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4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将相铁三角创下新纪录——拔城大小六十一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前一年。秦国刚刚接收韩魏进献的共计600里地,再加上伊阙之战以来的历次战果,魏河东郡几乎变成了瓮中之鳖。

武遂200里与阳狐、皋落、轵等地盘连成一片,王垣以东的轵道沿途所有据点皆入秦图。这些城邑群彻底切断了河东、河内之间的联系,使得魏河东郡沦为被孤立的飞地。秦之河西诸城、河外城塞及封陵等中条山以南领土、轵道诸城分别从西、南、东三面包围魏河东郡。唯一没有秦人势力的北面是韩上党郡所辖汾水河谷诸城。韩国此时已经入朝秦昭王,不会也不敢出兵救魏,不落井下石就算仁至义尽了。

更糟糕的是,皮氏和蒲阪的丢失让魏军失去了对渡口要津的控制。在这两座河东重镇的接应下,秦军东征过程中风险最大的渡河环节也变得高枕无忧。这意味着河东魏军将遭到来自多个黄河渡口的进攻。若想在皮氏、蒲阪、风陵渡、茅津渡、济民渡这长达数百里的战线上面面俱到地布防,是一件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主动权完全在秦人手中。

魏河东郡陷入了战略包围,河内地同样是瓮中之鳖。其西面是司马错亲手拿下的轵县,东面和北面是韩上党郡地界,黄河对岸的东周和韩国一样投靠秦国。而且武遂、轵、邓等城的秦军,已经给魏河内诸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若是再有一部敌军从其他方向夹击,魏河内军简直没法活了。

河东、河内皆势单力孤,发起大决战的时机成熟了。秦国君臣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相铁三角精锐齐出,同时进攻两地。在此之前,秦昭王还亲自去了一趟宜阳《史记·秦本纪》:“(秦昭王)十七年,城阳君入朝,及东周君来朝。秦以垣为蒲阪、皮氏。王之宜阳。”。《秦本纪》提到的这个小插曲,信息量远比字面意思大得多。

秦国此战的目标是在河东、河内鲸吞尽可能多的城邑。这看似跟宜阳关系不大,但秦攻魏河内的最佳路线是借周道,从孟津渡过河。由关中入雒阳必经河外三川之地,宜阳是秦国在三川地区最大的重镇,自然成为秦军远征河内最重要的后勤基地。秦昭王亲临前线视察,正是为了确认宜阳的战备状况,并与东周君协调秦周合作事宜。

咸阳准备好了,宜阳也准备好了,河外、河东、河内的各个城邑亭障都准备好了。王于兴师,修我矛戟——进军!

公元前289年(秦昭王十八年,魏昭王七年),白起、司马错、魏冉兴师伐魏。他们约定好时间和联络方式,然后分头行军。为了确保鲸吞行动的胜算,秦国投入的兵力和物力远超前几年。赵国以20万之众灭中山国,中山国地盘略大于魏河东郡与温县以西的河内地的总和。秦军本次参战部队应该比这个数字小一些,出动十几万众。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没留下细致的过程记录。参考地理信息与其他战例,秦国铁三角采取的是三路分进合击的策略:

穰侯魏冉主攻河内,从宜阳出发,借周道走孟津渡的浮桥过河,目标是攻打轵、邓以东的河内诸城。他所率东路军应是以宜阳甲士为骨干的河外秦军,推测数量有数万。

大良造白起主攻河东,从蒲阪方向渡河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王)十八年,攻蒲反(阪)。”,目标是攻取河东郡所有的城邑和土地。他指挥的西路军应由关中锐卒与上郡精兵混编而成。由于进攻范围最大,这路秦军的兵力最多,数量至少在十万左右。

左更司马错负责切断河内与河东的联系,从济民渡过河,以武遂、皋落为后援,目标是第三次攻打王垣,再根据具体情况来策应各方。他统领的中路军应由河东各城驻军与崤函关塞守军混编而成,推测数量有数万。

三位军事家打算同时出击,让魏国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救。但在那个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年代,相隔数百里的三路大军很难做到有效协同。

战国军队通过阴符和阴书来传递军情,就算按照秦国邮传日行200里的速度,来回往返也颇费时日。信使和间谍在传递情报途中可能会遭遇各种突发事件,这导致战争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理论上,各军到达指定位置后,不可擅自行动,必须严格按照约定的时间、信号、战法依次投入战斗。可是,在等待友军消息的过程中,敌军可能突然有所行动,让战斗提前爆发,破坏掉原定计划。

秦军拔魏61城之战经过图(草色风烟绘)

