之后便再无盛唐。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想重建大唐盛世实在是难上加难。随着盛唐风光的一去不复返,逐渐没落的大唐帝国将与安史旧将们在河北上演一幕又一幕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