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近代以来的郑玄《诗经》学研究
自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直到目前,海内外有关郑玄《诗经》学的研究,按其出现的历时进程可以194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一、1919—1948年间郑玄《诗经》学研究
1919—1948年三十年间,海内外研究郑玄《诗经》学的论文和专著,数量不算丰富,研究范围大多集中在评述郑学得失,总结郑《笺》训诂特点及释例,研究郑玄改字、以礼解《诗》等方面。
从经学发展的宏观层面研究郑学的论著逐渐增多。一方面,一些学者沿袭清代今文家观点,批评郑玄混合今古、打破家法,如《吕思勉读史札记·论经学今古文之别》一文、吕思勉先生《经子解题》一书、徐敬修先生《经学知识》一书、蒋伯潜先生《经学纂要》一书、《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中《经今古文学》一文“都有类似的意见”,“张尔田于1916年在《中国学报》(第一册)上发表《郑学辨》一文,通过列举郑玄于《易》、《礼》、《春秋》、《尚书》、《诗》皆掺合今古的例证,申说郑玄混合今古而使今学、古学俱亡,也使六艺之道至于陵替的观点”[347]。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倾向于客观分析郑学,如马宗霍先生《中国经学史》一书对郑玄融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给予肯定,夏敬观《郑康成〈诗谱〉平议》[348]探讨《毛诗谱》之价值。
考察《郑笺》训诂及释例的论文,有赖炎元《毛诗郑氏笺释例》[349]、黄侃《诗经序传笺略例》[350]、黄焯《诗经序传笺略例补》[351]、黄淬伯《诗传笺商兑》[352]等文章。研究《郑笺》用字与改字的论著,有罗振玉《毛郑诗斠义》、江瀚《诗经四家异文考补》[353]、胡朴安《毛诗郑笺改字说》[354]、张奎森《毛诗郑笺破字解》[355]等。研究郑《笺》以礼说《诗》的专题论文,有王公贤《嫁娶之时郑王异说平议》[356]和《毛诗郑笺汉制考证》[357]等。此外,钱基博《经学通志》一书称扬郑玄礼说择善而从。
二、1949年以后的郑玄《诗经》学研究
古代、近代的郑玄《诗经》学研究多集中在对郑《笺》的训诂研究和《传》、《笺》异同得失的探讨以及对《毛诗谱》的辑佚补亡上,而新中国成立以后郑玄《诗经》学研究有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的拓宽、研究角度的多样、研究方法的创新三个方面。尤其是郑玄《诗经》学研究范围不断拓宽,从经学、文献学、训诂学、出土文献到文学、文学理论等诸多方面皆有涉及,可谓遍地开花。
1949年以后的郑玄《诗经》学研究,可以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之间的三十年为前期,研究成果数量稀少,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因而此时的郑玄《诗经》学研究一度比较沉寂。自1979至今为后期,郑玄《诗经》学呈现出愈来愈盛的发展态势。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愈来愈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亦有很大的转变和突破。
1949年以后不仅仍有学者蹈袭清代、近代比较毛、郑异同得失的研究路数,继续进行深入探讨,而且还有学者对郑、王之别进行详细比对。黄焯先生专著《毛诗郑笺平议》详细对比《毛传》与郑《笺》,辨其是非,多有新见,“平笺义,仍主《毛传》,而以三家为辅”。此书旨在申毛匡郑,故“胪列郑异于毛者六百余事,征引历代著述不下百种,一一加以审慎的考辨”[358]。黄焯先生自称:“余因胡君之旨,更参引诸家之说,而附以己意,成为《毛诗郑笺平议》一书。冀在阐明经旨,而得其定诠,期异夫以私见为诎伸者。”[359]其论文《毛诗笺疏质疑——二南部分》[360]、《毛诗笺疏质疑——邶鄘卫部分》[361]反映了相似内容。此后,这类论文不断出现,数量颇多,如祝敏彻、尚春生《论“毛传”、“郑笺”的异同》[362]、张有祥《〈毛传〉、〈郑笺〉训诂内容的比较》[363]、吕琨荧《〈毛诗传笺〉易字条例辨》[364]、叶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传笺异说探究》[365]、邓声国《〈毛诗笺〉申明〈传〉义说略》[366]、韩峥嵘《郑玄〈毛诗传笺〉置疑》[367]、《郑玄〈毛诗郑笺〉得失刍议》[368]、田中和夫与李寅生《论郑玄的诗经学——兼论〈毛传〉〈郑笺〉之异同》[369]、《〈毛诗笺〉训释异〈传〉释例述析——毛、郑训诂词汇意义歧义之成因初探》[370]、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371]、罗荣华《〈毛传〉、〈郑笺〉、〈孔疏〉训诂术语评析》[372]、韩宏韬《考论〈毛诗正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兼驳“疏不破注”说》[373]、杨新勋《欧阳修〈诗本义〉辨正毛传、郑笺蠡测》[374]、卫艳霞《试论〈毛诗正义〉对传、笺之异的处理》[375]、胡希《试论孔疏与毛传、郑笺之关系——以〈小雅〉为例》[376]、冯卉《毛亨、郑玄、孔颖达〈诗经〉修辞训解比较》[377]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传》、《笺》异同得失的问题进行了考察。相关的硕博论文有: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华敏的硕士论文《〈毛传〉与〈郑笺〉比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陈炳哲的硕士论文《〈毛传〉、〈郑笺〉训诂术语比较研究》、暨南大学刘卫宁的硕士论文《〈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与〈诗集传〉训诂比较研究》、山东大学陈锦春的硕士论文《毛传郑笺比较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文幸福的博士论文《诗经毛传郑笺辨异》、台湾中央大学车行健硕士论文《汉代毛郑诗经解经学研究》、2007年兰州大学张艳的硕士论文《〈毛传〉、〈郑笺〉对〈诗经〉训诂之比较》。龚杰《简论汉魏的郑学与王学》[378]、史应勇《郑玄通学及郑王之争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出版)、郝桂敏《王肃对郑玄〈诗〉学的反动、原因及学术史意义》[379]、台湾地区林叶莲的博士论文《中国历代诗经学》、台湾师范大学邹纯敏硕士论文《郑玄王肃诗经学比较研究》等分析郑、王之异同得失及其原因。