假如军情泄露,魏国会以卑辞重币向诸侯求援,竭力重启合纵。主张联秦攻齐的魏相薛公为了保卫魏国,会暂时转变态度,联结赵燕,亲善齐楚。赵国主政者奉阳君是抗秦派,也会同意出兵阻挠秦国攻打河东、河内。齐国在大间谍苏秦的谋划下可能会加入合纵,遏制秦国的迅猛扩张。燕国按照卧薪尝胆副本的要求会跟着赵齐两国行动。楚国可能选择中立。但韩国这个墙头草,十有八九要跳反。

按照历史经验,魏、赵、齐、燕、韩会各出锐师在周魏边境驻扎,从背后威胁进攻河内的秦军。到那时,秦国铁三角就不得不放弃原定目标,把重兵部署在河外,与五国之师对峙。就算双方最终没打起来,秦军同时袭击河东、河内的作战计划已失去了突然性。下一回魏国定会有所防备,铁三角只能把鲸吞重新改为蚕食。

类似的剧情在一年后真的出现了,但是那跟今年的战争无关。因为秦军这次很好地隐藏了作战意图,魏国浑然不觉,诸侯毫不知情。三路秦军各自就位,如同拉满弦的强弩,蓄势待发……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

东路军需要攻克的城邑不多,但该方向离周魏韩的首都圈最近,同时担负着阻击敌援的重任。

穰侯魏冉胸有成竹。他有平定季君之乱的狠辣作风,又熟悉各国庙堂情况,善于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解决问题,最适合在多国相邻的河内方向作战。他一过河就马不停蹄地包围了温县。他此时还不知道3年后会有一位诸侯国王死在这里,更不知道自己14年后还会跟此地打交道。但魏冉很清楚,“温县—刑丘—怀”古刑丘在今河南温县东南赵保箱,怀在今河南武涉县西南的东张村古城。的官道是连接河内西段、东段以及大梁的交通枢纽。若是拿下此城,既可遮绝河内魏军的东逃之路,又能阻挡魏国援军西进的步伐。

由于魏国不在河内设郡,以轵、温为核心的河内地西段部分又被韩上党郡和黄河隔着,只要对岸的周国投靠秦国,河东与大梁都无法及时救援这里。如今周韩都臣服于秦,河内西段的魏国各县完全落单,只能死守待援。

按照苏秦的说法,魏国总兵力包括20万武士(即魏武卒)、20万苍头(以青巾裹头的步兵)、20万奋击(又名奋戟之士)、10万厮徒(负责炊烹供养杂役的后勤兵)、车600乘,骑5000匹。秦国从攻襄城至今已经让魏军吃了6年败仗,丧师数十万。尽管普遍征兵制能补充减员,但土地与人口的大量流失让财政吃紧的魏国难以快速重建训练成本高昂的魏武卒军团。如今,魏武卒数量锐减,魏河内军更多是靠苍头、奋击两类部队应战。他们不像魏武卒那样完整地拥有三属之甲、十二石弩、戈、剑等全套远近战装备,战斗力相对弱一些。

司马错前年所拔轵城与邓城,为东路军横扫河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轵邓秦军的牵制下,河雍魏军无法阻挠秦军大部队从孟津渡过河。而人力、物力雄厚的轵城给魏冉的兵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后援基地。秦锐士越战越勇,温县的形势岌岌可危。

魏昭王君臣得知秦军来袭,急忙调集国中甲士准备救援。他们此时还不知道,河东郡的处境更加糟糕。

西路秦军过河后以蒲阪为起点开始分兵掠城,去年入秦的四百里河东地成为白起的进攻跳板。耐人寻味的是,《秦本纪》《魏世家》《六国年表》都表明魏国丢失了数量惊人的城池,却没有斩首多少万的记录。秦军曾经在一次拔楚16城的战役中斩首敌军5万,铁三角此次行动的战果应有过之而无不及,却只字不提斩首。一个合理的推断是,魏国之所以在不到一年里没死伤多少兵马就丢失大量城邑,很可能是因为守军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战术。

被包围的河东城池在劫难逃,只能期待其他城邑增援。可是,其他边城的主官们自忖无力御敌,纷纷带着军民弃城逃往郡治安邑。他们的算盘是合兵一处,聚集成秦人啃不动的硬骨头,坚壁清野,待秦军士气和体力消耗殆尽时再寻机反攻。哪怕放弃所有其他的城池土地,只要能赢得安邑保卫战,再以雪藏的精锐出击师老兵疲的秦军,就有光复河东的希望。由于河东魏军纷纷不战而逃,黄河沿岸的边城没多久就被秦军逐个占领。

