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山海经3:多姿多彩的神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盘古开天辟地

说完了女娲造人的功绩,我再来讲讲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出现得较晚,比女娲造人的传说出现得要晚很多,也不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但是因为盘古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之神,知名度很高,影响很大,所以我讲完女娲的故事,也接着说一说盘古的故事。

盘古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里。

*徐整字文操,豫章(治今江西南昌)人,三国时吴国的太常卿。《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是他的作品,内容大多为三皇以来发生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混沌沌的,好像鸡蛋一样。有一个叫盘古的巨人,躺在这个“鸡蛋”里,沉睡了很久很久……

有一天,盘古揉一揉眼睛,醒了。他瞧着周围黑漆漆的一团,觉得很憋闷。他想动一动身体,身体却无法翻转。

盘古是个巨人,蜷缩在“鸡蛋”里面,连手脚也没法伸展,这怎么能行呀!

于是,盘古顺手摸起一把斧头,用尽全身的力气使劲一砍。只听“哗啦”一声巨响,“鸡蛋”被劈开了,周围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鸡蛋”里一些很轻很亮的东西,轻飘飘地往上升,变成了高高的天空;另一些又重又混浊的东西,慢慢地往下沉,变成了宽阔的大地。天地就这样诞生了。

盘古舒展了一下手脚,感觉舒服极了。新开辟的天地,比从前那个让他感到非常憋闷的“鸡蛋”好得多。

盘古虽然开辟了天地,但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他担心眼前这个刚分开的天地会再度合拢,又回到最初那个混沌的状态。

于是,盘古挺直身体,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用力支撑着刚刚开辟的天地。从此,天变得很高很高,地变得很厚很厚,它们逐渐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盘古这么努力地支撑着天地,不敢稍有放松。最后,他累得实在受不了了,倒了下来,横躺在大地上,死了。

难道盘古真的就这么离开他开辟的那方天地了吗?

不,盘古舍不得就这么离开。传说,他死后,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头发变成满天的星星,声音变成雷霆,呼吸变成风和云彩,躯体变成绵延起伏的山冈,血液变成滚滚江河,汗毛变成花草树木,肌肉变成一片片原野,筋脉变成一条条大路和小路,牙齿、骨头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属和矿石,汗珠变成甘霖雨露……整个天地充满了勃勃生机。

盘古不仅开辟了天地,还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世界。他真伟大啊!

有的小读者要问了:“难道我们现在所处的天地,真的是盘古开辟的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必须先说一说“天”和“地”的概念。

在古人眼中,“天”指宇宙,“地”指我们生活的地球。盘古不过是上古时期的一个人嘛,难道宇宙和地球比人类还年轻,都是这个叫盘古的巨人开辟的?

当然不是这么一回事。宇宙的起源非常悠久,与之相比,人类诞生得很晚很晚。在宇宙演化的漫长过程中,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超过一万年。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古生物,比如三叶虫、恐龙,其诞生比人类要早很多很多年。

让我们看一看人类的起源吧!科学家们认为,人类是从猿一步步进化而来的。最早的人类当然没有开天辟地的念头,就连中华大地上古老的元谋人、北京人等,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观念。他们那时跟其他动物一样,总是为了生存而东奔西跑。

后来,生产力发展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人类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才出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我的读书笔记

藏在神话中的常用词语

亲爱的小读者,我已经讲了两篇神话故事了,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悟呢?

有的小读者可能会惊叹:“这些故事太有趣了,我没想到古人会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

有的小读者可能会质疑:“这些故事都是真的吗?我看它们都是古人一拍脑袋,胡乱编造的吧!”

还有的小读者会欣喜地说:“这些故事我听起来很耳熟啊!”

哈哈,《山海经》留下了许多宝贝,不同的读者读了,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

我认为《山海经》中最显眼的宝贝,要数那些从中演化而来的常用词语了。它们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拥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出自《山海经》(或者由《山海经》中的片段提炼出来)的常用词语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巴蛇吞象,等等。

我相信,你在读故事的同时,这些常用词语会自然而然地从你的脑海里蹦出来。

读书时,我们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既要了解每个常用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也要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借助从《山海经》中诞生的常用词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地理知识、气象知识等,还可以从中体悟先民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