1949年以后涌现出一系列考察《郑笺》、《毛诗谱》训诂及释例的论著。黄焯《诗经序传笺略例续》[380],李开金《〈诗集传〉与毛传郑笺训诂相通说》[381],周国瑞《诗·笺释例》[382],吴林伯《简论郑玄训诂成就及其影响》[383],吴福祥《试论郑玄就音求义训诂原则》[384],《试论郑玄据语境释义的训诂原则》[385],唐文《郑注群经体例发微——兼谈训诂学的起源》[386],刘友朋、蓝岚《〈毛诗笺〉的训释体例》[387],邓声国、黄新光《〈毛诗笺〉训诂术语琐论》[388],孙永娟《〈郑笺〉对〈毛诗传笺通释〉的影响》[389]《〈郑笺〉中的整体内容训释》[390]、尚磊明《从毛郑对假借字的训释看假借问题》[391]、陈建裕《郑玄在中国注释学上的贡献》[392],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姚书平的硕士论文《从郑玄〈毛诗笺〉看汉代训诂学的发展》等文章皆对《郑笺》训释体例和贡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概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细谷惠志《从〈礼记·表记〉篇引用的〈诗〉来分析郑玄的注释》[393]与崔淑萍《郑玄〈毛诗笺〉对词义的训释》[394]从具体的训诂特点入手对郑玄的《诗经》研究进行讨论。冯浩菲先生《毛诗训诂研究》,有专门研究《毛诗郑笺》与《毛诗谱》的训诂及其体例的章节,多所发明。蒋善国《三百篇演论》以为“《郑笺》对于《毛传》传世可谓功莫大焉”,总结出“破字以易毛”、“用三家《诗》以申毛”等14条例。
此期对郑《笺》从语法修辞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有:张能甫《关于郑玄注释中“读为”“读如”的再思考》[395],孙良明《从〈诗经〉看〈毛传〉、郑〈笺〉谈宾语前置句式的变化》[396],《郑玄毛诗笺中的古典修辞理论探》[397]和洪丽娣《论郑玄〈毛诗笺〉中的修辞观念》[398],张华文《试论毛诗郑笺的语法分析》[399],李平《〈诗经〉郑笺、朱注中的“重言”辨析》[400],史静薇、高光新《〈诗〉毛传单音词到郑笺的双音化》[401],罗荣华《〈毛传〉、〈郑笺〉中的词类观》[402]、2007年新疆师范大学潘艳花的硕士论文《郑笺句型例析及其疑义探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魏伯特的硕士论文《郑玄、赵岐、何休传笺的一些语法特色》等。以上论文涉及《郑笺》的音韵、字词、句型、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
这段时期也有学者从经学的宏观方面对郑玄《诗经》学进行研究。张舜徽先生《郑学丛著》分析《郑笺》的经学成就,为后人研究开辟了道路。章权才先生《两汉经学史》指出郑玄经学思想与政治有密切关系。王承略先生《郑玄与今古文经学》论述郑玄的生平和经学成就、经学特点及郑学产生的原因,姜广辉先生《中国经学思想史》对郑玄经学思想进行述评。史应勇《郑玄经学三论》考察了郑学产生的学术背景。杨广伟《论郑玄通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史应勇《郑玄通学及郑王之争研究》探索了郑玄通学产生的原因。沈薇薇《论〈孟子〉对〈毛诗传笺〉的影响》[403]、郑子良《再论“宗统”与“君统”——以郑玄笺注为中心的考察》[404]、李华《郑玄诗学的宗孟倾向》[405]均考察郑玄说《诗》承袭孟子诗学的特点。边家珍《郑玄经学的特色及评价问题》[406]、刘毓庆《郑玄〈诗〉学的基本框架及其价值取向》[407]、台湾彭维杰硕士论文《毛诗序传笺“温柔敦厚”义之探讨》、陈居渊《郑玄“以易笺诗”考论》[408]、2008年青岛大学傅炜莉硕士论文《郑玄〈诗〉学研究》、钱荣贵的学术论文《郑玄的注经思想及其体系》[409]论述郑玄《诗》学的特色和思想体系等问题。北京大学常森博士论文《〈诗〉的崇高和汩没》肯定《毛诗序》、《毛传》、《毛诗笺》是研究汉代《诗》学最可靠的渊薮,北京师范大学李世萍博士论文《郑玄〈毛诗笺〉研究》及其文章《郑玄毛诗笺校勘成就初探》[410]总结郑玄《毛诗笺》的校勘成就、注释成就和思想成就。杨天宇先生《郑玄〈注〉、〈笺〉中诗说矛盾原因考析》[411]考察了造成郑玄三《礼》注与《郑笺》解释差异的原因。台湾罗健蔚硕士论文《郑玄〈三礼注〉说〈诗〉与引〈诗〉之研究》重点研究郑玄三《礼》注说《诗》引《诗》问题。王洲明先生《论郑玄〈诗谱〉的贡献》[412]一文对《毛诗谱》成就进行总结。郭树芹《〈毛诗谱〉的流传及其学术思想》[413]和硕士论文《郑玄〈毛诗谱〉新探》考察《毛诗谱》的流传、主要内容及其体制形式,简述《毛诗谱》在诗学理论上的建树。台湾地区佛光大学硕士论文陈华《郑玄〈毛诗谱〉考索》研究《毛诗谱》辑佚文本,探寻郑玄的学术传承脉络。台湾学者王礼卿《四家诗旨会归》(台中青莲出版社1995年出版)乃“三家《诗》与毛诗综合研究的集成性著作”[414],其卷首有《毛诗序考论》、《诗谱序略考》等郑学方面的相关论述。台湾学者赵制阳《诗经名著评介》三集(第一集学生书局1983年出版,第二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第三集万卷楼图书公司1999年出版)中对《诗序》、《毛传》、郑玄《诗谱》《诗笺》等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可谓“持平之论”。陈戍国《诗经刍议》、洪湛侯《诗经学史》等著作均对《郑笺》以礼说《诗》有所涉及。梁锡锋博士论文《郑玄以礼笺诗研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对《郑笺》以礼说《诗》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彭美玲《郑玄毛诗笺以礼说诗研究》、叶勇《毛传郑笺以〈曲礼〉释诗初探》[415]等均为研究郑玄以礼说《诗》的专题论文。郝润华、王燕飞的论文《郑玄〈毛诗传笺〉与“以史证诗”传统》[416]考察《郑笺》“以史证诗”的特点。刘明《郑玄诗纬学论略》[417]、李世萍《郑玄毛诗笺谶纬思想析论》[418]、沈薇薇《试析〈毛诗传笺〉引谶纬释〈诗〉》[419]、台湾吕凯《郑玄之谶纬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梳理郑玄引纬注经等问题,辅仁大学车行健博士论文《礼仪、谶纬与经义——郑玄经学思想及其解经方法》从思想、政治等方面分析郑玄的解经方法。
亦有学者从《诗》学理论和文学成就方面对郑玄《诗经》学进行研究。刘怀荣《论郑玄对传统〈诗〉学的继承与发扬》[420]、王洲明《试论郑玄对我国古代文论的贡献》[421]、刘树胜《郑玄的诗论体系及其依据》[422],吴万钟《论〈传〉、〈笺〉兴义的思维模式》[423]、陈向春《论〈毛传〉“独标兴体”的诗学贡献》[424]、杨允《郑玄对“比兴”论的阐释与发展》[425]、鲁洪生《郑玄〈周礼注〉比兴观念产生的根源》《论郑玄〈毛诗笺〉对兴的认识》、杨新勋《论〈郑笺〉对〈毛传〉“标兴”的认识与发展》[426]、2011年中南大学王璐硕士论文《郑玄诗学研究》等论文从《诗》学理论的角度研究郑玄《诗经》学。孙永娟《〈郑笺〉对〈诗集传〉的影响》[427]、康学伟《论郑玄〈毛诗笺〉的文学成就》[428]、沈薇薇《浅析〈毛诗传笺〉对自然美的欣赏》[429]、肖振宇《郑玄对〈毛诗〉笺注鉴赏刍议》[430]、刘成德《郑玄笺释寄托感伤时事之情》[431]、2007年河北大学毕高超硕士论文《〈郑笺〉诗旨研究》、2008年《东北师范大学》沈薇薇博士论文《郑玄〈诗经〉学研究》、2009年辽宁大学杨允博士论文《郑玄诗乐思想研究》等着重挖掘郑《笺》中的文学质素,考察《郑笺》中寓含的思想感情,总结《郑笺》文学方面的贡献。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利用地下出土的甲骨、金石、竹简和敦煌《诗经》卷子等新发现材料进行研究,推动了郑玄《诗经》学的发展。胡平生《吐鲁番出土义熙写本毛诗郑笺〈小雅〉残卷的复原与考证》[432],运用出土文献对郑《笺》进行复原与考证。潘重规先生遍校敦煌《诗经》卷子,先后撰成多篇文章,并在1970年结集成《敦煌诗经卷子研究论文集》一书,细致考察敦煌所藏郑《笺》版本及其体式、异字等,推论六朝唐代《诗》学风气。姜亮夫《敦煌学论文集·敦煌本毛诗传笺校录》录阮刻于上,校异文于下,得校文一千一百九十余则,又撰《毛诗校注》定其是非。刘操南《敦煌本毛诗传笺校录读记》[433]《敦煌本毛诗传笺校录疏证》[434]、伏俊琏《敦煌〈诗经〉残卷的文献价值》[435]、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436]、黄瑞云《敦煌古写本诗经校释札记》、苏莹辉《六朝写本毛诗注残页斠记》、陈邦怀《敦煌本毛诗豳风七月残卷跋》等论著考察敦煌《诗经》卷子。孙永娟《20世纪以来〈郑笺〉研究综述》[437]对近代以来的郑玄《诗经》学进行了总结分析。还有其它一些涉及郑玄《诗经》学的文章不再一一指出。