然而,魏军收缩战线的真实意图被白起看穿了。他决定将计就计,利用心理战术把敌人驱赶到自己期待的方向。

西路秦军一部沿着中条山北麓和浊泽古湖名,在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西25里,一名涿泽。快速东行,中条山南麓的封陵、虞等城也奉白起的将令从南面包围安邑;另一部兵马则以汾阴、皮氏为起点,沿着汾河东进,攻略沿途城池,一直打到魏韩边境,切断魏军撤向韩上党郡的退路。两路秦军都按照白起的要求故意向敌军示以生路,诱导他们逃往安邑,减少不必要的战斗。就这样,秦军不断攻城略地,战线越拉越长……

河东魏军大概忽略了一个问题,坚壁清野战术对付后勤补给线过于漫长的敌军最有效,偏偏西路秦军不属于这类敌人。

白起一边指挥各部兵马迅速占领这些防务松懈的城池,一边向秦昭王请求增派兵力和粮草,填充不断增加的新领土。魏河东郡最大的先天不利因素,就是离敌国首都圈太近。黄河对岸就是秦国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关中内史之地。秦人远远没有到达远征的后勤极限,又拥有充足的民力来填补魏军撤退后留下的空白。论打持久战,一个孤立的魏国边郡根本耗不过整个秦国。

安邑周边的大小城邑相继陷落,秦军从四面八方包围安邑。士卒们构筑了壁垒,摆上了各种攻城器械。只要大良造白起一声令下,各部人马将力争“先登”之功。

城内重兵集结,城外大军压境,一时难分高下,战况转入相持阶段。白起固然无法凭十万之师一口吞掉聚集在安邑的几十万魏国军民,但魏军也毫无等秦军后撤再反攻的机会。因为秦人有源源不断的后援,可以从容不迫地料理新地盘,部署驻军,设置官府,恢复生产,对安邑长围久困。安邑则孤立无援,只能凭现有的积蓄独自支撑。放眼全局,除非大梁与河内的援兵,不,除非诸侯合纵攻秦施压,否则安邑之围无解。

就在这时,一则新消息被秦军间谍散布到整个河东,安邑的官吏军民听后心如死灰——穰侯魏冉猛攻河内,秦将司马错再拔王垣。

第三次攻垣之战赢得毫无悬念。司马错得手后派出信使分别通知白起和魏冉,同时积极打探河东与河内的战况,等待新的指示。轵道已经畅通无阻,中路军随时可以快速驰援另一个战场。数天后,司马错接到了两边的回信,便告知白起的信使,自己马上赶赴河内。

安邑已是囊中之物,白起不需要帮忙。魏军援兵正朝着河内赶来,魏冉部秦军兵力略单薄,司马错决定与他会师,共同阻击。

韩周两国虽服从秦国,却不愿意卷入太多纷争,没出兵阻挠魏国援军过境。魏军直奔孟津渡,打算由浮桥过河与河雍守军会师,再从背后袭击正在猛攻温县的魏冉部秦军。这个计划若能实现,河内战况将一下子变得复杂。不料,司马错的中路秦军动作更快,步兵从轵道进入河内后抢先一步包围河雍,更早到达的精锐车骑奉命拆毁了河桥。

魏军急切间找不到那么多船只渡河,而且围城的秦军已在北岸布好阵势,等待敌人半渡而击。这是兵圣孙武等人倡导的实战谋略,魏军援兵试图渡河,被秦军拦截后最终放弃了努力,眼睁睁地看着司马错挥师把秦军的战旗插上河雍城头。而在另一边,魏冉也攻克了温县。两人又合兵一处,把已经插翅难逃的剩余河内城邑悉数占领。

这是秦国东出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攻城略地行动,刷新了战国中期的军事记录。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史记·穰侯列传》载:“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史记·魏世家》载:“(魏昭王)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

《史记·六国年表》载:“(秦昭王)十八年,客卿错击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魏昭王)七年,秦击我。取城大小六十一。”

秦军拔魏61城后的河东形势(草色风烟绘)

在这场被史官轻描淡写地记成流水账的战争中,秦国将相铁三角共计拔大小城61座。这里提到的“大小城”应该包括了城池、徼亭、鄣塞等不同类型的军事据点,多数分布在河东,少数分布于河内。魏国在河东几乎只剩下旧都安邑,城外到处是密集的秦军营寨。铁三角虽未能一鼓作气吞并整个河东,但已经走了99步。只要能拿下安邑,大秦河东郡就能马上挂牌运作了。

可是,战国时代的史诗并不按套路出牌。铁三角大举攻魏的胜利震撼了诸侯,导致天下形势突然生变,列国外交再度重新洗牌。秦国不再拥有能专注攻魏的外部环境,必须从长计议,以免刺激诸侯合纵攻秦。秦昭王急忙把穰侯魏冉从前线召回,因为有个外交大手笔只能由这位老相邦去操持。白起和司马错也不得不推迟乘胜追击安邑的作战计划,一边巩固新领土,一边等待新的战机。他们此刻未曾想到,一帆风顺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严峻的考验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