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陵之迷雾中的慈禧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慈禧之死

1908年11月1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发了这样一篇新闻报道:


北京,11月15日电:

慈禧皇太后于今天下午2点钟去世。慈禧皇太后是大清国的独裁者。她从1861年以来就一手操纵清国政局,期间没有任何人成功地阻挠过她。并且,自从1881年起至今,再也没有人起来反对过她。

清国官方已正式宣布皇太后驾崩,而官方刚刚才宣布了光绪皇帝的死讯,称光绪皇帝于昨天下午5时驾崩。这两项宣布在时间上相隔得如此之近!但这里的人们相信,在官方向外颁布讣告前,皇帝陛下和皇太后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

今天早上8点钟,清廷颁布诏书,宣布溥仪王子殿下已登基成为新帝。溥仪是大清帝国摄政王醇亲王的儿子,今年才三岁。这项诏书是依照皇太后在醇亲王成亲时所做出的承诺而颁布的。上星期五颁布的一项诏书,宣布溥仪为清国皇位继承人。

…………


皇帝和皇太后孤独地死去

流传了三千年的传统丧葬仪式宣告了皇帝陛下和皇太后的过世。临终时,虽然在他们身边围绕着一群身份低下的守护者,但却很孤单地、未被人注意地死去了,因为这些看护者不能接近他们神圣的君主,与他们的主子保持着一丈以内的距离。皇帝陛下就这样死了,因为他没有接受任何科学的救助。数月来,他都一直拒绝让外国医生为他诊治病情。并且,虽然据传他曾求助于中国古老医术,但人们相信,后来他就再也没接受任何治疗了。


清廷公布称,皇太后在上周五最后接见庆亲王时,神志时而清楚时而昏迷。她同意清廷宣布溥仪殿下为皇储以及醇亲王为帝国摄政。庆亲王是皇室成员,满族,他在义和拳叛乱开始时是清国宫廷大臣,并兼任负责京城安全的九门提督。外国使馆的官员们就是指望着庆亲王能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庆亲王身兼数职并深得朝廷信任。

慈禧像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世人广泛关注,正如文章所说,1908年11月的大清帝国发生了三个重大的政治变化:光绪帝死亡、慈禧死亡和新皇帝登基。人们对此议论纷纷,猜测大清皇室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来,慈禧的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怀疑,在人们的思想中,尽管慈禧享受着当时最好的医疗和生活待遇,但她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在时间面前,大自然生死法则并不会因为她的尊贵而网开一面。而令人们感到怀疑的是光绪帝的死太蹊跷:虽然有病,但毕竟年轻,光绪帝怎么会死?并且在他死后不到二十小时,慈禧也死了?

《崇陵传信录》记载:“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

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月经不调之症,以后又陆续患过喘咳、痔疮、面风、腹泻、肠胃不和等病症。慈禧在七十岁以后,身体开始出现日益衰弱的迹象。一位曾经陪伴慈禧的女官德龄在《瀛台泣血记》中写道:“太后根本已没有什么精神来监视光绪。因为她老人家已经病了,国事的棘手,和年龄的增长,终于也使她进入了每个人所不能避免的老倦的阶段。最近她除掉还能进些饭食之外,一切的政事,都完全不问,每天只在宫内服药将息。”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以后,慈禧已经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九月,慈禧又患了腹泻病,且久治不愈。十月初十日(11月3日)慈禧庆祝完自己的七十四岁大寿后,因为劳累,身体更加虚弱。据清宫《内起居注》记载,自十月十六至十九日,慈禧没有政务活动。这说明慈禧的病情加重了。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1908年11月13日),慈禧在这一天也就是光绪帝死前的一天,连续发布了两道懿旨。

