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父母也是凡人”
自从心理学从科研象牙塔上走下来,在人群中渐渐普及,许多概念开始流行,比如“原生家庭”,比如“童年创伤”;许多问题也相应有了看似标准的答案:你性格内向自卑,哦,那是你的“原生家庭”对你压抑过多;你遇见困难时本能地逃避,哦,那是因为你小时候想要挑战班里第一名,结果没成功,被父母嘲笑了……
这几年,奇葩案件层出不穷,为案犯辩解的奇葩理由也多了起来。最常见的理由也是“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创伤”。对于这些说法,我觉得天海祐希在《金牌女王》里的一段台词是最好的回答:
“很多被害者的遗属带着近乎绝望的愤怒抗诉,要求给犯罪者更重的刑罚,处以极刑。要说为什么他们的愤怒会如此强烈,那是因为这些犯人中,很多人都不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懊悔。唯一悔恨的只有自己被逮住。为了让审判对自己有利,他们开始做一些令人作呕的小把戏,这样的把戏,被害人家属一眼就能看穿。他们说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自己不被父母爱护,说社会对自己不理不睬,净说些让人烦腻和自欺的废话。我告诉你们,即使是被塞进同样的环境,不,即使是遭遇更加残酷的命运,很多人也不会犯罪。绝不会伤害、欺骗、抢劫、杀害他人。会那么轻易剥夺他人尊严的人,他们内心的弦,早就一根不剩了!”
就是这样。一个人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但还是可以选择,做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做个调查,问有多少人觉得自己的童年是完满的,恐怕打钩的人并不多。世界上既然不存在完美的人,就不会存在完美的父母。或者说,即使世界上存在完美的父母,也只是某种类型的完美父母。比如,完美的温和型父母,完美的浪漫派父母,完美的实际型父母,等等。跟某个类型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会得到这种类型的好处,也必然会被局限。
温和型父母大概是我们最常期望的一种父母类型。他们性情温和,彬彬有礼,不常发怒,也少责骂和体罚孩子,通常情况下,他们是会跟孩子讲道理的。生活在这类家庭里的孩子,童年由父母造成的心理阴影通常会少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童年就会毫无缺憾——也许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孩子长大后把钱看得太重;也许正因为家庭氛围温和,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也倾向于平稳状态,于是被恋人责备为“温暾水,没激情”……如果温和的氛围把孩子养育成了温和的水,那在需要“酒”的场合,也许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好。
浪漫派父母则会遇见浪漫派的问题。他们常常突发奇想,用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行为给孩子和家庭带来惊喜,但浪漫派的激情通常是突如其来的,既无法确定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也无法预测其行为带来的后果。同时,这类人往往会缺乏一些实际的技能,比如赚钱能力较弱,或者理财能力不足,即使收入很高,家里的财政状况也可能会忽好忽坏;或者情绪波动大,忽而是天使忽而是魔鬼……孩子在享受父母浪漫天性带来的惊喜的同时,也必须忍受浪漫背面的东西。
实际型父母则有可能为孩子带来踏实、有保障的物质生活,同时会有缺乏情调,无趣乃至忽视梦想与激情的一面。孩子的梦想容易被当作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扼杀。
你看,每一种父母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带来不同的缺憾。因为人性永远不可能完美,这就是现实。
大照是贫寒农家出来的孩子,读了个普通三本。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冒险刷爆四五张信用卡,凑钱跟别人一起做了个小生意。半年过后,生意失败,资产全部化为乌有不说,每月还要面对银行的追债电话。重新换工作后起始薪资不高,连每月银行的最低还款都还不上。一开始还可以跟朋友借钱周转下,后来几乎把熟人全都借了个遍,每到还款日前几天,就煎熬得痛不欲生。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都不愿跟家人开口,“你不知道,跟我家人说这件事有多难。从小那种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支持的感觉,太绝望了。我宁愿死掉,也不会告诉家人我混得这么惨。”
淳子是来自二线城市中产家庭的女孩。她高挑白皙,气质出众,有明亮的笑容和强大的气场,在人群中是“第一眼美女”,曾有一个男生只看了她的背影就一见钟情。同时,她也是个极要强又极上进的女生,除英语外,又自修了日语,还报了各种培训班学习,从未停止过给自己充电。故此,她工作顺利,工资拿得比周围的朋友都高不少。但是,就是这样的“完美”女生,还在一直担心自己不够好,不够被认可。因为,父母觉得她在北京的折腾没有意义,如果回家,会有更安稳更幸福的人生。
传说中,最完美的父母是佛陀(原名“悉达多”)的父母,净饭王和摩诃波阁波提王妃(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七日后便死去,摩诃波阁波提王妃是摩耶夫人的妹妹,与姐姐同时嫁给净饭王,在姐姐去世后承担起抚养佛陀的责任)。从悉达多诞生起,净饭王就为他营造了最好的生活。他为悉达多建造了三座豪华的宫殿: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并选来上百名妙龄少女随时为他歌舞。悉达多刚满十六岁,净饭王便为他娶了他的表妹——美貌而贤良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净饭王不仅关心悉达多的生活,也关心他的情感。只要发现悉达多的表情略略有一点不开心,他便叫侍从带他出去游玩,甚至连游玩的地方也都精心挑选过:那里的风景一定要是秀丽的,那里的人群一定要是欢乐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悉达多连王城都没有出过。