近代以来的郑玄《诗经》学研究成果体现了研究领域的拓宽、研究角度的多样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纵观郑玄《诗经》学研究史,可以发现一方面对郑玄《诗经》学的研究遍及多个方面,涉及诸多领域,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成果斐然;另一方面,对郑玄《诗经》学的研究在系统性上还有所欠缺,在研究深度上还需要更加深入,在理论上也需要进行全面总结。
[1] 《春秋左传正义》,第1932页。
[2] 《春秋左传正义》,第2006页。
[3] 《论语正义》,第2461页。
[4] 《论语正义》,第2507页。
[5]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10页。
[6] 《论语正义》,第2467页。
[7] 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8页。
[8]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经学略说》,第45页。
[9]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7页。
[10] 马银琴《两周诗史》,第1页。
[11] 吕祖谦《左氏博议》卷十三,第442页。
[12]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第71页。
[13] 《春秋左传正义》,第2000页。
[14] 《春秋左传正义》,第1816页。
[15] 劳孝舆著,董运庭笺注《春秋诗话笺注》,第19页。
[16]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第121页。
[17] 董治安《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第48页。
[18] 刘毓庆、郭万金《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序》,第2页。
[19] 马银琴《礼乐互动中的〈诗〉》,《光明日报》2017年10月9日13版。
[20]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10页。
[21] 《论语正义》,第2491页。
[22] 《史记》,第1936—1937页。
[23]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11页。
[24] 《论语正义》,第2525页。
[25]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11页。
[26] 《论语正义》,第2461页。
[27] (旧题)孙鲋《孔丛子》卷一,第12页。
[2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第123页。
[2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第134页。
[3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第150页。
[3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第157页。
[32]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11页。
[33] 《论语正义》,第2518页。
[34] 《论语正义》,第2532页。
[35] 《论语正义》,第2522页。
[36]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85页。
[37] 《论语正义》,第2487页。
[38]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11页。
[39] 《论语正义》,第2507页。
[4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第123页。
[4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第149页。
[4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第153页。
[43] 《史记·孔子世家》,第1938页。
[44] 《后汉书·徐防传》,第1500页。
[45]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第68页。
[46] 《礼记正义》,第1609页。
[47] 钱穆《国学概论》,第2页。
[48]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26页。
[49] 《孟子注疏》,第2727页。
[50] 《孟子注疏》,第2727—2728页。
[51] 《孟子注疏》,第2735页。
[52] 《孟子注疏》,第2746页。
[53]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27页。
[54] 郑杰文师《先秦〈诗〉学观与〈诗〉学系统》,《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第12页。
[55] 《论语正义》,第2461页。
[56] 李耀仙主编《廖平学术论著选集》(一),第86—87页。
[57] 《汉书》,第1708页。
[58] 《汉书·楚元王传》,第1922页。
[59] 《史记·儒林列传》,第3121页。
[60]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第85页。
[61] 《史记·儒林列传》,第3124页。
[62] 《史记·儒林列传》,第3122页。
[63] 《史记·儒林列传》,第3124页。
[64] 《史记·儒林列传》,第3124页。
[65] 《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
[66] 《史记·儒林列传》,第3116页。
[67] 《史记·儒林列传》,第3116页。
[68] 《史记·儒林列传》,第3117页。
[69] 《汉书·楚元王传》,第1921—1922页。
[70] 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增订本)上册,第227页。
[71]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第87页。
[72] 《汉书·儒林传》,第3608页。
[73] 《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