光绪帝、皇后、老佛爷(慈禧)等用药底簿

第一道懿旨:将醇亲王载沣的三岁儿子溥仪抱进皇宫抚养。

第二道懿旨:将醇亲王载沣封为摄政王。

这两道懿旨的发布,给人的印象就是慈禧在安排光绪帝后事了。因为如果光绪帝死了大清国不能没有新君,不能没有掌管朝政的大臣,而光绪帝没有后代,因此慈禧就先抱来一个小孩,等待接替光绪帝的皇位,但并没有明确说这个小孩的身份是皇子。而这个孩子的父亲则被任命为摄政王。为了使这一切能够顺利实施,慈禧在实施计划之前,将能影响她计划的军机首辅重臣庆亲王奕劻调走,令其到东陵验收刚刚竣工的菩陀峪万年吉地工程。而计划实施的结果就是光绪帝死了,而且是死得很快。在慈禧发布两道懿旨后的第二天,光绪帝就如慈禧所愿地死了,她所接进宫的载沣的三岁儿子溥仪也就当上了新皇帝。看到结果如此顺利,慈禧特别开心。在光绪帝死后的当天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慈禧又颁发三道懿旨:

幼帝溥仪与摄政王载沣

一、朝会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著排在诸王之前。

二、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大清皇帝。

三、溥仪即位,是继承同治帝皇位,即溥仪算是过继给同治帝的儿子,但同时也是光绪帝的儿子。

慈禧的懿旨有些意思,即溥仪是以摄政王载沣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继承的是同治帝的皇位。继承皇位后是同治帝继子,兼光绪帝继子。理由是:“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这个理由冠冕堂皇,从法律上讲很充分,但却从道理上显示出慈禧的私心,那就是她不喜欢光绪帝,所以溥仪继承的是同治帝的皇位而不是光绪帝的皇位。虽然溥仪也算是光绪帝的儿子,但在排名上,同治帝在前,光绪帝在后。不过,这样的安排,使得大清皇帝的继承回归到了正常轨道,延续了同治帝血脉,避免皇位出现更大的分支,即咸丰帝—同治帝—宣统帝,而非咸丰帝—光绪帝—宣统帝,光绪帝成为皇位继承史上的一个小插曲,非主流的,一闪而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溥仪进入皇宮并未像之前那个大阿哥一样的身份是皇子,因为如果进了皇宫是皇子身份,则是光绪帝的皇子而非同治帝的皇子。

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慈禧的病情也加重了,她似乎感到了自己这次也在劫难逃。在生命弥留之际,慈禧想到的依然是政治权力:假如她死后,大清权力谁来掌握?于是她发布懿旨:

摄政王载沣像

监国摄政王宝及宝文

昨经降旨,特命摄政王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慈禧的这道懿旨告诉人们,载沣虽是监国,有管理朝政的权力,但国家重要事情还是由皇太后(即慈禧的侄女、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决定。慈禧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慈禧深知,她的专权带给侄女的不是幸福,而是悲剧。对于一个普通平凡的女人来说,需要的是夫唱妇和的夫妻生活,而光绪帝死了,剩下的就只是一个寡妇,寡妇的日子是很艰难的。她知道侄女没有什么才能,所以没有让她垂帘听政,而是安排了摄政王辅政。为了弥补对侄女的精神愧疚,让侄女不致有失落感,慈禧决定把大清国的部分权力交给她,于是规定:假如我一病不起的话,国家大事由摄政王裁定,但重大事情必须请示皇太后才能施行。就是这样的规定,使得自己的侄女—隆裕掌握了大清国的至高权力。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未时,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终于熬干了心血,病死在西苑的仪鸾殿,享年七十四岁。当天下午,掌仪司的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慈禧遗体从仪鸾殿抬到皇极殿。二十三日上午八时五分,在隆裕和瑾妃的敬视下,慈禧遗体被装殓入了棺椁,并停灵于皇极殿。

宣统元年(1909)正月二十二日,宣统帝给慈禧上谥号“谥号”是中国古代帝后、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谥号有帝王之谥,有臣属之谥。国家给谥的对象,包括帝王、嫔妃、百官以及其他建有功业、树有德行(如节妇烈女、孝子贤孙等)或卓有学问的人。清朝帝后谥号有固定程式,均为谥美之词。“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

宣统元年十月初四日(1909年11月16日),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各种繁杂礼仪之后,慈禧的棺椁被葬入她的独门独院的墓地—菩陀峪定东陵地宫里。自此,慈禧在人世间的事情算是完美地结束了,开始了她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的生活。

而此时的大清国不但如年高的老者,更似残阳西下,其政权不仅再次旁落在女人手里,而且还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另一类社会—“太监干政”。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