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所有的遇见,都是最好的安排
研2009级 牟犇
作者简介:牟犇,博士,副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青岛理工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2015年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京都大学、剑桥大学、香港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主要从事装配式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
首先,祝贺师弟师妹们进入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作为大家庭培养的学生,又作为大家庭现在的教师,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历,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
研究生生涯怎么过?
白岩松有一本书叫《痛并快乐着》,这也是我在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感悟。我有一个早睡早起的习惯:硕士研究生阶段,每天早上6点前后起床;博士阶段早上5点;工作之后,就变成了4点半。洗漱完之后,去研究室读书或者查阅文献。
我于2012年进入日本九州大学,师从河野昭彦教授,从事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相关方面的研究。河野教授是日本组合结构研究方面的泰斗级专家,治学严谨,标准严格。我在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身心压力都非常大。毕业课题的理论分析部分,用到了大量的塑性力学知识。然而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没有学习过相关的课程,加上日语比较弱,与日本同学交流不顺畅,刚开始学习非常吃力。为了能够跟上研究进度,我每天找一位日本同学读一段相关研究文献,我用手机录下来,反复听,跟着读,慢慢模仿。1个月之后,基本上能听懂老师和同学讲述的内容。开始在例会上提问题,参与讨论。每次我的问题,河野教授都非常耐心细致地先用日语解答一遍,然后再用英语复述一遍,以便让我能更好地理解。3个月之后我就渐渐地跟上了研究进度。博士第一年非常幸运地在日本钢结构顶级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期刊论文。说起这篇期刊论文,还是有些惭愧。我花了3个月时间认认真真地撰写文字、设计表格和图片。又用了1个月的时间从头到尾改了5遍,自认为没有问题,信心满满地把底稿交给了河野教授。一周之后,河野教授把修改稿给我,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小到对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语的使用,大到对整个文章撰写的逻辑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修改。那些留在底稿上的批注,已成为我毕生的财富。论文发表之后,松尾副教授(当时研究室的助教)非常高兴,邀请我们研究小组的同学去他家里做客。慢慢地我也成了研究室被教授表扬最多的学生。
你想读研吗?你想考博吗?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本科四年级学生一般会面临两个难题:一是要不要读研,二是选什么样的老师读研。
我经常跟我的研究生开玩笑说:“选导师跟选另一半差不太多,都会对你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差别在于一个跟你过一辈子,一个跟你过三五载”。选一个跟自己共同成长的导师,你的幸福指数会高很多,你的人生轨迹也可能因此改变。我的研究生导师徐培蓁教授是我堂哥建议给我的。考研的时候,堂哥告诉我徐博士(当时是副教授)是日本留学回来的高材生,见识广博,你能学到很多东西。进组之后,我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抗震理念,徐老师带领的团队是国内最先提出“混合屈服机制”理论并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组。我硕士三年的研究成果也在当时国内顶级期刊《建筑结构学报》上发表。这与徐老师的悉心培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硕士毕业前的半年,我突然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想出去体验一下国外的风土人情。我从网上查询感兴趣的国外高校和老师的信息、准备简历、研究计划,前前后后投了30多封邮件,进行了20多场面试。由于当时没有英文期刊论文,只申请到了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等一些学校的半奖名额。面对高额的费用,完全傻眼了,当时的家庭条件负担不起。最后徐老师建议我去日本留学。在徐老师推荐下,我最终被九州大学录取,也圆了我的一个留学梦。
如今我带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和第一届硕士毕业生同时毕业。2018级研究生赵斐荣获国家奖学金、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称号;2018级研究生李茜获得全额奖学金资助,进入香港理工大学,师从滕锦光院士攻读博士学位;本科毕业生洪洋,被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录取为研究型硕士。洪洋也是青岛理工大学首位申请到全球Top前20大学攻读研究型硕士的学生。本科班有十几位同学进入国际知名学府或者国内985高校继续学习深造。我想这或许就是理工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老师把自己变成跳板,让我能接触到当时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现在我把自己变为跳板,让我的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一路走来,感恩遇见的老师们,使我变得越来越好。同时,我要把这份深情传递给我遇到的学生,让他们跟我一样能感到:“所有的遇见,都是最好的安排”。