[74] 罗立军《〈韩诗外传〉无关诗义辨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74页。
[75] 《史记·儒林列传》,第3122页。
[76] 《汉书·儒林传》,第3610页。
[77]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99页。
[78]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102—103页。
[79] 吴万钟《从诗到经:论毛诗解释的渊源及其特色》,第2页。
[80] 《汉书·儒林传》,第3614页。
[81] 《毛诗正义》,第269页。
[82] 《毛诗正义》,第269页。
[83]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0页。
[84] 《诗经要籍集成》第三册《毛诗草木虫鱼疏》,第271页。
[85]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第87页。
[86] 《史记·五宗世家》,第2094页。
[87] 《汉书·景十三王传》,第2411页。
[88] 蒙文通《经学抉原》,第18—19页。
[89] 蒙文通《经学抉原》,第30页。
[90] 蒙文通《经学抉原》,第69页。
[91] 《汉书·儒林传》,第3614页。
[92] 陆德明《经典释文》,第10页。
[93] 陆锡兴《〈诗经〉异文研究》,第132页。
[94]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100页。
[95]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100页。
[96] 魏源《诗古微》,第16页。
[97] 魏源《诗古微》,第20页。
[98] 陆德明《经典释文》,第10页。
[99] 《后汉书·儒林传》,第2575—2576页。
[100] 《后汉书·贾逵传》,第1234—1235页。
[101] 《后汉书·儒林传》,第2576页。
[102]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第105页。
[103]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21页。
[104] 蒙文通《经学抉原》,第208—209页。
[105] 《后汉书·儒林列传》,第2575—2576页。
[106] 《后汉书·贾逵传》,第1237页。
[107] 《后汉书·贾逵传》,第1239页。
[108] 《后汉书·儒林列传》,第2546页。
[109]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日知录集释》卷十三,第750页。
[110] 李源澄《经学通论·论唐修五经正义以前之经学》,第34页。
[111] 《汉书·艺文志》,第1723页。
[112] 《后汉书·郑玄传》,第1213页。
[113]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90页。
[114]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30页。
[115]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24页。
[116]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22页。
[117] 吴万钟《从诗到经:论毛诗解释的渊源及其特色》,第8页。
[118] 葛志毅《今古文经学合流原因新探——汉代博士制度与今古文经学合流之渊源》,《北方论丛》1995年第1期,第23页。
[119] 李源澄《经学通论·论经学流变》,第23页。
[120] 李源澄《经学通论·论唐修五经正义以前之经学》,第34页。
[121] 《后汉书·儒林列传》,第2560页。
[122] 《后汉书·贾逵传》,第1234页。
[123] 郑樵《六经奥论》卷三,第58—59页。
[124] 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六,第85—86页。
[125] 陈奂《诗毛氏传疏叙录》,第2页。
[126] 陈奂《诗毛氏传疏条例》,第2页。
[127]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93页。
[128]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93页。
[129]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93—96页。
[130]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93页。
[131] 魏源《诗古微》,第16页。
[132] 陆德明《经典释文》,第10页。
[133] 《隋书》,第918页。
[134] 吴万钟《从诗到经:论毛诗解释的渊源及其特色》,第8页。
[135]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第74页。
[136] 《新唐书·儒学传下》,第5692—5693页。
[137]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第95页。
[138]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七篇《魏晋之经学》,第61页。
[139] 陆德明《经典释文》,第10页。
[140] 《隋书·经籍志》,第918页。
[141] 张可礼《三国时期〈诗经〉学者著述叙录及其启示》,《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第65页。
[142] 《三国志·王肃传》,第419页。
[143] 《三国志·王肃传》,第419页。
[144] 王肃《孔子家语序》,第1页。
[145] 蒙文通《经学抉原》,第78页。
[146]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第419页。
[147]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七篇《魏晋之经学》,第62—63页。
[148] 蒙文通《经学抉原》,第77页。
[149]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136—137页。
[150] 洪业《毛诗注疏引书引得》,第1页。
[151] 欧阳修《诗本义》,第194页。
[152]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诗》,第401页。
[153] 焦循《毛诗补疏》,《清人说诗四种》,第246—247页。
[154]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序》,第5页。
[155] 张可礼《三国时期〈诗经〉学者著述叙录及其启示》,《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第66页。
[156] 《毛诗正义》,第283页。
[157]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第2171页。
[158] 华喆《礼是郑学》,第118—119页。
[159] 李耀仙主编《廖平学术论著选集》(一),第71—72页。
