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诱敌之谜
小早川隆景指挥日军先锋队第一队、第二队、第三队进逼明军侦察队的同时,李如松已经从坡州南下至惠任岭,在路上碰到了从前线逃回的朝鲜将领高彦伯的军官,知道了明军侦察队在碧蹄馆被围的消息。李如松得知日军兵力众多后没有犹豫,当即决定驰马突进、直奔战场。但行进途中,他的战马突然蹶倒,致使他摔下马,脸颊微微受伤,过了很久才起来。这显然是个不详的兆头,但李如松不为所动,仍旧直奔碧蹄馆。
李如松一路狂奔到达碧蹄馆后,明军兵力达到约四千五百骑,但仍然远远少于日军。李如松看到被围的明军将士因为日军势大,全都迟疑,不敢上前与日军交战,便当即喝令诸将士上前搏战,畏缩不前者斩首。于是官兵齐上,与日军砍杀在一块,碧蹄馆之战至此正式打响。
到碧蹄馆之战开打为止,部分朝鲜史料又出现了诱敌之计的说法,认为日军故意在砺石岭以羸兵示弱,假装败走,诱使明军进战,让明军骑兵陷入泥泞,发挥不出优势,日军乃趁机上前,挥剑对其砍杀。《象村稿》便持这一说法,原文是这样记载的:“贼众列植旗帜于砺岘(砺石岭),提督进战,贼羸兵诱我,佯北而引入淖中。天兵汰进,陷于泥泞,马不得行,贼乃挥剑前杀。”
但这并不是事实,因为当时明军侦察队已经从砺石岭后退到碧蹄馆,李如松并不会进战至砺石岭;且明军侦察队是意识到日军兵力远远多于明军后才逃跑的,这时日军不可能再以“羸兵”引诱明军上当。《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先来天兵,直突搏战”、“提督与手下骁将数十人亲自驰射”,可见明军骑兵并非完全不能驰骋。
不过,朝鲜多稻田,不利于明军骑兵作战,在文禄之役时没有发挥出优势,这是事实,屡见于《经略复国要编》收录的相关公文书。以当时战场上的复杂情势而言,部分明朝骑兵确实可能出现了《乱中杂录》中所说的“贼诱入泥淖,左右翼击,勇兵多死”的情况。退一步说,即便不是被“诱入泥淖”,朝鲜的地形也不利于明军骑兵发扬其长处。就连李如松自己事后也承认,明军骑兵在碧蹄馆之战的时候“因稻畦深,马难驰骤”。
明军将士(一)
柳成龙在《惩毖录》中这样记载:“时贼匿大众于砺石岭后,只数百人在岭上。提督望见,挥其兵为两翼而前,贼亦自岭而下,渐相逼。后贼从山后遽上山,阵几万余。天兵望见,心惧而已,接刃不可解……”称日军在砺石岭上以数百人引诱明军进战,日军大部队埋伏于砺石岭后,李如松不明就里,将明军骑兵分为左右两翼,直逼日军,结果日军伏兵从砺石岭后现身,使明军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柳氏的这一说法与事实相悖,并非实情。当时,明军侦察队因为日军人数众多,已经从砺石岭后退到碧蹄馆,因此李如松不可能进战至砺石岭,更不可能在砺石岭中诱敌之计。
无论是《象村稿》还是《惩毖录》的说法,都不是事实。《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说得很明白,明军侦察队在打败日军先锋队以后,王京日军倾巢而出布阵在砺石岭;明军侦察队见日军势大,便退屯碧蹄馆,但是日军“分布山野,看看渐逼”。在这种情况之下,日军根本不可能再用示弱诱敌之计,明军当时也已意识到日军的真实兵力,不会上当。
朝鲜史料《宣庙中兴志》整合了《象村稿》《惩毖录》的两个说法,记载道:“贼佯北诱之,引入泥淖中,骑不得展。贼伏兵乃上山而阵,几万余人。天兵望之忷惧,贼遂挥剑齐进,人马皆糜……”这一说法更荒诞无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