直到有一天,悉达多一定要侍者车匿赶车带自己出城。出了王城东门,他看到了一位衰老憔悴、弯腰驼背、须发全白的老人;转向南门,他看见了一位浑身长疮流血、痛苦呻吟的病人;再向西门,他看到两个人抬着一位死者,家属在旁痛哭哀号。衰老、病痛、死亡,这三种人生最残酷的痛苦全都被悉达多看到了。因此,在北门看到一位安详的托钵而行的沙门(僧人)时,他内心向往出家的念头就牢固了。
发现悉达多有想出家的念头,净饭王马上命令美丽的宫女时刻陪伴着(监视着)他,但在二月初八的晚上,悉达多还是趁所有人熟睡之机,从宫里逃了出来,直奔北门而去。
另一位拥有完美童年甚至完美一生的人是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跟未出家前的悉达多一样,他在宫殿里活了一辈子,触目所见全是美景、美食、青春、健康。直到他死后被做成一个塑像,全身贴满金子和宝石,矗立在城市高处,看尽人间悲苦。
众所周知,悉达多后来出了家,多年修行后在菩提树下悟道,创立了佛教。而快乐王子让一只南方来的小燕子把塑像身上的金子和宝石全都啄掉,送给需要帮助的人,最后因小燕子被冻死,自己也心碎而倒下。
即使是对孩子如此细心呵护的父母,在现代意义上,也一样会被认为是不完美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净饭王实际上一直在用善意的爱阻止佛陀向道;而在世俗意义上来看,他一直阻挡着佛陀看见真实的世界,体会真实的生老病死。阻止孩子看见真实的世界,也就是阻止孩子认识真实的自我。因为真实的自我,必然产生于真实的环境之中。快乐王子的遭遇也一样。
但是,反过来说,哪怕是一般的父母给予的教养(排除那些虐待、羞辱孩子,完全不能算是父母的家长),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力量。
大照的事儿终于被家人知道了。他没有料到的是,家人知道这件事后,虽难免失望,但还是第一时间表达了支持的态度。虽然不能立刻帮他还清债务,但会最大限度地支持他,帮他再度出发。他第一次相信,如果对家人袒露真实的自己,家人是会接受并且拥抱他的。
淳子还是无法跟父母就自己的选择达成相互的理解。就我的理解而言,父母对子女抱持那种“我是为了你好,你却偏偏不理解”的心态,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因为出发点不一样,所以价值判定不同。一般人能够清楚自己选择某一条路的原因,却无法感同身受别人选另一条路的理由,所以自己敢于冒险,对子女的选择却倾向于保守。年轻时吃过苦的父母,总害怕子女也吃一样的苦,所以并不希望孩子为了取得成就而打拼,只希望他们能安稳地生活在自己的羽翼下,平安喜乐就够了。
二、父母在社会上取得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越高,就越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当成衡量孩子成就的标杆。只是,比较时常常会忘记了,孩子才刚进入社会几年,自己的成就却是花了大半生得到的。而且,每一代人所处的时代,遇到的机遇和挑战,都有太大的不同。以为自己现在成功了,而轻视子女的奋斗,这种不自觉的强势,其实是一种家庭中的“耍流氓”。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对这一点并不自觉。“我是为你好”的障眼法,瞒住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让他们无法以自省的心,体察到自己不自觉的错。
佛陀没有在净饭王制造的世外桃源中沉溺下去,而是在遭遇了真实世界之后,头也不回地走上了求道之路,在经历了常人不可想象的痛苦与探索之后,最终证得正等正觉。这并不意味着对父母叛逆才能取得成功,因为我相信,他在父母的呵护之下养成的细腻、敏感、同理心,也是帮助他取得成就的利器。
快乐王子成为塑像后,终于直面人间悲苦。像佛陀一样,他从父母给他的完美世界里获得的善良、敏感、同情心,使他毫不吝惜地把自己所有的金箔、宝石全都给了穷人,帮助他们脱离困苦。最后他失去了一切华丽的装饰,变得灰暗无光,却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平静的快乐。
大照的父母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但贫寒农家给予的踏实、能吃苦、实际等特点,最终支持他选择新的起点,重新开始。
淳子的父母不能理解她的选择,但家庭给予她的良好修养和形象,较为充足的物质支持,让她可以有足够的实力,没有后顾之忧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用像大照一样,一切要从最低点开始。
父母也是凡人,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局限和弱点。也许他们贫穷,也许他们强势且不能理解你,也许他们过于担心你被这个世界伤害,不敢放手让你认识真实自我。他们能做的,往往就是用自以为最好的方式对你,却不能预知,这些付出究竟会带来什么。能决定这件事的,是你自己。
每个人的心,才是一座世间独一无二的熔炉,用来熔炼自己,确立独一无二的自我。父母给的一切,都只是原材料。贫穷可激人奋发,也可以促人劫盗;财富可予人自由,也可令人颓靡;无微不至的关爱可能助你柔和善良,也可能让你在坚硬现实前软弱跌倒。
是你的选择,最终成就了你的自我。
心理学上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意义也在于,通过了解它们,来了解真实的自我,接受真实的自我,从而拥有更完善的人格,获得更圆满的人生,绝不是用来掩饰弱点的借口,更不是洗脱罪名的托词。
把父母从神龛或十字架上放下来吧,那都是我们来自童年的幻象。你会明白,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凡人,也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也会在人生路上犯错,并且,也被允许犯错。他们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对的父母,我们也不是每件事都必须如他们意的孩子。接受了这一点,我们才会真正为自己的生活负责,那些曾经历过的童年创伤,也才会变成真正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