[160]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第103页。
[161]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第106页。
[162]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第183页。
[163] 林庆彰编著《诗经研究论集》,第480页。
[164] 《三国志·魏书·王基传》,第751页。
[165]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第419—420页。
[166] 《新唐书·儒学传下》,第5692页。
[167] 《旧唐书·元行冲传》,第3180—3181页。
[168] 蒙文通《经学抉原》,第79页。
[169] 韩宏韬《〈毛诗正义〉研究》,第123页。
[170]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第179页。
[171]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第184页。
[172] 《毛诗正义》,第598页。
[173] 《毛诗正义》,第396页。
[174] 《毛诗正义》,第382页。
[175] 《新唐书·儒学传下》,第5693页。
[176] 《三国志·吴书·虞翻传》注引《翻别传》,第1323页。
[177] 《三国志·蜀书·李传》,第1027页。
[178] 孙雪萍《论孔颖达对魏晋南北朝〈诗经〉学的整合》,《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第116页。
[179] 洪湛侯《诗经学史》,第234页。
[180] 张可礼《三国时期〈诗经〉学者著述叙录及其启示》,《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第66页。
[181] 乔秀岩《北京读经说记》,第171页。
[182] 韩宏韬《〈毛诗正义〉研究》,第134页。
[183] 韩宏韬《〈毛诗正义〉研究》,第133页。
[184] 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第730—731页。
[185] 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第731页。
[186]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分立时代》,第130页。
[187] 《隋书·经籍志》,第917页。
[188] 《隋书·经籍志》,第917页。
[189] 《北史·沈重传》,第2741页。
[190] 《隋书·经籍志》,第917页。
[191]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第77页。
[192]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序》,第6页。
[193] 李源澄《经学通论·论唐修五经正义以前之经学》,第40页。
[194]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第77页。
[195] 林庆彰编著《诗经研究论集》,第481页。
[196] 《北史·儒林传序》,第2707页。
[197]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九篇《隋唐之经学》,第89页。
[198] 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第414页。
[199] 《毛诗正义》,第261页。
[200] 《隋书》,第1707页。
[201] 《隋书》,第1718页。
[202] 《隋书》,第917页。
[203] 《隋书》,第916页。
[204] 《隋书》,第1723页。
[205] 《毛诗正义》,第261页。原作“日下之无双,于其所作疏内”,据《毛诗正义》第267页阮元《校勘记》“‘之’下当有‘所’字,错入下句”,“‘于其所作疏内’当作‘其于作疏内’,其于二字误倒,所字上句错在此”改正。
[206]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九篇《隋唐之经学》,第93页。
[207] 《毛诗正义》,第261页。
[208] 乔秀岩《义疏学衰亡史论》,第73页。
[209] 乔秀岩《义疏学衰亡史论》,第126页。
[210] 《旧唐书·儒学传上》,第4953页。
[211] 《旧唐书·儒学传上》,第4940页。
[212] 《旧唐书·儒学传上》,第4941页。
[213] 《旧唐书·儒学传上》,第4941页。
[214] 《新唐书·儒学传上》,第5641—5642页。
[215] 《旧唐书·儒学传上》,第4941页。
[216]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第139页。
[217]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第146页。
[218]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九篇《隋唐之经学》,第94页。
[219] 李源澄《经学通论·论唐修五经正义以前之经学》,第33页。
[220]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九篇《隋唐之经学》,第98—99页。
[221]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0页。
[222]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第82页。
[223] 胡培翚《研六室文钞·复夏朗斋先生书》卷四。
[224] 马瑞辰《毛诗后笺序》,《毛诗后笺》,第5页。
[225] 焦循《毛诗补疏》,《清人说诗四种》,第239页。
[226]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第139页。
[227] 吕祖谦《左氏传说》卷二《庄公》,第15页。
[228] 张舜徽《广校雠略》卷五,《张舜徽集》,第93—94页。
[229] 张舜徽《广校雠略》卷五,《张舜徽集》,第92页。
[230]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第145—146页。
[231]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九篇《隋唐之经学》,第94页。
[232] 《新唐书·儒学传下》,第5707页。
[233] 王谠《唐语林》卷二,第127—129页。
[234]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1页。
[235]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0页。
[236] 侯美珍《成伯玙〈毛诗指说〉之研究》,《河北学刊》1997年第2期,第61页。
[237]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一,第222页。
[238] 刘毓庆、唐婷《韩愈颠覆“子夏作〈序〉与宋代〈诗〉学格局的确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23—124页。
[239] 《皮锡瑞儒学论集·〈郑志疏证〉自序》,第309页。
[240]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十篇《宋之经学》,第107—108页。
[241] 王利器《郑康成年谱》,第338页。
[242] 《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三《经部·五经总义·七经小传》,第270页。
[243]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第1095页。
[244]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第109页。
[245]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孙明复小集·寄范天章书二》,第171页。
[246] 《四库全书总目》,第128页。
[247] 《四库全书总目》,第130页。
[248] 《四库全书总目》,第121页。
[249] 欧阳修《诗本义》,第290页。
[250]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0页。
[251]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3页。
[252]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第2089页。
[253]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98页。
[254]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1页。
[255]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1页。
[256]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十篇《宋之经学》,第124页。
[257]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0页。
[258] 殷光熹《诗经论丛》,第12页。
[259]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四《周礼》,第470页。
[260]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九《经籍考六》,第1547页。
[261]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100页。
[262]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99页。
[263]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0页。
[264]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2页。
[265]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0页。
[266]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1页。
[267]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0页。
[268] 雷炳锋《朱熹〈诗序辨说〉试论》,《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66页。
[269] 黄震《黄氏日抄》卷四,第28页。
[270]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卷一,第16—17页。
[271]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1页。
[272]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1页。
[273]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2页。
[274]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100—103页。
[275] 林庆彰编著《诗经研究论集》,第482页。
[276] 林庆彰编著《诗经研究论集》,第486页。
[277]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103页。
[278]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2页。
[279] 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第四十五卷《论风俗劄子》,第351页。
[280] 吕祖谦《东莱集·东莱外集》卷六《己亥秋所记》,第436页。
[281]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第1页。
[282]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经说》,第1095页。
[283]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0页。
[284]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28页。
[285] 殷光熹《诗经论丛》,第12页。
[286]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108—109页。
[287]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4页。
[288]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0页。
[289]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序》,第6页。
[290] 吕祖谦《左氏传说》卷二《庄公》,第15页。
[291]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4页。
[292]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第1页。
[293]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第39页。
[294]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4页。
[295] 严粲《诗缉》,第9页。
[296] 严粲《诗缉》,第9页。
[297] 严粲《诗缉》,第9页。
[298] 严粲《诗缉》,第9页。
[299]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5页。
[300]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卷一,第31页。
[301]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2页。
[302]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109页。
[303]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7页。
[304]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3页。
[305] 饶宗颐《明代经学的发展路向及其渊源》,徐鼎一主编、杨一家副主编《艺衡》第5辑,第69页。
[306] 饶宗颐《明代经学的发展路向及其渊源》,徐鼎一主编、杨一家副主编《艺衡》第5辑,第73页。
[307] 饶宗颐《明代经学的发展路向及其渊源》,徐鼎一主编、杨一家副主编《艺衡》第5辑,第70页。
[308]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4页。
[309]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4—35页。
[310] 刘毓庆《季本、丰坊与明代〈诗〉学》,《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47页。
[311] 饶宗颐《明代经学的发展路向及其渊源》,徐鼎一主编、杨一家副主编《艺衡》第5辑,第73页。
[312] 褚寅亮《仪礼管见》,第1页。
[313]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第120页。
[314] 江藩《汉学师承记》,第8页。
[315]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5页。
[31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9页。
[317]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110页。
[318]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8页。
[319]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8页。
[320]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十二篇《清之经学》,第139页。
[321] 史应勇《郑玄通学及郑王之争研究》,第105页。
[322] 褚寅亮《仪礼管见》,第1页。
[323] 王利器《郑康成年谱》,第332页。
[324] 王利器《郑康成年谱》,第343—347页。
[325] 王利器《郑康成年谱》,第340—341页。
[326]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十二篇《清之经学》,第139页。
[327] 胡念贻《论汉代和宋代的〈诗经〉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集》,第110页。
[328]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第131页。
[329]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十二篇《清之经学》,第140页。
[330] 韩峥嵘《郑玄〈毛诗传笺〉置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28页。
[331]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序》,第6页。
[332] 胡培翚《胡君别传》所载胡承珙与胡培翚书,胡承珙《毛诗后笺》,第3页。
[333] 胡培翚《胡君别传》所载胡承珙与胡培翚书,胡承珙《毛诗后笺》,第4页。
[334]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序》,第2页。
[335]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序》,第6页。
[336] 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十八,第6页。
[337] 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群经概论·诗经》,第239页。
[338]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饮冰室合集》,第184页。
[339]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文集》第五卷,第37页。
[340] 蒙文通《经学抉原》,第69页。
[341] 戴震《毛郑诗考正》,《戴震全书》第1册,第569页。
[342] 《皮锡瑞儒学论集·经学家法讲义》,第299页。
[343] 《皮锡瑞儒学论集·经学家法讲义》,第300页。
[344] 《四库全书总目》,第1页。
[345] 张舜徽《广校雠略》卷五《汉唐宋清学术论》,第105页。
[346] 张舜徽《广校雠略》卷五《汉唐宋清学术论》,第105页。
[347] 史应勇《郑玄通学及郑王之争研究》,第108页。
[348] 《艺文杂志》1卷1期。
[349] 《师大国文研究所集刊》1948年6期。
[350] 《制言》半月刊39期。
[351] 《制言》半月刊39期。
[352] 《文史哲季刊》中央大学一卷一期。
[353] 《晨风阁丛书》收,天津沈氏刊本。
[354] 《国学汇编》第二集《朴学斋读书记》上海国学研究社1924年9月出版。
[355] 《国学》上海大东书局一卷二期1926年1月。
[356] 《民大中国文学系丛刊》一卷一期。
[357] 刘盼遂主办的《实学》1926年5月第2期和7月第4期。
[358] 韩峥嵘《郑玄〈毛诗传笺〉置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27—31页。
[359]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序》,第2页。
[360]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年第1期,后收入1959年2月出版的《诗经研究论文集》中。
[361]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6期。
[362] 《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363]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364] 《唐山师专·唐山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365]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公司1998年出版。
[366]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4期。
[36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
[368]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公司1998年出版。
[369]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出版。
[370]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71]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72]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73]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74]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75]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76] 《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4期。
[377] 《励耘学刊》语言卷2011年第2期。
[378] 《人文杂志》1989年第1期。
[379] 《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
[380] 《兰州学刊》1982年第2期。
[38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第3期。
[382] 《殷都学刊》1989年第1期。
[383] 《东岳论丛》1989年第1期。
[384]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385]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38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1期。
[387] 《天中学刊》1999年第1期。
[388]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7月出版。
[389] 《北方论丛》2008年第2期。
[390]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391]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92] 《南都学坛》2008年第4期。
[393]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8月出版。
[394]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6期。
[395] 《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3期。
[396] 《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397] 《唐山师专·唐山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398]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399]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4期。
[400] 《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01]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402] 《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403] 《学术交流》2010年第10期。
[40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405] 《求索》2013年第7期。
[406] 《理论学刊》2005年第8期。
[407]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08] 《周易研究》2010年第2期。
[409] 《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410]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5期
[411] 《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412]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4辑,1986年10月出版。
[413] 《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14] 夏传才《台港的〈诗经〉研究——〈20世纪诗经学〉之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15] 《诗经研究丛刊》第一辑2001年出版。
[416] 《历史文献研究》2013年(总第32辑)。
[417]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1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19]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5期。
[420] 《重庆师院学报》1998年第4期。
[421] 《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后收入《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
[422]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423] 《天中学刊》1998年6期。
[424]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
[425]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
[426]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27] 《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
[428] 《松辽学刊》1994年1期。
[429] 《学术交流》2008年第10期。
[430]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431] 《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432]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33] 《宁波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434] 《敦煌研究》1990年第1期。
[435] 《敦煌研究》2004年第4期。
[436]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
[437] 《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